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研究

2023年10月19日

- txt下載

摘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會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環境保護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及影響,並提出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建設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
1農村經濟發展中所引發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1原始生態環境的破壞。
主要包括農村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所產生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中,毀林開荒、耕地占用、過渡放牧等現象時有發生。據統計我國年均土壤流失50億噸,土壤侵蝕45.2億噸,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達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總面積達172.12萬平方公里。分別占我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27.3%和17.9%。
1.2農業生產中造成的環境污染。
在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等化學物品的使用在促進農產品增收的同時,也對農村土壤和水體都造成了極大地污染。農藥殘留不僅破壞土壤中的微生物組成,經過滲透作用還會污染地下水,經過雨水沖刷也極易污染地表水,流入江河湖海,最終危害人類自身。
1.3農村日常生活造成的環境污染。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多,日常消耗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垃圾種類增多,數量加大。而當前農村垃圾的分類、集中處理能力弱,垃圾肆意堆放、隨處可見,嚴重污染了農村環境,可降解垃圾的分解也滋生了很多病菌。
1.4農村工業造成的環境污染。
近年來由於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城市對於鄉村的拉動作用,農村中引入了大量的工業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大部分都是具有嚴重污染性或是自然資源導向型工業,由於其產業性質及生產方式的不合理,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壞。
2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於農村經濟發展的反作用
2.1農業產業生產水平受到制約。
首先,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得農作物生長的基本載體逐漸喪失,會導致農產品產量的下降。其次,農業及工業生產中造成土壤、水體的污染,使得農作物的質量降低。此外,在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地區推行新型綠色農業需要更大的成本,不利於適應當前市場需求。
2.2資源開發的機會減少。
政府對農業的粗獷式經營管理,使得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現象嚴重;城市工業的進駐也占據大量耕地,不斷加大對農村林業資源、礦產資源的開採,這都直接導致了農村自然資源的加速消耗,使水土流失現象的加重。
2.3居民健康水平下降。
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農村經濟主力-農民的健康水平,農村生活區的空氣、水體污染,容易引發各種突發性和慢性病。近年來,農村傳染病不斷發生,地方病和寄生蟲病肆意橫行。不僅使農村家庭的醫療負擔加重,生活質量、身體素質也會下降,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3.1缺乏環保意識。
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農民一般只在乎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堅持使用化學藥品,造成大量的化學藥品浪費、亂丟亂棄的現象,污染了水土,危害人類健康。在居住場所內,隨意堆放垃圾,嚴重污染了水體、大氣。
3.2生態環保機制不健全。
我國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完善的環保體系,嚴重製約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政府官員之間的「權、責、利」的不統一,環境執法管理體制分機構、多部門、多層次,執法力度弱。地方上實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式,重視經濟成果,環境保護機制缺乏合理有效的監督管理,環境污染日益加劇。
3.3片面追求經濟發展。
以犧牲生態環境而取得經濟利益,是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最直接的經濟原因。政府、農民和企業都是生態環境破壞的參與者。政府在發展規劃中引入污染、耗能企業,對生態環境問題不加重視;農民只重視最終的經濟收益,缺乏環保意識;工業企業一昧地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企業追求的目標,缺乏環保責任心。
4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建設途徑
4.1提高環保意識。
首先,改變政府的觀念,依據可持續發展原則引導地方產業發展。具體可以對地方官員的業績考核嚴格實行「綠色GDP」法,使其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大農村基礎環保設施投入,加強環保宣傳。其次,提升他們的生態素養。加強對農民的農業技能培訓,加強街道衛生文明建設。
4.2加大立法、執法力度,加強環境監管。
加快建立並實施各種環保法律,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使農村的經濟活動在環境保護法律的規範下有序進行。藉助科學手段對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進行嚴格詳盡的測評,對污染物、污染程度做仔細分析,適時採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對污染物進行治理。
4.3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加強污染治理。
合理調整農村工業的區位布局,使其與村鎮建設相適應。積極引導鄉鎮企業形成集聚效應,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並形成產業鏈,對污染進行集中處理。當地政府要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引進綠色環保產業,對於高耗能的、有污染的企業提高准入條件,排放未達標的企業一律不准進入和關閉整頓。
4.4推動科技,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為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當前農村地區在發展中要適當引入新型環保科技,促進節約型生態產業的構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力鼓勵新品種、新科技的研發,加大對高產優質種苗的種植。促進土地制度的改革,鼓勵集中經營、規模化生產,發展綠色循環農業,促進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呂軍,尹偉鋒,侯俊東.兩型社會建設試點區農村生態環境變遷規律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10).
[2]施思.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
[3]李紅梅.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武漢大學,2011
作者:夏艷清 單位:新疆大學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