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思考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衍生 金融 工具是一種交易手段或交易媒介,是在傳統的金融產品如貨幣、股票、債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礎上派生而來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創新的產物,它所依賴的基礎包括利率、匯率、商品或股票的價格及其他指數,它所具有的衍生性、槓桿性等特性決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價格波動大,不確定性大,風險高。國際 會計 準則委員會IASC(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將其定義為「任何形成一個 企業 的(已確認或未確認的)金融產品並同時形成一個企業的(已確認或未確認的)金融負債或權益性工具的契約」,也就是說,其實質是一種面向未來的代表權利義務關係的合約,而價值則由契約所規定的標的衍生而得,由此也導致了對現有會計 理論 中會計概念、確認、計量基礎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 影響 。
  一、衍生金融工具對現有會計理論的影響
  1.對會計要素的影響
  現有會計理論中資產的定義為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 經濟 利益;負債的定義為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這兩個定義立足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且該交易或事項的發生會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變化。而衍生金融工具合約簽訂後,確實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權利或義務,並在未來產生經濟利益或資源的流入或流出,然而這種權利或義務是否得到履行,在契約生效時並不能預料,即並非在過去發生,而是來自未來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同時金額又難以確定,所以衍生金融工具所帶來的權利或義務不符合現行會計的確認標準,因而不應在確認範圍之內。
  但是,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約簽訂時,作為一項經濟業務,其會計確認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 問題 ,因此,要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有關情況,就必須對現行會計理論中的「資產」、「負債」等會計要素進行重新的界定。傳統的資產和負債定義的基礎是穩定的、基於過去事項的會計環境,這種會計環境在世界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和迅猛 發展 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事後算賬」的會計已不能滿足現有的大量衍生金融工具普遍存在的需要。因此,為避免衍生金融工具成為游離於表外的巨大風險項目,IASC提出了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概念:(1)金融資產:指下列資產:a、現金;b、從另一個企業收取現金或另一項金融資產的合同權利;c、在潛在有利的條件下,與另一個企業交換金融工具的合同權利;d、另一個企業的權益工具。(2)金融負債:指具有下列合同責任的負債:a、向另一個企業交付現金或另一項金融資產;b、在潛在不利的條件下,與另一個企業交換金融工具。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概念考慮了合同權利和合同義務,由此包含了面向未來的衍生金融工具。
  2.對會計確認的影響
  現有會計理論對會計要素的確認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與該資產或負債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實際上已轉移給企業;二是該資產或負債的價值可以可靠地計量。確認標準是「權責發生制」,而衍生金融工具取得是以簽約為標誌,但是由於在簽約時只是一份待執行的合約,未來交易事項發生與否尚難確定,而且衍生金融工具標的物價格變化頻繁,金額大小取決於利率、匯率等變量或指數的變化,同時未來期間經濟利益和資源的流向在時間上和數量上都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而用「權責發生制原則」也就難以確認。為此,IASC提出了金融合成 分析 法作為金融工具的確認標準:(1)當一個企業成為構成金融工具的合約性條款的一個履行方時,就應該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一項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2)當一個企業實現了合約中載明的各種權利、權利已經過期或者企業放棄了構成金融資產合約的控制權或一部分金融資產的控制權時,就應該終止確認一項金融資產或金融資產的一部分;(3)當一項金融負債已經完結即當合約中責任已經被解除、取消或終止時,或者這項金融負債的有關的主要責任(或一部分責任)已經轉移到另一方時,就應當從資產負債表上取消這項負債(或負債的一部分)。具體而言,衍生金融工具要視不同情況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進行初始確認和終止確認。其中進行初始確認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和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業;(2)企業所獲得資產的成本或公允價值,或者承擔的債務金融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已初始確認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若在會計報表日其公允價值發生變化且該變化能可靠計量時,有必要對其進行確認。終止確認是指對已列入財務報表的項目何時從報表中予以消除的確認。進行終止確認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與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有關的所有風險和報酬實質上已轉移給了其他企業,而且其所包含的成本或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或者(2)合同的基本權利或義務已經得到履行、清償、撤消或者期滿無效。可以看出,初始確認與終止確認的標準是相互對應的,其核心是風險報酬的轉移和可計量性。
  3.對會計計量的影響
  計量是在資產負債表或損益表中決定已確認報表項目的貨幣金額的過程。會計計量應真實地反映被計量對象的價值,以便於相關信息使用者預測和決策的需要。在現有會計理論中,會計計量是建立在 歷史 成本基礎之上的,歷史成本是資產實際發生的成本,反映了資產或負債交易時的歷史記錄,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按照這一原則,進行會計計量時只能依據已經發生的成本,而不是可能發生的成本,同時各報表項目按歷史成本入賬後,一般不得隨意調整賬麵價值,以保持信息的可比性。然而,衍生金融工具初始投資很少或者為零,在未來結算,因此,其簽約時的初始凈投資(歷史成本)並不能反映它的價值和風險情況,由於其價格波動很大,歷史成本難以追蹤市場價值變動情況,因而,歷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關性都受到了很大影響,用它來計量衍生金融工具是不適宜的。
  為改變這一現狀,需運用另外一種原則來代替歷史成本以計量衍生金融工具,這就是「公允價值」原則,即採用市場價格來追蹤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變動(即盯市)。用「公允價值」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會計計量需分幾個階段。對於初始確認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以契約開始生效時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契約生效後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計量基礎要視企業管理當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圖來進行:(1)如果企業打算將金融工具長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按初始確認時的公允價值計量,無需處理其後因公允價值變動而形成的損益。但下列情況除外:第一,當企業有證據證明所持有的資產可能遭到損失時,可按預計收回金額的貼現值重新計量,由此形成的差額損失全部計入當期損益;第二,企業所持有的資產屬於非定期或者不是按定期收回的資產,且重估價值跌至初始價值以下時,可以對賬麵價值進行調整,差額計入當期損益。(2)當企業是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金融工具時,按報表日的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進行計量。因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變動所形成的損益,在損益得到確認時才計入損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對象是未來交易,則將因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變動所形成的損益予以遞延。(3)若企業不打算長期持有至到期日,或者不是為了保值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則按其在報表日的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進行計量,因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的變動所形成的損益計入當期損益。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