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思考和探析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董星宇
摘 要:通過闡述安徽省稻田養魚的發展過程,分析現階段稻漁綜合種養的基本情況、產業現狀和特點,對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關鍵詞: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
安徽省地處我國東部,長江、淮河自西向東橫貫於境,將全省分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部分。東西寬約450 km,南北長約570 km,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皖南山區。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在14~17 ℃之間。全省土地面積13.94萬km2,占全國的1.45%。其中,耕地面積433萬 hm2,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安徽既是農業大省,也是淡水漁業大省。水域面積105萬 hm2,境內的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2018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487 169 hm2,水產品總產量2 249 625 t,漁業經濟總產值854.6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16 919.73元。其中,稻田養殖面積150 636 hm2,養殖產量218 811 t,占全省水產品總產量的9.7%[1],稻漁綜合種養已成為安徽省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的朝陽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農業精準扶貧和促進農(漁)業增效和農(漁)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1 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現狀
1.1 稻田養魚的發展階段
安徽省稻田養殖始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一些地區發展較快,並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但到了九十年代初,由於稻田池塘化和非糧化的原因,曾一度下滑到谷底。1994年12月農業部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稻田養魚,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意見》,安徽省稻田養殖又開始逐步恢復生產,省農業廳與省水產局把稻田養殖作為實施本省漁業致富工程的重要考評內容。通過政策扶持,自1995年起,安徽省稻田養殖基本上以每年新增10萬畝(6 666 hm2)的速度發展,到1999年全省稻田養殖面積為4.3 萬hm2,產量2.4萬t,產值9.2億元。
1.2 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
進入本世紀以來,為解決傳統稻田養魚品種單一、規模小、效益低的狀況,在傳統稻田養魚的基礎上取得了技術的發展和突破,形成一種新型的立體種養的生態循環型農業生產模式,稱之為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該模式充分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以漁促稻,穩糧增收。同時單位面積化肥使用量減少30%,農藥使用量減少40%以上,水稻秸稈全量還田,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與水稻單作田相比,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提質增效,糧漁共贏,農民增收。
2006年,安徽省實施「龍蝦進稻田」的漁業三進工程,推動了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新一輪發展,形成以稻蝦、稻蟹、稻鱉、稻鰍、稻魚等多種技術模式共同發展的生產態勢。2006—2016年十年之間,稻漁綜合種養還處於少數縣試點、少數農民參與的狀態。到2016年,全省組織實施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提出「畝產千斤糧,畝增千元錢」的生產目標,當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6萬多hm2,生產優質稻穀30多萬t,優質水產品10萬t。2016—2018年在政府推動、市場主導、農民主體的發展格局下,全省稻漁綜合種養呈現出快速增長。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鑑》,2017年安徽省發展稻漁綜合種養84 769 hm2[2],2018年為150 636 hm2(見表1、表2)[1]。
從表1看出,從2014年起,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2017年雖然面積較2016年增幅較大,但單產水平下降,所以總產量提高不多;特別是2018年稻漁綜合種養面積漲幅明顯,比2017年增加了77.7%,產量也明顯增加,較2017年增加113.74%。
從表2看出,從2014年開始,安徽省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在全國所占比例也是逐年上升,到2018年,養殖面積占到全國的7.43%,養殖產量占全國的9.38%。
2 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特點
2.1 稻漁綜合種養呈規模化發展
目前,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覆蓋了全省16個市,2017年面積5萬畝(3 333 hm2)以上的市有9個,其中合肥市養殖規模最大,養殖面積18 033 hm2,產量3.55萬t;滁州市位居第二,養殖面積16 420 hm2,產量3.62萬t。萬畝(667 hm2)以上的縣有28個,其中10萬畝(6 667 hm2)以上的縣1個,5萬~10萬畝(3 333~6 667 hm2)的縣5個[3]。2018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0萬畝(6 667 hm2)以上的市有六安、滁州、合肥、安慶、宣城,馬鞍山6個市;5萬畝(3 333 hm2)以上的縣有霍邱、全椒、定遠、長豐、宿松、潁上、宣州、郎溪、當塗、無為10個縣,呈現了規模化的發展態勢。
2.2 稻漁綜合種養呈示範帶動發展
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是通過建立示範點、示範區示範帶動,輻射發展。2016年,全省建有萬畝示範區8個,千畝示範片50個,百畝示範點600個。2017年,全省創建稻漁綜合種養萬畝示範片13個,千畝示範片122個,百畝示範點1 078處。2018年,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萬畝示範區達到23個,千畝示範片198個。到目前為止,全省建有10個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和22個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已形成沿江、沿淮、環巢湖區域為主的重點發展區域。
2.3 稻漁綜合種養呈多樣化模式
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省已形成以稻田養殖克氏原螯蝦為主導,稻蝦連作、稻蝦共作、稻鰍共作、稻蟹共作、稻鱉共作、稻魚共作等多種綜合種養模式共同發展的局面,並形成了水稻栽培新技術、水產品養殖關鍵技術、種養茬口銜接技術、施肥技術、病蟲草害防控技術、水質調控技術、田間工程技術、捕撈技術、質量控制等9項關鍵配套技術,養殖的水產品也以克氏原螯蝦、河蟹、中華鱉、泥鰍等特種水產經濟品種為主。2017年全省評出全椒縣「稻蝦輪作」、廬江縣「稻蝦共作」、南陵縣「稻鱉共作」、淮南市「稻鰍共生」等十佳創新盈利模式,南陵縣將軍灣「稻鱉共作」還獲得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金獎。
2.4 稻漁綜合種養呈產業化經營
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呈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已形成結合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新型農業產業,以稻漁為載體,帶動了生產、加工銷售、休閒農業和外貿出口的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經營模式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企業為主,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大戶+農戶的組織模式,建立了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勞務合作的入股合作方式,推動了產業的組織化程度。
2017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合作經濟組織644個、家庭農場1 060個,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3個、省級示範區22個。2018年,合作經營組織1 678個,規模以上合作經營組織535個。如廬江縣放馬灘合作社帶動周邊32個家庭農場、100多個農戶,經營面積達800 hm2[3]。
在加工方面,安徽省已有小龍蝦加工企業33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有15家,較大的有安徽華祥食品有限公司、巢湖大鑫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富煌三珍食品集團等,加工產品分為整肢蝦、蝦仁、蝦尾三大系列,年加工總量約5萬t[3]。
2.5 稻漁綜合種養創建了優質品牌
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創建了一批優質小龍蝦品牌和稻米品牌。2017年,安徽省註冊稻米商標62個、水產品商標60個,獲得省、市著名商標6個。同年,安徽省稻漁企業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中國稻田綜合種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的首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暨優質漁米評選活動,共有23家企業獲得獎項。
2018年,全省已註冊的稻漁綜合種養生態大米品牌97個、小龍蝦品牌近30個,「合肥龍蝦」「赤鎮龍蝦」「霍邱龍蝦」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定。合肥龍蝦節被農業農村部授予「示範性漁業文化節慶」,合肥市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龍蝦之都」稱號。
2.6 稻漁綜合種養靠政策扶持
201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1號文件提出「推動水產養殖綠色增效,實施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安徽省農委印發了《2017年稻漁綜合種養工作要點》,並將稻蝦綜合種養納入糧食、漁業綠色攻關模式等重點支持範圍。2018年,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了《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關於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從2019年開始,全省每年新增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00萬畝以上、畝產糧食1000斤以上、畝綜合產值10 000元以上(即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計劃到2022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600萬畝。
2019年,稻漁綜合種養工作被列入省政府重點工作。同時,省農業農村廳也制定了《2019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工作要點》,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糧食優質高效模式創建和農技推廣項目中安排16個重點縣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基地建設,每個縣安排專項資金340萬元。同時為加快推進稻漁百千萬工程,省農業農村廳分別從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中安排745萬元,從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安排255萬元,共計1 000萬元,用於創建規模500畝以上、良種繁育1000萬尾,小龍蝦親本培育稻田100畝的育繁推一體化的小龍蝦良種生產基地10個,以解決小龍蝦苗種供應緊張、規格質量不統一的問題。
3 安徽省幾種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成效分析
3.1 稻蝦連作
該模式是在6—8月份投放親蝦,選擇顏色深紅或黑紅、有光澤、活力強、性腺發育好、肢體完整的種蝦,規格在35 g以上,按雌雄比2∶1的比例投放親蝦300 kg/hm2,翌年3月初蝦苗出現,3月上旬—6月中旬收穫成蝦。一般產稻穀7 500 kg/hm2、小龍蝦1 500~2 250 kg/hm2,平均利潤在37 500元/hm2。
3.2 稻蝦共作
這種模式是在3月中下旬,投放蝦苗,規格為160~200尾/kg,投放量375 kg/hm2。5月下旬,逐步降低蝦塘水位,小龍蝦會自行進入環溝內暫養。6月整田、插秧。也可在每年8—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親蝦,翌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收穫成蝦,視情況補投放幼蝦。種一季稻,收兩季蝦。稻蝦共作模式一般產水稻7 500 kg/hm2、小龍蝦2 250 kg/hm2,平均產值82 500元/hm2,平均利潤45 000元/hm2。
3.3 稻鰍共作
6月初插秧,水稻品種選擇秸杆堅硬,不易倒伏,分孽力強,抗病抗蟲害的優質豐產品種。6月中旬在水稻返青後,放養泥鰍苗種,投放規格240尾/kg的鰍種375 kg/hm2,放養前用食鹽水消毒。這種模式單產谷稻7 500 kg/hm2、泥鰍1 500 kg/hm2,平均利潤在30 000元/hm2左右。
3.4 稻鱉共作
6月底,田間溝里投放優質幼鱉1 200~1 500隻/hm2,規格在400~500 g/只。7—8月,投放當地青蛙150隻/hm2除草、除蟲。年底捕撈甲魚。單產優質水稻7 500 kg/hm2、生態鱉750多kg/hm2,單位產值達15萬餘元/hm2,平均利潤60 000~75 000元/hm2。
4 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存在的問題
4.1 產品價值提升不快
耕作在稻漁綜合種養生產第一線的農民,付出的勞動最多,但從利益分配的角度所獲得的收益卻最少,產出的優質稻米和水產品,由於宣傳力度不夠,沒有突顯出綠色無污染、產品質量安全的特點,存在著產品優質不優價問題。同時由於缺乏深度的品牌開發,產品價值沒有顯現出來。
4.2 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
從事稻漁綜合種養的農戶,近一半沒有加入專業生產合作社和養殖協會,特別是一些規模小的農戶,養殖技術和水平落後,信息掌握不全,影響到生產和銷售。對這些農戶,要加強技術引導和產業聯合,構建產學研推用的「水產專家+技術指導員+示範點+核心示範戶+輻射戶」的技術推廣模式,向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和市場信息。
4.3 科技支撐不強
對稻漁綜合種養的基礎研究還不夠全面、完整,缺乏種植業和養殖業聯動的技術隊伍,要加強適應稻漁綜合種養的水稻和水產品種的篩選,研製開發配套的農機和農藝技術,同時在蝦苗供應、放苗季節、苗種運輸、水質控制、飼料投喂、水草種植等方面要合理安排各個技術環節的銜接,加快新技術、新模式的提煉和普及推廣以及適應不同地區的技術標準與規範的制定。
5 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方向
據統計資料,安徽省有稻田200多萬hm2,有低湖田、冷浸田、冬閒田33萬hm2,適宜進行稻漁綜合種養,如何合理規劃和引導全省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要著重以下幾個方面:
5.1 規範稻田工程,確保糧食生產主導地位
稻漁綜合種養通過漁稻互促,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了稻田綜合效益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起到了穩糧、增收的作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安徽省稻田養殖出現發展減緩,以至倒退的現象,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區出現稻田池塘化和非糧化的傾向,不符合國家穩糧保糧政策。因此現階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始終要把糧食生產放在重要位置,將穩糧和增糧作為根本出發點,科學劃定稻漁綜合種養的適宜區,優先開發低湖田、冷浸田、冬閒田,對稻田改造工程嚴格按照標準,不能破壞耕作層,開挖溝坑、魚函面積低於稻田總面積的10%。確保水稻產量不低於7 500 kg/hm2,達到以漁促稻,稻漁雙收、增產增收的效果。
5.2 建立技術模式標準體系,構建新型推廣應用工作機制
近年來,稻漁綜合種養在全省發展迅速,但由於技術模式不配套、標準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大部分養殖戶還是依靠摸索和自己的經驗,缺少技術指導和適應當地的技術操作規範。因此規範生產標準,根據稻—蝦、稻—蟹、稻—鰍、稻—鱉、稻—漁等不同模式,制定相應的種養技術標準和技術規程,規範農藥、化肥以及漁藥和飼料等投入品的使用,促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壯大。
同時,推動科研院所、高校、推廣體系、科技企業和示範基地開展技術合作,組建跨學科的專家團隊,加強種植業、水產業和物聯網等相關行業的資源整合,通過對比篩選,推廣應用一批適合稻漁綜合種養的優質穩產、多抗廣適水稻品種,並選育生長快、適宜稻田生長、抗病力強的水產養殖品種,研發稻漁綜合種養關鍵技術,構建產、學、研、推、用五位一體的新型技術推廣應用機制。
5.3 注重品牌建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利用生態循環機理,減少了化肥和投入品的使用,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生產出綠色無污染的稻米和水產品,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並通過創建「蝦米」「漁米」等公用品牌、區域品牌,使其價格比普通水稻提高3~5倍。應加強宣傳和推廣,開展稻米和水產品「三品一標」認證,並通過稻米評比等方式,著力打造一批優質稻漁知名品牌,提升企業知名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鼓勵農民流轉土地或加入專業合作社,積極培育一批稻漁綜合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形式多樣的新型經營主體,推廣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方式,增強稻漁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5.4 加強產業融合,促進全產業鏈發展
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要穩固發展,做強做大,必須重視產前、產中、產後的有效連結,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延伸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鏈,形成「種、養、加、銷」一條龍的生產模式,提升產品附加值,重點是推動稻穀和水產品加工、休閒農業和餐飲業的發展,加強冷鏈配送和物流體系建設,開發線上餐飲市場。形成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運營、社會化服務的配套體系。
參考文獻:
[1]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2019中國漁業統計年鑑[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2]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2018中國漁業統計年鑑[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3]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2018年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收稿日期:2020-10-21)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