靜網PWA視頻評論

監守自盜觀後感

2023年09月20日

- txt下載

篇一:國際經濟學-《監守自盜》觀後感
金融危機的思考
--《監守自盜》觀後感
班 級:
姓 名:
學 號:
日 期:
前言:《監守自盜》是一篇講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的紀錄片,這篇紀錄片思路清晰,影片並不直接向我們灌輸觀點,而是通過採訪美國高級行政人員,頂級銀行家,金融分析師,大學教授,甚至新加坡,中國,法國的政府官員等等,給觀眾呈現出了金融危機爆發的諸多原因。
看過影片之後,我們可以了解到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如下:低利率和寬鬆的信貸條件;貪婪的華爾街金融精英對金錢的無止盡的追求;信用評價機構的錯誤引導;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失職等等。我將對此片對我觸動最大的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此片的理解和感悟。
(1) 金融市場道德風險
房貸機構。美國的次級貸款人由於信用風險高,其利率往往要高於其他貸款人。面對持續高漲的房價和利潤的誘惑,銀行往往將滿足優質抵押貸款條件的借款人評定為次級貸款人來獲得更高的利息收入,次級貸款的比例甚至達到99.3%。在寬鬆、樂觀的金融市場形勢下,房地產貸款機構將抵押貸款出售給投資銀行。轉移風險,這種證券化引起銀行中介職能分解,風險與收益相分離。抵押貸款公司既可以賺取貸款手續費.又能把違約風險轉嫁到債券最終的買家身上.因此,房貸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不負責任地放鬆了信貸審查,次級貸款大量增加。
投資銀行。投資銀行等債券發行人購買了次級抵押貸款後,以其為基礎資產發行次級債券,銷售給投資者。投資銀行在明知道債券風險很大的情況下,依然大量向顧客推薦購買。而他們卻另一方面大量
購買信用違約互換產品,因為他們知道泡沫會破滅。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高技術含量,高隱蔽性的詐騙活動。
評級機構。雷曼兄弟在破產前是AA,AIG 破產前是AA,房利美和房地美在被援助前都是AAA,花旗、美林、都有很高的投資評價,很多垃圾股被他們大力推薦。當人們在金融危機之後,對這些評級機構進行質問的時候,他們異口同聲的說這樣的評級只是他們的看法,他們的建議。為了增加債券的發行量,債券發行人需要得到評級機構更高的信用評級。證券發行機構通過給予評級機構利潤,使評級機構人為的提高了對他們產品的評級,評級機構通過對這些高風險債券提高等級,賺了幾十億美元。穆迪的CEo雷蒙德?麥克丹尼爾也承認為了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不斷降低評級標準,沒有盡到監管的職責。
證券品種繁多.包括一些金融衍生產品,整個過程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發起人和評級機構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發起人的項目運行報告和評級報告信息披露不及時、不準確、不真實,給缺乏金融知識依此來判斷的投資者以誤導。眾多金融機構見利忘義、見利忘險、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是金融危機生成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2) 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角
影片中說道,一次由亨利?保爾森主持的宴會,包括來自於美國主要銀行的老總和CEO們非常奇怪的是,這些紳士們一直在爭論「我們太貪心了,所以應付一部分責任」很好啊,然後他們就把矛頭指向司庫——財務部長:「你本應該更有力的監管,我們確實太貪了,但是無可避免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強監管」。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大衛?麥考密克說:「次貸危機的確是一場在高度證券化和高度衍生品化的金融體系中.由金融創新所引發.因貨幣政策和政府監管失誤所造成的系統性混亂。」
美國金融機構將次級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和流通債券再證券化,使抵押貸款的結構更加複雜化。一些金融機構購買MBs形成的資產池.進行下一步的證券化操作進而形成Dos.再對其進行評級,不斷形成新的衍生品。疊疊不斷的衍生品使風險不斷加大,槓桿率也加大。在金融創新過度發展的過程中,金融監管不緊反松。金融監管體制存在缺陷,落後於金融創新的發展。由於金融機構為大選提供巨額資金支持,導致政府被金融機構綁架,不能有效地管理衍生品市場。美國「雙重多頭」的金融監管體制使外部監管滯後,隨著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的不斷推進,「雙重多頭監管」體制缺陷目益明顯,並且美國金融監管當局未能對危機的種種預警信號及時做出反應,為金融危機的醞釀、發展、爆發、蔓延提供了溫床。
(3)經濟學學術危機
在觀看這篇紀錄片以前,我曾經做過關於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的作業,由於能力所限,我所獲取相關信息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通過看學者們關於金融危機的論文,看了這篇電影之後,讓人產生這樣的疑問,學者的話能信麼?
電影中讓我們看到了外國高校的另一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這些曾經聽起來那麼神聖的大學,但是就是這些大學裡的著名經濟學家們、經濟學教授
們,在他們為政府、為金融機構擔任經濟顧問時,出賣了學術的純粹性,也出賣了社會,更出賣了自己的良知,他們用虛假的作偽的報告與評論,誘導著民眾,為金融高層謀取著暴利,也為自己賺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當看到他們在鏡頭前的語無倫次、惱羞成怒,是那麼的荒唐可笑,那些甚至不敢出境的人,更讓人感到悲哀。他們是一流的經濟學教授,其中不乏校長、院長,但他們都做了些什麼?
(4)總結
《監守自盜》向我們充分展示了那些我們曾敬仰的、崇拜的領導者、經濟學家、教授的陰暗一面。為了執政,競選者可以向上帝發出虛偽的誓言;為了財富,經理人可以貪婪的榨取投資者的金錢,教授可以作出虛假的論斷,哈佛、麻省況且如此。這是一個嚴密的合作團體,缺一不可,經濟學家忽悠人、政治家放寬准入條件阻止立法監督、最後由商人從中賺得高額利益,分給幫助他們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家一杯羹。最為讓人痛心的是,在金融危機過後,在新的政府上台後,期望的重組,只是換湯不換藥,金融市場依然被同樣的人掌控著,而其他人又能做什麼呢?
篇二:監守自盜(Inside Job)觀後感
影片《監守自盜》觀後感
Inside job,翻譯成中文——監守自盜,很巧妙的翻譯。該電影是探究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的紀錄片,本片主要是通過採訪華爾街金融精英、經濟學家、政府要員、金融消費者等和展示客觀真實的數據材料,給觀眾呈現出了金融危機爆發的諸多原因。片子引子部分描述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及冰島危機的現狀,然後按時間順序依次通過五個部分(How we got here、The Bubble、The Crisis、Accountability和Where We Are Now)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追根溯源,將看似複雜又混亂的美國金融業發展歷程有層次有側重點的逐步回顧。
整個片子看下來,呈現在我們觀眾面前的就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金融業已經把政治、學術和民眾都拖入了一個龐大的多米諾骨牌陣——牽頭這個骨牌陣的正是金融業金字塔頂尖的那些「名人」——是他們在監守自盜。
一、利益驅使--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邱吉爾
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一個七十年代的債券交易員,因為家裡有三個孩子,所以他需要在晚上打另外一份工,這樣才能養活全家。但是十年後,他已經年薪幾百萬美元。這是由於他所從事的行業,到了八十年代,開始爆炸性地增長。
2000年之後,金融創新(包括抵押集合債券)開始呈爆炸性增長。在證券化這條利益鏈上的每一個人,從頭至尾,沒有人關心住房抵押貸款的質量,關心的只是怎樣把貸款的規模做到最大,以便從中牟利。一些金融機構為了更快更多的發放次級貸款,有意放鬆對貸款人基本貸款資質和條件的審查,由於過度競爭一些機構和開發商達成「默契」,部分借貸人購房時可以是「零首付」。每個人都可以申請抵押貸款,借款人用高額的次貸置地,房價和對房的需求急劇增加,形成了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
以高盛為例,銷售團隊一邊賣掉6億美元的「森林狼」債券,一邊在賣這些債券之前,成員之間的對話卻是「哥們,森林狼可夠爛的」。更有甚者,它不僅出售有違約風險次級債券,而且一邊向客戶宣傳這是優質的投資產品,一邊卻大量買入信用違約呼喚(CDS),對賭這些債券最終會違約。他們客戶賠的錢越多他
們賺的錢越多,越往後面這些世界級投行的行為甚至已經涉及欺詐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整個華爾街的人似乎都陷入同一種境地。片中提到神經系統科學家的一項實驗,讓他們中的一些人戴上核磁共振成像儀,然後開始玩賭錢遊戲,結果發現當他們贏到錢時,大腦中受到刺激的部位與古柯鹼刺激人腦的部位完全相同。對於華爾街,人性在利益面前似乎已經墮落了。
二、道德淪喪--私慾大於一切
如果說金融界從業人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是自身主觀原因所致,那麼華爾街的人越來越瘋狂,很大的客觀原因是金融機構、評級機構的道德淪喪和監管機構、政治家被金錢收買後的縱容與不作為。
高盛它不僅出售有違約風險次級債券,而且一邊向客戶宣傳這是優質的投資產品,一邊卻大量買入信用違約互換(CDS),對賭這些債券最終會違約。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雷曼兄弟因為沒有買入 CDS進行對沖而破產,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高盛雖然大量發行次級債,卻因為大量持有CDS頭寸而在危機中獲利。高盛的這種背叛自己客戶行為,在商業倫理中應該被視為徹頭徹尾的詐騙。然而,在危機之後面對國會聽證時,高盛的總裁矢口否認對客戶的背叛,說買入CDS是做市的需要。由此可見,其商業道德已經徹底喪失。
08年金融危機追本溯源,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打上「3A」標誌的次債是一切問題的根源。「3A」是誰給的,當然是美國的評級機構。我記得影片中對沖基金經理說:「有價證券沒有評級機構的認定就買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評級機構的重要性,在整個金融交易鏈條中,評級對於投資者而言就是向標和導向。但是美國的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普、惠譽在利益面前喪失了自己的職業道德,沒有盡好自己的責任。三家評級機構因給高風險證券優良評級而賺得幾十億美元。 Moody’s和S&P都是根據他們簽發的評級報告的數量收費,被評為AAA的結構性證券越多,他們在那個季度賺到的評估費就會越多。當接受參眾兩院關於評級機構責任問題的聽證會問詢時,他們辯護的理由是,當我們說某物可評為AAA時,這僅僅是我們的看法,你不應該依賴看法。「它們只是我們的看法而已」——評級機構徹底的把廣大人民群眾對他們的信任賤賣了!
這部影片以各種數據及事實向我們揭示了,美國政府內部的各個利益鏈條之間的關係網,美聯儲主席從格林斯潘到伯南克,財政部長從托馬斯里根到現在的蓋特納,美國總統從里根政府到現在的歐巴馬政府,無數高官、政客與華爾街的金融家相互勾結,為1%的富有者量身裁定了各項經濟政策。銀行家賺的盆滿缽滿,政客、學者中飽私囊。從1998年到2008年,金融業在遊說和政治獻金上的支出超過50億美元。在華爾街控制下的政府中,沒有人是清廉的,他們將納稅人的錢心安理得的放進自己的口袋,量化寬鬆、行業重組都只是安撫民眾情緒的把戲而已。而且他們貪污的並不僅僅是本國公民的錢,當金融危機爆發後,製造這場危機的1%的人「功成身退」,卻讓許多國家的人民失去工作,更加貧困。
三、監管喪失—多米諾骨牌最終坍塌
銀行家天生的貪婪會使得他們將個人的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為了自己的富裕而置民眾於不顧。花旗銀行的Chuck Prince有一句名言:「在音樂停下之前(金融危機之前)我們要不停的跳舞(撈錢)。」而此時伴隨著音樂,被蒙在鼓裡的民眾也會跟著跳舞,可當他們停下舞步的時候,才發現音樂早已停止了。
著名投資家索羅斯把金融市場比做超大型油輪,為了防止巨大的油輪傾覆要把巨大的油輪用水密隔艙加以分割,而市場中的監管機制就相當與於水密隔艙,監管失職或放鬆監管就相當於去掉這些隔艙,沒有隔艙的油輪液體容易發生晃動,造成船體傾覆。所以要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就必須要監管有效充分。
然而,從80年代初里根政府開始,啟動了長達30年的對金融業放鬆監管的進程。1982年,里根政府對經營存貸款業務的銀行放鬆監管,允許他們用儲戶存款進行風險投資。聯邦儲備銀行擁有廣泛的權力去規範抵押品市場,但美聯儲主席拒絕使用這些權力。在泡沫飛漲期間,證券和交易所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各家投資銀行沒有進行過哪怕一次大一點規模的調查。隨著金融創新,各種金融衍生品蓬勃發展,為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類金融企業把焦點瞄準了衍生品交易。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薩默斯部長合作提議金融衍生品不應受到監管,2000年12月國會通過了商品交易現代化法案,規定禁止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不受法律約束的衍生品交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愈演愈烈。除了傳統的期權、期貨等衍生品,新出現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監管的前提下為投資銀行所用來大發其財。抵押債務責任證券和信用違約互換都是風險分散、收益極高的金融產
品,這些產品都處在資產證券化的鏈條中,具有明顯的蝴蝶效應。由於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放貸者不再擔心還款,投資銀行同樣也不在乎,於是銷售的CDO越來越多,在短短三年內抵押貸款總量增加了四倍,這使得原本就不穩定的金融交易市場不穩定性倍增。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監管外,對沖基金、私募基金、高槓桿率運作等也都處於監管真空或監管不充分。游離於金融監管之外的產品和交易逐漸釀成此次金融危機。
最終,次貸的多米諾骨牌徹底坍塌,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影片開頭的小國冰島的一片悽慘景象和中國東南沿海無數工廠關門、工人失業的景象讓人觸目驚心。
四、影片的啟示
金融業的巨大風險本質上並不是因為金融創新造成的。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金融業依然需要創新不止。如何預防金融危機的再一次發生,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三點:
1)改變金融業現有的激勵模式,切斷不合理的利益鏈條;
2)加強道德教育和法律約束;
3)完善金融監管,需要建立獨立政府操縱的監管機構。
唐惠宇 1113809187
2011MBA PT-B班
篇三:《監守自盜》觀後感
《監守自盜》觀後感
其實我一直對紀錄片不怎麼感興趣,因為覺得它很枯燥、乏味,聽到紀錄片總是讓我提不起精神。最近,應社會實踐部的要求,我們看了一部名為《監守自盜》的紀錄片。但是說實在,在教室里看的效果不怎麼好,連畫面都看不清楚。不過為了完成「任務」,我又重新將影片看了一遍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
《監守自盜》紀錄片在2011年2月27日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整個紀錄片採用了訪談的方式,受訪人物論述自己的觀點,結合各類數據分析,從華爾街,到政府,到經濟學家,受訪人物都很知名,涉及美國高級行政人員、諾貝爾經濟學家、頂級銀行家、金融分析師,大學教授和記者,甚至新加坡、中國和法國的政府官員等等。影片探討了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本片一開始,從冰島的美麗風景和國家破產說起,到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一眾金融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粉墨登場,並以各種細緻的數據與不同的條理邏輯分析,犀利而又準確地揭示這場危機背後發人深省的缺陷與漏洞,揭示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機的真相。
邱吉爾在二戰結束後的「鐵幕演說」里曾經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或許這句話用在這部美國金融風暴紀錄片《監守自盜》裡面再貼切不過了。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影片中給我們展現了金融危機錯綜複雜的產生原因和形成機制、監管體制的鬆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結構體系的弊病。我們能夠看出,這場危機可以說是由企業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學者共同造成的一場慘劇。他們是體制的運行者,也是體制的監管者,甚至其中有體制的創立者。但是可悲的是,他們明知此舉犯法,明知這是泡沫經濟,卻依然高唱讚歌,依然闊步向前。這些所謂的金融工程師們,以及那些依賴於金融政治的政客們,利用大眾的短視、貪婪、脆弱等心理來進行大規模的投機活動,使得這場次貸金融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終的結果,正如中文片名「監守自盜」一樣,他們自己竊取了自己看守的財物,給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釀成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悲劇。但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那些拿著高薪攪亂全球經濟的金融工程師,最後卻都賺得盆滿缽溢全身而退。
觀看完此片,我不禁聯想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我們努力工作,拚命賺錢,到頭來也許真的就只是一場空。華爾街和政府勾結,僱傭知名學者來遊說,但是這些導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卻能在這場浩劫中安然無事。
甚至在金融風暴過後,繼續坐收名利。受害的,依然是那些普通民眾。也就是說,最後的最後,在美國,90%的財產落入了1%的人的腰包;而全世界的人都要為這1%人的行為埋單。在這裡,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為什麼?雖然我對金融方面的知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這絕對是不合理的。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慾望這個東西更是得到愈多愈難滿足。這些人對於財富的追求真的達到了一種讓人心驚膽寒的地步,他們人性中的良知在缺失,道德在淪喪。權力與資本的結合,力量是巨大的,也是極為可怕的。正因如此,世界的財富正不斷的從大多數人的手裡流向那極少數人。究其原因,就是金融領域缺乏廣大群眾的監督、缺乏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在如此強大的力量面前,我們這些弱勢群體難道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財富就這樣被無情的掠奪嗎?答案當然是「不」,我們要奮起反擊,齊心合力建立一種健全、公正、合理的秩序來保衛我們的利益。即使這個世界本身並不是很公平,但是我們依然要勇敢面對現實,勇敢的生活。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