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風光攝影心得體會——對六個問題的思考

2023年10月28日

- txt下載

風光攝影相對於紀實攝影、商業攝影而言,是小眾分支。
也有這樣的說法:風光攝影是攝影領域中的陽春白雪。
風光攝影,只有真正深入進去,並且懷著嚴謹的、不功利、不浮躁的心態去拍攝,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我自從學習風光攝影以來,積累了一些心得體會,進而把它們彙集成了對六個問題的思考——
  • 命題一:為什麼選擇風光攝影?
  • 命題二:風光攝影要跨越哪幾個階段?
  • 命題三:風光攝影要掌握哪些必備的關鍵技能?
  • 命題四:如何去看圖?
  • 命題五:如何像大師一樣去拍攝?
  • 命題六:拍來做什麼?

.............................................................................................
命題一、為什麼選擇風光攝影?風光攝影的意義到底何在?
這個命題對於我自己而言,就是為什麼優先選擇風光攝影,而不是其他題材的攝影的問題。其實,選擇任何攝影題材都是有道理的。只有不好的作品,沒有不好的題材。我在開始學習攝影之初,曾經嘗試過人像攝影,但是最終沒有找到感覺以及持續拍攝下去的動力。
在無法出遠門去拍攝風光的日子裡,我也嘗試過拍攝人文作品、觀念作品。今後我還將投入很大精力去拍攝人文題材,但是到目前為止,我自己真正感到“有感覺”的領域還是風光攝影。
於是乎,是否“有感覺”,就成了我優先選擇攝影題材的標準。當然,暗含的前提是最好儘量嘗試各種不同的題材,這樣才有比較、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題材。事實上,最終我們不可能什麼題材都喜歡、並且都去做同樣的投入,每個人一定會有所側重的。
之所以優先選擇風光攝影作為長期的個人愛好,我還給自己找到了這樣的輔助理由:
——拍攝風光,可以順帶享受山水野趣;
——拍攝風光,要背著幾十斤重的器材爬山涉水,順便就起到了健身的作用。
對於什麼是“有感覺”,我自己是這樣來判斷的:
——我是否擁有了拍攝這類題材必備的器材和拍攝技能?
——我是否掌握了對這個領域的作品的普遍性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
——我是否在這個領域研究了足夠多的代表性作品,從而對於自己的作品能否跨入公眾及專業圈認可的最低門檻有所判斷?
——我是否能從拍攝這類題材的過程中獲得金錢以外的收穫?
——我是否確定,即使將來得不到任何經濟回報,我仍然會長期地、甚至默默無聞地投入到這類題材的拍攝?
.............................................................................................
命題二、風光攝影要跨越哪幾個階段?
我把風光攝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掌握必備的關鍵技能
在這個階段,重點是配備自己需要的器材系統、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圖去曝光、獲得清晰的照片、學會使用必要的濾鏡、掌握必要的圖片處理技能。
第二階段:學會看圖
在這個階段,學會用專業的角度來審視和評判作品,並且自覺地運用這些標準來指導自己的拍攝。
第三階段:像大師那樣去拍攝
這個階段最漫長,並且沒有終點——除非你中途放棄。進入這個階段後,要樹立自己的攝影理想,確立自己的攝影理念,明確自己的攝影目標,制訂切實可行的階段性拍攝計劃,並且持之以恆地去努力達成各階段的目標。
命題三、風光攝影要掌握哪些必備的關鍵技能?
結合自己的拍攝心得,在這裡討論風光攝影中的幾個我認為關鍵的環節。
1、曝光:由準確到正確
多數情況下我測光的手法是:
——先鎖定構圖;
——先後點測畫面中有細節的最高光處、有細節的最暗處曝光值,分別儲存;
——觀察兩個值之間的差值;
——如果差值沒超過膠捲的寬容度(通常反轉片是5檔,黑白片是7檔),那就取其平均值,以這個平均值來曝光,多數情況下是“準確”的;
而要想獲得“正確”的曝光,就要根據主體受光情況、構圖中暗部和亮部面積各占的比例大小來對平均值進行微調。通常,主體處在暗處、或畫面中暗部面積居多,就要適當增加曝光(1/3至1/2檔);反之亦然(1/3至1檔)。要注意的是,這個補償的方向是與用機內多區測光的情況下相反的,因為後者在測光時已經計算了面積因素。
——如果超過了膠捲的寬容度,就要看是否能用漸變灰鏡壓低亮部從而降低光比,否則就只能在亮部和暗部之間進行取捨了,這取決於死白和死黑之中哪個部分的存在不影響作品的創作意圖。
2、如何獲得清晰的畫面
——準確對焦,必要時手動對焦;
—— 風光作品很多情況下要求全程清晰,所以鏡頭的焦距越短、所用的光圈越小,就越有助於獲得大景深,畫面看起來就越清晰。使用大畫幅技術相機,在這方面優勢更大。但有一種說法是:最小的一檔光圈下畫質會下降,所以我在謀求最大景深時,往往用倒數第二檔光圈,比如最小光圈F/32的鏡頭,我用F/22來拍攝。
——除非必要建議少用濾鏡,慎用多片濾鏡疊加,尤其不建議為了保護鏡頭一直套著UV鏡拍攝;
——儘可能使用遮光罩;
——相機有反光板預升功能者,每次都使用它,不要嫌麻煩;
——堅持使用快門線/快門遙控器,養成帶上備份才出門的習慣(有時朋友還能沾你的光);
——經常檢查雲台與三腳架的連接是否結實,雲台和三腳架的工具要帶在身邊備用;
——選用結實的三腳架。使用時,優先展開口徑較粗的管段,不到萬不得已不升中軸;
——支三腳架時,選擇結實的支點(如果是泥沙地,最好墊之以石塊、磚塊);
——風大時擋在上風按快門,有車輛通行的話在通過前/後200米開外按快門等等。
3、適當使用濾鏡以獲得預期效果
無論膠片機還是數碼機,偏振鏡目前還是必備的濾鏡。用它可以:
——降低水面反射從而加深水面顏色;
——清晰地拍出水面下的魚類、石塊、枯枝等;
——加深天空的藍色;
——減輕霧靄對畫面的影響;
——消除樹葉等非金屬物體表面的反光,加深其色彩飽和度。
對於膠片機來說,漸變灰鏡也是必備的,因為現場光比超出膠片寬容度的場合很多,這時如果沒有它,就要後悔這趟白來了。
4、必要的後期處理技術
目前對於反轉片作品來說,後期處理、輸出有如下路徑和環節:
路徑一:沖洗>>>掃描>>>圖片處理>>>列印輸出
路徑二:沖洗>>>直放出圖
首先不管哪個路徑,反轉片的沖洗環節是非常關鍵的。有以下不良記錄的沖印店應該堅決予以抵制:
——給底片造成連續劃痕的;
——沖洗不同廠家的膠片之間不按規定更換藥液,導致膠片變色或變質的(很遺憾,這方面如果不吃虧是無法事先認定的,建議入門者多請教資深攝影人士)。
5、器材選擇/膠片還是數碼
器材選擇方面,我個人更多是希望拍出好作品,器材只是我的工具而已,所以我從不拘泥於某個品牌。當然,對於有條件、有興趣的朋友,購買高價的名牌器材也無可厚非,名牌器材可以給自己增強信心,還有把玩和收藏的價值,何樂而不為呢?然而對於沒有這方面需求的朋友來說,也大可不必自慚形穢,好消息是過往的傳世之作基本上很少標明、也很少有人關心它們是什麼器材拍攝出來的。
我的主力系統是兩套賓得 645機身共用6隻鏡頭(30,35,45-85,120,200,2x),還有Fotoman617加尼康SW90/4.5,除617機身外都是淘來的二手貨。我之所以選擇賓得645作為風光攝影的主力系統,是覺得它在畫幅大小、系統配套、便攜性、性價比方面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命題四、如何去看圖?
無論是欣賞別人的作品,還是自己去拍攝作品,又或者審視自己的作品,我都要求自己從四個維度來衡量它:立意、構圖、用光和色彩。可能還會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但是本質上幾乎都可以歸結到這四大方向。
1、立意
我理解的立意的涵義就是,在決定開始拍攝一幅作品前——無論這個時間多長或多短——作者必須部分或者全部地明確:
——這個場景里到底是什麼東西/元素打動了我?
——核心元素是什麼?不可或缺的輔助元素是什麼?
——我得到了什麼樣的感受?
——這個直觀感受是否能升華為某個視覺主題?
——別人會對這樣的主題感興趣嗎?
——如果我決定記錄並且傳遞這個主題,這個場景足夠表達嗎?
這裡面包含了一個自我驗證的過程。你可以允許部分人在一段時期對你的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你不能讓所有人永遠不理解它。
這裡,舉一個拍攝海景的例子來說明一下過程。
一次,我和深圳的兩位老友約定去大鵬半島拍攝海景,順便用我購入達半年之久而一直沒有時間試機的617相機來拍攝它的“處女作”。整個過程如下:
——拍攝主題的設計:我確定營造一幅“縹緲的、仙風道骨的礁石海景”;
——實現途徑的確定:這樣的效果,只有通過對礁石、海浪的長時間曝光才能產生;
——天氣、拍攝地的選擇:選擇有日出的晴天,大鵬半島面向東邊突出的海灘,拍攝前夜在當地住宿,提前熟悉地形、到達拍攝點的路線路況等;
—— 拍攝時間的安排:該季節日出約在5:50-6:00之間,海邊天空露白較早。以此反推,要求在5點15分之前架設好相機、完成拍攝準備;住宿地到拍攝點附近的海灘要在黑暗中沿著海邊崎嶇的礁石路段行走約30分鐘(包括選定拍攝點),於是最終確定4:00起床、4:40左右出門;
——實際拍攝過程:我從5:15分開始,先以F/8、16min的組合拍攝了第一張,接著,在太陽已經躍出水面的情況下,我又應景拍攝了幾張。其中一張暖調的作品是F/22、1/8sec的組合;
—— 作品:結果是幾天之後沖洗出來才看到的。作為試機片,自己感覺還算過得去。長時間曝光的那張,基本上達到了自己預期的效果。因此,我理所當然地把這張作品看成是自己這次採風的“創作”產品,而這次應景拍攝的其他片子,則是我的“記錄”產品、是附帶成果。從拍攝意圖來說,它們在我心目中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
掃描是用滾筒掃描儀、300dpi掃成50MB的TIF文件,長邊約6400pix。說一句題外話,等待看到自己的膠捲沖洗出來那個過程中的期待感,也是使用膠片機的樂趣源泉之一。
2、構圖
構圖技法方面已經有很多專著了,無需我贅言。我在這裡分享一些實際拍攝過程中積累的感想:
——在立意過程中養成上述思考習慣,將極大地有利於幫助構圖。比如,分清場景中的核心元素和輔助元素,就能幫助我們順利地提煉出主體、陪體。實際上,很多情況下立意與構圖是同步或穿插進行的;
——主體(興趣中心)的位置必須突出。可以放在“黃金分割”的交點上,也可以放在畫面正中或其他位置,完全視創作意圖而定。
——只保留必要的陪體,使得畫面簡潔、有序;
——要注重畫面的整體平衡感。當然,某些主題需要特意營造某種不平衡感,則不在此列;
——善於運用前後景、景深以及將觀者的視線導向主體的視覺引導線等元素,營造畫面的立體感。前景有時還能起到很好的平衡畫面的作用;
——構圖不要太滿,風光攝影多數情況下畫面要有留白;
——留意水平線在畫面中的位置高低,以及是否處在水平狀態;
——自己認為好的場景,我通常會橫、豎構圖各拍至少一張,以備不同用途;
—— 我從一開始就要求自己嚴謹構圖,從不採取隨意拍攝、後期再來做裁切出品的方式。因為,我希望能夠直接用觀片器或者幻燈機來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成品”——無論它們水平高低,它們至少不是“半成品”。我不希望此時心有不甘而又滿臉尷尬地向別人解釋:“這張片子,其實如果你把它裁掉這些部分來看……還是可取的吧?”
3、用光
光影或影調效果好的作品,大多是有跡可循的:
——善用早晚光線,營造低色溫、底反差的畫面,比如早晚霞、長時間曝光作品;
——善用逆光或側逆光,勾勒景物輪廓或製造剪影效果,增強畫面的立體感;
——善用側光在非平滑物體表面造成的明暗差異,凸顯物體的質感;
——善用逆光凸顯紅葉、黃葉的色彩明度、飽和度以及樹葉質感;
——借用穿過雲層或物體縫隙的集束光對主體的照射,得到類似舞檯燈光的效果。比如西部高原的小村寨,常常能遇到光線照亮了村落、而四周的山體和田野則隱在雲層遮蓋下的暗影里這樣的場景;
——巧用物體在水面的倒影;
——用慢門或減光鏡延長曝光時間,使得移動的物件產生拖尾效果、水流成綢緞狀、浪花成雲霧狀、快速移動的雲層模糊化、夜裡的車燈形成光帶……等等。
以上這些用光技巧,不外乎是在光線的色溫(色彩)、方向(入射角度、直射/折射/反射)、強度、光通量、照射範圍等方面做文章。
4、色彩
拍攝彩色照片的情況下,作品的色彩構成是又一大評價維度。評價色彩構成時,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方向。
一說是,有強烈對比色的畫面更引人“注目”。對比色通常是指互補色,比如青與紅、品與綠、黃與藍。每一對互補色混合後均會消色(即得到白色)。
另一說是:色彩和諧的畫面更“悅目”。色彩和諧,通常指畫面包含的色彩在顏色(即色彩種類)、純度(指鮮艷程度)和明度(指處在白-灰-黑之間哪個位置)三種屬性各自相近的情況:
——顏色相近。比如,同樣是紅色系的兩種顏色,易於和諧;
——純度相近。比如,兩種中等純度的顏色,比一高純度和一低純度更和諧;
——明度相近。比如,兩種淡色,比一淡和一濃更和諧。
此外,一些心理因素會影響人們對於色彩的感知。比如,
——色彩面積的大小、形狀和分布;
——各種色彩組合,當被看成抽象的形狀、或看成可辨認物體的表現時;
——觀看者的年齡、受藝術教育程度;
——長時間觀看會產生適應性效應,從而混淆對色彩組合的吸引力的感覺;
——廣告會引導人們對於色彩組合是否符合潮流的判斷,等等。
黑白照片的情況下,三個顏色屬性只剩下一個:明度。它和細節是否豐富(尤其是亮部或暗部的細節)、層次/過渡是否細膩、反差大小都有關。
上述四個基本要素中,那個要素最能體現作者的專業水準呢?
——立意:這是美學、哲學層面的問題,與作者和欣賞者各自的藝術修為有關,沒有硬性的標準可言,所以可以先放到一邊;
——用光:有明顯的高光/暗部溢出的作品(某些特殊需要除外),當然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
——色彩:基本上參見“立意”,只要搭配別太俗都可以。
所以,我的看法是:構圖水平是區別“專業水準”還是“業餘水準”的分水嶺。當然,我這裡說的“專業”、“業餘”指水準而言,與職業無關。
一張片子,哪怕場景再好、光線和色彩再漂亮,如果構圖上有硬傷的話,它終究還是“業餘水準”的作品。
.............................................................................................
命題五、如何像大師一樣去拍攝?
我個人來說,我從不迷信大師,但是我敬畏大師。
所以,有志於成為大師,絕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而是一個社會有希望的表現。當然,那些空懷壯志卻從不付諸行動者、或者偶爾被別人喊一聲“大師”就忘乎所以者,則不在此列。
真正對攝影有追求的人,即使成不了大師,也應該像大師那樣去拍攝。我們不能確定自己能成為什麼,但是我們能確定自己想做什麼和怎麼去做。
1、起點:用大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何為攝影大師的標準?我的理解就是:從思維到手法。換句話說,要像大師那樣去思考、去行動。
要了解大師們的思維,我特別推薦精讀Frank Horvat所著《攝影大師對話錄》,出版社還有少量庫存。
手法方面的書就數不勝數了,建議多看國內外攝影師的著書和畫冊。
光閱讀還不行,還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去實踐。
2、終點:確立自己的拍攝目標
但凡能成為大師者,無不有自己的攝影理想——自己想在攝影領域做到什麼、攝影在自己的生活中將占到什麼地位?也都有自己的攝影理念——拍什麼、不拍什麼、如何觀察事物、如何拍出自己的特色?還有自己的拍攝目標——拍攝哪些主題?如何去實現?
確立了階段性的拍攝目標,就要把它落實成具體的拍攝計劃。拍攝計劃必須具體,有明確的時間表,有現實的可操作性。
3、中途:持之以恆地去努力
起點和終點都明確後,剩下的就是付諸行動了。
對多數有攝影追求的業餘人士最大的挑戰就是:攝影和生計如何取得平衡?這其中的取捨,才是真正的考驗。
.............................................................................................
命題六、拍來做什麼?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會影響到自己的拍攝行為。通常會有三種類型的選擇:
——完全以攝影為生計。這條路目前在國內還比較艱辛。有名氣的職業攝影師們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講座、帶團外拍和出書。商業圖片庫對純風光作品的需求量比之商業攝影素材要少很多。
——自娛自樂,完全不考慮作品的商業收入;
——潛心拍攝,但不放棄爭取商業回報的努力。
任何一條路都有人走得通。攝影人都會面臨這個選擇,不能假裝這個問題不存在,也不應該頻繁地來回搖擺。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