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對經濟轉型期就業問題的思考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 經濟 結構調整是改革 發展 的要求,也給就業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如何提升就業質量,讓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 問題 。拓展就業渠道的途徑主要是:協調各種關係,推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力刺激總需求;把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就業崗位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自主創業,提倡靈活就業。
  〔關鍵詞〕 經濟轉型,就業問題,挑戰,機遇,途徑
 
  我國正處在從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 社會 過渡、由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溫家寶總理在《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 科學 發展觀》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 科技 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意味著我國未來將會有一系列政策、制度的變化,以促進 中國 經濟結構的健康轉型。由此可見,我國經濟的轉型、結構的調整使就業再一次面臨著衝擊,機遇和挑戰並存。
  
  一、經濟轉型給就業帶來的挑戰
  
  經濟轉型主要是指技術轉型、產業轉型、增長方式轉型、 金融 及經濟體制轉型的合成變動,其中主要是指由於技術進步導致的產業升級過程。這種轉型是整個經濟結構的提升,是支柱產業的替換,因而是一種階段性質的變化或飛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拉開以後,經濟結構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二十多年經濟的發展,使經濟結構已漸趨合理,但仍存在大量問題。正如溫家寶總理多次指出的那樣,中國的經濟發展 目前 正處在一個重要關口:一方面,經濟發展很快,效益明顯提高,活力有所增強;另一方面,經濟的許多深層次矛盾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實際上就是結構性矛盾,包括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所有制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組織結構及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的問題。為此,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重組已成為十分迫切的問題。結構調整並不是「免費的午餐」,是一個就業創造與破壞並存的過程。產業升級必然伴隨技術進步和結構性調整,相當一些傳統產業通過市場調整而被迫收縮,由此引起大批剩餘人員進入失業狀態。這是因為:
  第一,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一部分人員的失業。首先,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使得產業結構得以不斷調整和優化。長期以來,我國的第一、二、三產業比例嚴重失調。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順應 時代 的要求,我國的人力資源不得不在各產業間進行重新配置,即減少從事第一、二產業的從業人員,消除「一個人的飯五個人吃,一個人的工作五個人干」的局面,從而提高勞動效率,降低產品成本。然而,這一調整帶來的卻是大量富餘勞動力的下崗、失業。其次,隨著各產業部門自身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機器代替手工、電腦代替人腦,客觀上對勞動力具有明顯的排斥性,表現為勞動力被機器所代替,從而使一部分勞動力成為剩餘勞動人口,形成失業。再次,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新興產業的興起與走向衰落產業的相應萎縮,會造成結構性摩擦,其中走向衰落的「夕陽產業」部門的生產趨於停滯乃致絕對下降,必將使這類產業部門不可避免地排擠部分勞動力。當這部分勞動力不能及時被新興產業所吸納時,便會形成結構性失業。
  第二,經濟運行的周期性使部分人員失業。社會主義經濟也存在周期性波動,其發展也存在著高潮和低潮。當經濟運行處於繁榮階段時,社會需求旺盛, 企業 普遍開足馬力,對勞動力的需求迅速上升。而當經濟運行處於低潮時,社會需求疲軟,企業普遍壓縮生產,甚至停工關閉,整個社會的就業機會和崗位勢必相應減少,於是對勞動力的需求便會隨之下降。這時,不僅相當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而且原有就業人口中也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形成失業人口,目前我國就處於這個階段。從國際比較看,目前我國的消費率偏低,投資率偏高,人均消費普遍不足,由此帶來一支人數相當可觀的下崗待業隊伍,這對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社會的安定都造成了巨大的 影響 。
  第三,高速發展的經濟降溫,使就業需求增長緩慢。首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增長一直保持迅猛的勢頭。為了克服高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黨中央提出一方面發展、改革、穩定的任務很重,經濟需要保持較快地增長;另一方面,必須高度重視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遏止其發展勢頭,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高速發展的經濟降溫,使我國的就業需求增長緩慢,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弱。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萬個就業機會;進入90年代,經濟每增長1%,卻僅能提供80萬個就業機會。其次,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經濟增長對適應國際經濟交流和能夠熟練掌握 現代 科學文化知識的高級 應用 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我國現行的 教育 體制,特別是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卻與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存在越來越明顯的差距,從而出現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特別是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學生就業由統包統分轉變到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另外,高校的擴招,也加劇了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空前嚴峻的局面。
  
  二、經濟轉型給就業帶來的機遇
  
  儘管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給就業帶來一定的衝擊,但同時也給就業帶來了許多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擺脫了改革開放以前那種「農業基礎薄弱, 工業 畸形發展,服務業水平低下」的局面,通過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國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合理,並向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
首先是第一、二、三產業間的調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明顯偏低,內部結構不合理。2002年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僅為33.7%,低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35%的平均水平,與已開發國家60%~80%的比例相差甚遠。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口的28.6%,遠低於印度的55%和美國的81%,第三產業蘊含著巨大的就業潛力。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已開發國家主要以信息、諮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仍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郵電、通訊等基礎性產業和金融、保險、信息、諮詢、科技等新興產業發育不足。而經濟結構的調整就是要優化三大產業結構的構成比例,這就為充分就業提供了空間。
  其次是三大產業內部的結構性調整。綜觀「十一五」期間的發展,其重要的特徵是全面轉型期,即經濟發展進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型,社會發展進入向建設和諧社會和全面小康社會發展的轉型,城鄉隔離的二元社會的社會制度改革的轉型。我國2010年遠景目標的實現,關鍵是要實現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開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必須淘汰落後行業和產業,興辦新興行業、產業,這是擴大就業的新來源。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