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國際貿易新環境下中國外貿比較優勢問題的研究(1)論文

2023年08月26日

- txt下載

長期以來,我國奉行以低勞動力成本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戰略,這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資源自由流動趨勢的加強,這一發展戰略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其弊端。
尤其在當前貿易爭端頻發,並且我國承諾WTO保護期期滿的嚴峻形勢下,我們應著力於拓展原有的比較優勢,將比較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2006年對於中國的對外貿易而言是不平靜的一年。
一方面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但同時也伴隨著與貿易夥伴國越來越頻繁的貿易摩擦,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持續了近半年的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據世貿組織統計,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另一方面,至2006年12月11日,中國入世5年保護期宣布結束,這意味著金融、汽車、農業、電信四大行業將降低關稅乃至完全放開市場。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雙重壓力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國傳統的比較優勢發展戰略遭遇困境 長久以來,為自由貿易學說提供理論依據的就是比較優勢學說。不論是大衛?李嘉圖的古典比較優勢學說,還是赫克歇爾-俄林的新古典貿易理論,都強調了只要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進行生產進而交換,就能通過國際貿易獲利。
在自由貿易的前提下,這些理論證明,基於比較優勢進行國際貿易,發展中國家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很多經濟學家也認為各發展中國家應當將比較優勢理論作為其貿易戰略的理論基礎。
「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選擇了違背比較優勢的戰略,經濟發展的績效就會很差,將不能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相反,發展中國家如果選擇了遵循比較優勢的戰略,經濟就會得到更快的發展,將有助於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擁有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長期以來我國基本上是以勞動要素和資源稟賦差異形成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也即出口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具體來說,這一優勢主要體現在由低勞動力成本帶來的低價優勢以及粗放型增長所帶來的規模優勢。
憑藉這種「比較優勢」,中國的產品得以極強的價格優勢迅速占領國際市場,中國的製造業也得到快速的發展。有關資料表明,「中國製造」的產品已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僅2006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出口商品額達6912.2億美元,其中90%以上屬於工業製造品。
然而,從長期和動態的角度來看,這種比較優勢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的。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以及國內市場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我國這種以勞動力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正在遭遇瓶頸。
主要表現為:
(一)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競爭激烈,貿易條件日趨惡化 首先,隨著社會消費結構的升級和生產結構的升級,人們對於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比重逐漸下降,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需求比重不斷上升,所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空間正在被不斷壓縮。其次,由於勞動力資源稟賦優勢也都為發展中國家所有,而且勞動密集型產業一般進入門檻不高,因此,同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間貿易摩擦不斷增多。
再加上我國國內各廠商之間「割喉」式的價格戰,更是嚴重影響了相關產業的正常發展,導致我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條件趨於惡化。
(二)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已開發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強使得我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難以長期維持 我國一直被認為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但是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實施成效的逐步顯現,以及老齡化的不斷加快,我國勞動力的供給在逐漸減少。另外,由於我國國內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單位產品的工資成本正在不斷上升。
同時由於勞動力再生產成本的提高,勞動者對工資水平、福利待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因素導致企業將面臨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的壓力。另外,由於各已開發國家都認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已經在不同程度上侵害了其產業和勞工福利,因此都在採取各種貿易壁壘(如SA8000 社會責任標準)來保護其國內產業及利益相關者,令我們的低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難以繼續。
(三)過分強調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抑制了我國出口產品結構的提高 一直以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一直都是強調數量增長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產量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也占用了大量資源,從而限制了其他產業的要素投入,不利於其他產業的提高。在世界製造生產鏈中,我們往往也只能參與到其中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環節,居於對應價值鏈的末端。
就企業來講,主要體現為利潤率低,對特定市場的上下游環節依存度較高,抗風險能力低。因此,在這個所謂「中國製造」的遊戲中,我們得到的僅僅是一部分勞動力就業及極為可憐的利潤份額,這樣的發展顯然不利於中國紡織業的產品升級和長期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四)要素替代進程的加快,致使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失去其比較優勢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資源自由流動,技術進步及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推動了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新材料對資源的替代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數量不足的彌補,使得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二、拓展比較優勢空間,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
(一)繼續發揮比較優勢,拓展外貿出口增長空間 相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我國在資金、技術方面相對稀缺,成本較高,而勞動力則相對充裕,成本也相應較低,這一狀況在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存在。因此,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仍然是當前我國的比較優勢所在。
另外,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言,現階段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有價格競爭力的也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所以我們應當把傳統的比較優勢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優勢儘可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這一方面可以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能不斷地積累資金和技術,提升資源稟賦結構,為產業的逐步升級打好基礎。為此,我們可以通過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含量,或者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和高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來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拓展外貿出口增長空間。
另外,雖然當前我們在貨物貿易方面摩擦加大,但服務貿易遭遇到的摩擦很小,而且可以獲得相當的回報,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豐富勞動力資源和低價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來發展我國的對外服務貿易,這也符合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 當前制約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發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加大對勞動者素質的培訓,使我國大量的非技術性勞動力向技術性勞動力轉化,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轉變,將單一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通過提高生產率轉化相對成本(生產率/勞動成本)優勢,從而為今後充分發揮我國經濟比較優勢,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促進產業升級提供條件。
(二)通過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改善,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根據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一個國家或其特定產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為基於比較優勢而形成的一國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單純的比較優勢不能形成競爭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幾種具有競爭優勢的是具有壟斷性的資源和技術,創新能力是競爭優勢的關鍵。
但現在總體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自主創新的能力還比較低,國際競爭力還主要體現在由低人力資源成本主導的勞動密集性進出口產品上。因此,面對保護期之後多元而白熱化的國際競爭市場,我們應當在發揮原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創新來提升競爭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將潛在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才能真正實現自身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更好地應對當前的新形勢。
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指出,在一國的國際競爭力形成過程中,一國的要素稟賦、需求狀況、相關產業或輔助產業、公司的策略、結構和競爭等四大因素對一國競爭優勢的形成具有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因此,一國競爭優勢的取得最終落實到其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改善之上,所以我們可以從我國的產業布局整體來把握競爭優勢。
首先,整合資源,走集約化發展道路。中國的持續高速增長,基本上還是一種外延粗放以規模取向的簡單增長方式,與國際競爭力提倡的以效率、質量、環保取向的內涵集約式增長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我們應該通過整合資源,避免低水平的重複建設,使經濟在高效率水平上運行。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到國際市場上去「搶蛋糕」,在競爭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其次,著眼區域經濟,走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將那些產品關聯性強,價值鏈長的產業通過整合,形成區域性產業集群。
通過集群內部技術外溢、資源共享達到成本降低,並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最後,積極引導,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在國際貿易中,雖然存在有技術外溢和「干中學」(Learn by Doing)的效應,但是我們仍然要強調高新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的開發,而這正是我國當前國際競爭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我們可以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和高校、科研機構的成果產業化,來發展自己國家在未來具有競爭能力的戰略性產業。
(三)採取必要的貿易保護政策,維護我國國家及相關產業的競爭優勢 目前各國在發揮比較優勢時,並沒有完全放棄貿易保護,我國總體仍缺國際競爭優勢,WTO保護期滿之後,市場准入門檻降低,國內市場市場化程度提高,外匯體制更加開放,因此當前我國在宏觀上實行適度的貿易保護仍極其必要。但是,在相關產業的選擇上,我們應當運用戰略性的眼光,選擇那些具有戰略意義、產業鏈長的產業,尤其是某些涉及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以及高技術的戰略性產業。
另外,在政策手段也應有所選擇,不是一般性的保護幼稚產業甚至保護落後產業,而更應注重其在核心技術方面的自主開發能力上。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就總體和長遠而言,自由競爭和市場配置資源才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因此,我們的政策導向還應始終致力於營造一個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上。
三、結語 WTO過渡期結束後,中國在世貿組織所處的地位將更加重要,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都會進一步增加。已開發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會繼續把中國的經濟發展看作挑戰與機遇,因此,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和爭端案件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這將是當前乃至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要面臨的國際貿易的新環境。
為此,我們應當在遵守WTO規則之下,著力於拓展原有的比較優勢,將比較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