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植樹問題兩端都不栽教案

2023年10月09日

- txt下載

篇一:兩端都不栽的植樹問題教學設計
《兩端都不栽的植樹問題》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107頁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建立並理解在線段上植樹(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中「棵數=間隔數-1」的數學模型。
2.通過畫線段圖初步培養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嘗試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應用意識。教學重點:建立並理解「棵數=間隔數-1」的數學模型。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過招聘會嗎?
生:沒有。
師:想不想擁有這樣一次經歷?
生:想。
師:瞧,老師帶來了一份招聘啟示。(課件演示)
招聘啟示:
新興學校將對校園進一步綠化,特聘請校園設計師一名。要求設計植樹方案一份,擇優錄取。
師:願意試試嗎?我們先來看看設計有什麼要求。(課件演示)
為了美化環境,要在的一條60米長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3米栽一棵 ,需要準備多少棵樹苗呢?。
說一說,你們打算怎樣植樹?
師:哪位同學願意來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生1:兩端都栽。
生2:頭栽尾不栽。
生3:尾栽頭不栽。
生4:兩端都不栽。
師:從這份要求上,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生:路全長有60米,只在路的一邊栽,每隔5米栽一棵。
師:兩端都栽要栽多少棵?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兩端不栽的植樹問題。
二、 民主導學:
任務呈現:
大象館和猴山相距60 m。綠化隊要在兩館間的小路兩旁栽樹,相鄰兩棵樹之間的距離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1、 你都知道了什麼?
2、 你認為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師:這道題和上節課學的植樹問題有什麼不一樣呢?
提示:小路的兩端都是場館,還需不需要栽樹呢?還有需要注意的嗎?到底要栽幾棵,我們還是用前面學習的方法,舉簡單的例子(9米、12米、15米、21米)畫一畫,栽一栽?
自主學習:
小組四人每人選一個長度,間距還是3米,來畫一畫,填一填。 展示交流:
師:大家發現棵數和間隔數有什麼關係?間距、間隔數和總長有什麼關係?
生:棵數=間隔數-1
間距×間隔數=總長
討論:在兩頭都不種的情況下,棵數為什麼會比間隔數少1呢? 師:那大象館和猴山間栽多少棵數?
60÷3=20(個)
20-1=19 (棵)
19×2=38(棵)
教師追問:為什麼要「×2」?(因為小路兩旁都要栽樹)
師:大家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判斷是「兩端要栽」還是「兩端不栽」。
三、 檢測導結:
師:在剛才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既發現了規律,又總結了方法,真了不起。老師這裡有幾道題,把明明難住了,我們來幫幫他。
1、目標檢測:
一、填一填
1、一排同學之間有7個間隔,第一排有( )個同學。
2、小紅住的樓房每上一層要走20個台階,從二樓到四樓要走()個台階。
二、算一算
1、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1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
2、園林工人沿公路一側植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後一棵有多少米?
3、一根木頭長10米 ,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鋸下一段需要8分鐘,鋸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鐘?
2、結果反饋:
3、反思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有哪些收穫?
學生暢談收穫。
師:同學們的收穫真不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和兩端不栽的規律,而且還學會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複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問題還有一端栽一端不栽,下節課繼續研究!
教學設計五年級上冊
楊 俊 仙 《植樹問題》
篇二:2.《植樹問題(兩端不栽)》教案設計
2.《植樹問題(兩端不栽)》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1.重視知識的遷移和轉化。
知識遷移法就是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啟發學生進行新舊知識對照,由舊知識去思考、領會新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兩端栽樹時的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係,掌握了兩端栽樹的解題方法,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學生已經發現了「兩端栽樹」的規律,這時老師提出如果兩端都不栽樹,棵數和間隔數之間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有了前面學習的基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通過動手操作,形成知識的遷移和轉化,引導學生髮現並總結規律,讓學生的研究成果被認可,讓學生有成就感,從而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重視獨立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先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過簡單的例子驗證前面的猜測,發現兩端都不栽樹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 教學過程
⊙對比引入,揭示課題
1.出示複習題:在一條60 m長的小路的一旁栽樹,每隔3 m栽一棵(兩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1)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指名彙報)
(2)對於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棵數和間隔數之間有怎樣的關係?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指名回答:棵數=間隔數+1)
2.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對於上節課的知識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師把上題改為:在一條60 m長的小路的一旁栽樹,每隔3 m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1)想一想,這道題與上一道題相比較,有什麼變化?
(2)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兩端不栽」的。(學生思考後自由彙報)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兩端不栽」的植樹問題,看一看棵數與間隔數之間有怎樣的關係。(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開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環境。
⊙合作探究,發現規律
1.從簡單的數據分析,發現兩端不栽的規律。
(1)教師引導學生用畫線段、擺圖形、擺小棒等自己喜歡的方法在小組內研究,並完成下面的表格。
(2)填寫完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是用什麼方法進行驗證的?從這個表格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生自由彙報:兩端不栽,棵數比間隔數少1或間隔數比棵數多1)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設計豐富的探究活動,採用多樣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過程。教師放手讓學生想一想、畫一畫、說一說,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又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的意識。教師恰當地向學生滲透「遇到比較複雜的問題先想簡單的問題,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這一數學思想。
2.自主學習,應用規律解決教材107頁例2。
(1)課件出示教材107頁例2:大象館和猴山相距60 m。綠化隊要在兩館間的小路兩旁栽樹(兩端不栽),相鄰兩棵樹之間的距離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①認真讀題,分析題意,說一說自己發現的數學信息。 ②獨立思考,怎麼解決。 ③組內交流,確定方法。 (2)交流彙報。
師:請各小組把自己的解決方法介紹給大家,看哪個小組的最合理? ①各小組彙報自己的算法。
方法一 60÷3=20(棵) 20+1=21(棵) 方法二 60÷3=20(棵) 20+1=21(棵) 21×2=42(棵) 方法三 60÷3=20(棵) 20-1=19(棵) 19×2=38(棵)
②討論哪種方法最合理。(學生討論後彙報,重點說明「兩旁」要乘2) 3.總結規律。
師:從前面的分析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出來嗎? (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棵數=間隔數-1或間隔數=棵數+1) 師總結:在生活中,有這種規律的數學問題叫做兩端不栽的植樹問題。
設計意圖: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本環節將「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結合起來,通過不完全歸納法驗證自己找到的規律,滲透了代數思想。
⊙聯繫實際,鞏固應用
1.教材109頁5題。(結合生活實際去分析題意,獨立解答) 2.教材109頁6題。(應用規律進行解答) ⊙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你有哪些收穫?在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布置作業 教材110頁8題。
板書設計 植樹問題(兩端不栽)
棵數=間隔數-1或間隔數=棵數+1
60÷3=20(個) 20-1=19(棵) 19×2=38(棵)
篇三:植樹問題(兩端都栽)教學設計
植樹問題(兩端都栽)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106頁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試驗、驗證等數學探究活動, 使學生初步體會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的規律。
2、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3、培養學生通過「化繁為簡」從簡單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和化歸思想。
教學重點:發現並理解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中間隔數與棵樹的規律。
教學難點:運用「植樹問題」的解題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白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出示,設疑激趣
教師:哪位同學知道我們國家設立的植樹節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這一天的植樹活動中,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課件出示問題)
例1:同學們在全長100 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 m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教師:你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嗎?(板書)你認為哪一個結果是正確的?
【設計意圖】直接出示例題的情境,通過學生的嘗試解答,既是對教學起點的了解,又利用兩種不同的結果設置疑問,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熱情。
二、經歷過程,感受方法
教師:可以用怎樣的方法進行檢驗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雖然我們不能去戶外植樹,但是我們可以在草稿本上畫一畫。遇到了什麼困難?
預設:100 m太長了,不太好畫。(追問:那我們可以怎麼辦?)
學生:可以先用簡單的數試一試。(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使學生經歷分析思考的整個過程,感受「猜測──驗證」的學習方法。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深刻地體會「從簡單事例中發現規律,並利用此規律解決較複雜問題」的數學思想。
三、探索實踐,建立模型
教師:先看看20 m的距離,在兩端都栽的情況下可以栽幾棵樹。實物投影或課件出示: 教師: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為兩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樹。
教師:再畫一畫,25 m可以栽幾棵樹?(學生操作)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預設: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為兩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樹。 還可以這樣畫:這裡的藍色線段表示什麼?(間隔數)紅色線段呢?(植樹棵數)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在課件上輸入數據)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預設:棵數要比間隔數多1。(追問:可以用怎樣的一個式子表示?)棵數=間隔數+1。 教師:誰能說說為什麼要「+1」?(因為兩端都要栽,所以栽樹的棵樹比間隔數多1。)你能用發現的規律解決開頭的問題嗎?(指名回答,分析講解)
教師:回顧這個問題的解答過程,說說你的想法。
歸納小結:在解決較複雜或數據較大的問題時,可以先從簡單數據出發得出規律,然後將規律運用於複雜問題進行解決。
【設計意圖】「畫示意圖──抽象出線段圖──不畫圖」的教學過程,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設計理念,也正是在這一進程中,通過積極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建立起「一條線段兩端都栽」這類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決問題
教師:根據剛才學到的知識,還可以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課件出示問題)
1.在一條全長2 km的街道兩旁安裝路燈(兩端也要安裝),每隔50 m安一盞。一共要安裝多少盞路燈?
教師:讀完這個題目,你覺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預設1:單位不統一,要先進行轉化再計算。
預設2:兩旁。(追問:表示什麼?)就是兩邊。你能通過畫圖的方法表示出「兩旁」嗎?在計算時該怎樣體現?(先算出一邊的路燈的數量,再乘以2。)
學生練習,指名回答。
2 km=2000 m (2000÷50+1)×2=82(盞)
答:一共要安裝82盞路燈。
教師:2000÷50算的是什麼?(間隔數)「+1」說明了什麼?(兩端都要安裝)
2.馬路一邊栽了25棵梧桐樹。如果每兩棵梧桐樹中間栽一棵銀杏樹,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師:仔細讀題,認真思考,說說你對這個題目的理解。
引導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銀杏樹,實際就是求梧桐樹的間隔數。由「棵數=間隔數+1」可得「間隔數=棵數-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銀杏樹。
教師:可以用怎樣的方法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可以先用比較簡單的例子,通過畫線段圖的方法進行驗證)和這題有關的簡單的例子,我們只要張開一隻手。五個手指相當於題目中的?(梧桐樹)每兩個手指之間栽一棵(銀杏樹),可以栽幾棵?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設計意圖】練習中的實際問題,相比例題有一些變化,對於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題用畫圖的方法直觀地表示出「兩旁」,解決了算式中為什麼要「×2」的問題;第2題先讓學生思考,說說自己的理解,驗證的環節既是對方法的回顧,又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園林工人沿一條筆直的公路一側植樹,每隔6 m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1棵到最後一棵的距離有多遠?
教師:讀題並思考,要求「從第1棵到最後一棵的距離」就是求什麼?(路長)跟例題相比,有什麼不同?
預設:例題是知道了路長求栽樹的棵數,這題是知道了栽樹的棵數,求路線長度。 教師追問:該怎樣解答呢?試一試,並說說你的思路。
(36-1)×6=210(m)
答:從第1棵到最後一棵的距離是210 m。
教師:「36-1」算的是什麼?(間隔數)再根據「間隔數×間隔距離=路長」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變式練習,加深學生對例題中發現的規律的理解。該題是植樹問題數學模型的逆向應用,有了前一題「間隔數=棵數-1」的知識為基礎,學生應該能比較容易地解決這一問題。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也可引導他們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解答。
六、回顧思考,全課總結
教師:通過這一節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據學生回答,強調:
1.解決兩端都要栽的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棵數=間隔數+1。
2.當遇到較為複雜的數學問題時,可以先從簡單的事例中發現規律,然後應用找到的規律來解決原來的問題。
【板書設計】
植樹問題 ( 兩端要栽 ) 總長÷間距=間隔數 間隔數+1=棵數 100÷25+1=21(棵)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