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有效金融發展理論綜述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趙 莉 王明國 王春梅
有效金融發展理論是研究金融體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在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機構體系和金融政策組合來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2007年春天以來,全球爆發了始於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危機,這給全球經濟金融帶來了巨大的危害。為此,有效金融發展的問題再度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本文將對現代有關有效金融發展的理論進行梳理和評述,以期促進該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一、西方現代有效金融發展理論
西方現代有關有效金融發展的理論研究起始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已經歷了早期的金融發展理論、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以及赫爾曼、默爾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約束論」三個階段。
1.早期的金融發展理論
早期的西方金融發展理論研究起始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格利、肖、派屈克、戈德史密斯等。在現代經濟學研究中,他們最早專門闡述了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探討了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並首次嘗試著建立一個以研究多種金融資產、多樣化的金融機構和完整的金融政策為基本內容的貨幣金融理論。
1960年,格利和肖發表了《金融理論中的貨幣》,首次建立基本模型分析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提出了貨幣金融理論應該研究包括貨幣在內的多樣化的金融資產,各個經濟單位或部門之間的儲蓄和投資的差額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金融制度是整個儲蓄和投資過程中把資金從儲蓄者轉移到投資者的必要條件,充分發展的金融制度由多樣化的金融機構、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組成,貨幣和銀行只是眾多的金融資產和金融機構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一國經濟能否最有效地運用其資源取決於其金融制度的運行效率等觀點。
1966年派屈克提出,在研究金融與經濟關係的問題上,有需求追隨(實體經濟部門發展所引導的金融發展)和供給領先(金融組織推動的金融發展)兩種方法。派屈克認為,在窮國,應當採取金融優先發展的貨幣供給帶動政策,在需求產生以前率先發展金融。
1968年,戈德史密斯發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將一國金融相關比率FIR(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指某一時點上現存金融資產與國民財富之比)與經濟增長聯繫起來衡量金融發展。戈德史密斯採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國際橫向比較和歷史縱向比較相結合的方法,確立了衡量一國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水平的基本指標FIR和其他若干重要指標,戈德史密斯得出了FIR值與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的基本結論。
2.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
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R.L.Mckinnon)和肖(E.S.Shaw)於1973年相繼出版的《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和《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兩書中,對發展中國家應採取的貨幣金融理論、政策及體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金融抑制現象,主要表現在政府對金融實行了不適當的過分干預或管制的政策:政府硬性地規定存款和放款利率的上限,使利率不能正確地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匱乏現象和資金供求狀況。同時,政府又沒有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有時反而有意地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使名義利率無法補償通貨膨脹率,以至實際利率為負數。這種負利率一方面導致社會儲蓄的下降,一方面使投資需求脫離約束,導致大量稀缺的資金用於無效率的投資項目上,從而使資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降低。而且,政府對外匯市場也實行嚴格的管制,通常採取高估本幣幣值的匯率政策,即實行所謂曲「以進養出」,使匯率無法真實地反映外匯的實際供求狀況,不僅嚴重削弱了本國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也刺激了進口需求的過度增加,長此以往就必然導致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的嚴重逆差,從而給經濟發展帶來沉重的壓力。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麥金農和肖認為發展中國家由於存在的嚴重的金融抑制現象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因而應該實行以減少政府對金融部門干預,發揮市場機制在決定均衡利率、匯率以及調配資源等方面的作用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型的貨幣金融政策。具體措施包括取消對存放款利率的硬性規定,允許利率隨市場資金的供求關係變化而自由浮動,實現均衡利率;減少對金融業的干預,允許非國有化、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存在和發展;放寬對金融市場的限制;放棄以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做法,維持貨幣穩定;著力發掘本國資本,減少對外國資金的依賴性;其它貿易自由化、稅制合理化和改善政府支出等配套政策。這就是麥金農和肖「金融深化論」的核心思想。
3.赫爾曼、默爾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約束論」
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之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進行了以此理論為指導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結果並不成功。後來,隨著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為金融發展理論構築了微觀基礎,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對麥金農和肖的金融發展理論提出了挑戰。90年代以來,以赫爾曼、默爾多克和斯蒂格利茨(1997)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從不完全信息的角度提出「金融約束論」,重新審視了金融體系中的放鬆管制與加強政府干預的問題。認為:麥金農和肖的金融發展理論的假設前提為瓦爾拉斯均衡的市場條件,在現實中,這種均衡條件難以普遍成立。況且,由於經濟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代理行為、道德風險等,即使在瓦爾拉斯均衡的市場條件下,資金資源也難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的適當干預是十分必要的。他們指出金融約束的目標是政府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為民間部門創造租金機會,尤其是為銀行部門創造租金機會.使其有長期經營的動力,以發揮銀行掌握企業內部信息的優勢,減少由信息問題引起的不利於完全競爭市場形成的一系列問題。金融約束的實質是政府通過存款監管、市場准入限制和穩定的宏觀政策等一整套經濟金融政策使銀行部門因「特許權價值」而獲得租金。通過「租金效應」和「激勵作用」可以規避潛在的逆向選擇行為和道德風險。鼓勵創新,維護金融穩定,從而對經濟發展起到正向效應。因此,在政策上,金融約束論更強調政府干預的重要作用,認為選擇性的政府干預有助於而不是阻礙了金融發展,這是一種通過政府推動金融深化的政策。
金融約束是發展中國家從金融壓抑狀態走向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政策。它針對的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暢、金融監管不力的狀態,發揮政府在市場「失靈」下的作用。因此它並不是與金融深化完全對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二、近年來我國有關金融有效發展的理論著述
隨著經濟金融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國近年來也掀起了一股有關金融有效發展的理論研究熱潮。其中以王廣謙、白欽先和王振山的金融效率相關理論最為典型。
1.王廣謙的金融效率論
王廣謙(1997)在其《經濟發展中金融的貢獻與效率》一書中,指出:在金融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效率起著關鍵的作用;金融效率的高低決定著金融發揮作用的成本和作用力的強弱,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經濟效率的高低。
在此書中,王廣謙還對金融效率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並分層次對金融效率進行了分析。金融效率是指金融運作能力的大小。由於金融的特殊性,對金融效率的分析很難在一個統一的層面上進行,而應分層次考察。第一層次便是金融作為一種現代產業,金融機構作為這一產業主體在經營發展中的效率,它基本上代表著金融的微觀效率;第二層次是金融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市場運作中的效率,也即金融市場效率,它反映了金融微觀效率和宏觀效率的結合;第三層次是通過金融機構經營發展效率和金融市場效率所反映出來的綜合效率,也即宏觀金融效率;第四層次是國家對金融的調節控制效率,反映著國家對金融的管理能力。
2.白欽先「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的金融效率相關論述
遼寧大學教授白欽先(2001)在《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導論》中開創性地提出了以金融資源學說為核心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框架。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在借鑑金融發展理論及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的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該理論賦予了全新的金融效率觀,為在金融發展理論框架下研究金融效率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白欽先認為金融效率是金融資源在經濟系統與金融系統以及金融系統的內部子系統之間配置的協調度。這一定義有三層含義:第一,金融效率是質性發展與量性發展的協調統一;第二,從靜態的角度,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僅應關注金融各子系統的協調,更應關注金融與經濟這兩個複雜的復合巨系統的協調;第三,從動態的角度,金融效率不僅應考察單個時點的金融經濟的協調,即靜態金融效率,也應考察一時段到另一時段金融經濟的協調,即動態金融效率。因此,金融效率是金融量性發展與質性發展的統一,靜態效率與動態效率的統一,微觀效率與宏觀效率的統一。
3.王振山的金融效率論
在白欽先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之後,近些年來,金融是資源已成共識。在金融資源論的前提下,東北財經大學王振山教授在其《金融效率論一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提出了另一種較有影響的金融效率概念,即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就是指以儘可能低的成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將有限的金融資源(貨幣和貨幣資本)進行最優配置以實現其最有效利用。在此基礎上,王振山分析了金融效率的實現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對所有的融資者來說,任何一對融資商品間的邊際融資替代率必須相等且等於兩種商品價格之比;對所有投資者來說,任何兩種金融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必須相等;任何一對金融商品的邊際融資轉換率與投資者的邊際替代率相等。與這三個條件相對應,王振山提出了金融資源的帕雷托最優配置,只有在完全競爭的金融市場條件下才能實現。針對這一條件難以實現的現實,王振山提出了通過鼓勵競爭和培育競爭性的金融市場總能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改進的觀點。在此書中,王振山還指出一國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規模、結構與效率;投資者或金融資源供給者的投資習慣、偏好;經濟與金融制度安排與創新;國民收入或稱社會財富的分配狀況;金融交易信息的完全程度以及金融交易技術等都是影響一國金融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三、金融有效發展理論的綜合性評述
總結現代國內外有關有效金融發展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富有啟示性的結論:
1.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密切。一國金融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一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必須加大金融發展的力度,否則會制約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欠已開發國家,更應當採取金融優先發展的貨幣供給帶動政策,在需求產生以前率先發展金融,以此帶動經濟的發展。
2.完全競爭的金融市場是最佳金融效率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在市場比較完善的國家宜採取利率市場化等「金融自由化」政策,以促進金融更有效的發展。而在市場不怎麼完善的國家,只要通過採取鼓勵競爭和培育競爭性的金融市場的措施,總能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改進。
3.由於在現實中,瓦爾拉斯均衡的市場條件難以普遍成立,以及經濟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代理行為、道德風險等現象,金融資源常常難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應兼顧「金融約束」和金融發展的關係,採取適當的「金融深化」政策,促進金融的現實有效發展。
4.金融有效發展是金融量性發展與質性發展的統一,靜態效率與動態效率的統一,微觀效率與宏觀效率的統一。一個國家在選擇金融發展採取的策略時,要綜合考慮該國的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規模、結構與效率;投資者或金融資源供給者的投資習慣、偏好;經濟與金融制度安排與創新;國民收入或稱社會財富的分配狀況;金融交易信息的完全程度以及金融交易技術等情況,選取適度的金融深化政策,促進金融有效發展。
5.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的有效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有效運作的支持。為此,一國要促進金融的有效發展,就需不斷完善該國金融機構的產權制度和經營管理體系,不斷完善該國金融市場的經營運作方式,以及不斷改善該國政府機構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監控方式。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