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鹽鐵經濟與漢末巴郡分化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中國 行政區劃史上,郡的範圍由大劃小的原因在官方文件中均無記載, 分析 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中央政府削弱地方郡守權力,出於集權管理的需要;二是適應 經濟 發展 、人口增多的變化。東漢末年巴郡的分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而又極其珍貴的案例,由郡太守自下而上要求分郡,並陳述了較詳細的理由,《華陽國志》對此記載十分清楚,這是 研究 行政區劃史和漢代 社會 經濟發展的珍貴史料,周振鶴教授曾作過探討,主要從行政管理角度入手而且過於籠統。(註:周振鶴:《中國歷代行政區劃幅員的伸縮變化》,《周振鶴自選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筆者認為,兩漢鹽鐵經濟、政策及其社會 影響 是漢末巴郡分化最主要因素。
      一、兩漢巴郡沿革
  秦統一後,在西南置巴郡、蜀郡。巴郡範圍與《華陽國志》所載古巴國範圍基本相同,(註:譚其驤:《秦郡界址考》,《長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即「東至魚復,西至棘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西漢時期,黔中郡西部,大致相當於今天黔江、酉陽、秀山、武隆四縣納入巴郡。東漢末,巴郡出現分化, 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劃分為四郡,一個屬國(見下表),(註:根據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山東 教育 出版社,1999年。同時 參考 《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譚其驤:《中國 歷史 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奠定了四川省東部、北部(重慶直轄市成立以前)行政區劃的基本格局,巴郡相當於重慶市;固陵郡相當於萬縣地區、巴西郡相當於南充地區,宕渠郡相當於達縣地區,巴東屬國與涪陵地區吻合。
      二、巴郡城市分布與鹽鐵經濟
  由於考古和 文獻 的缺乏,先秦時期巴國城市起源撲朔迷離。「巴子雖都江州(今重慶),或治墊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豐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含涪陵)。其畜牧在沮,今東突峽畜沮是也,又立市龜亭北岸,今新市裡是也」。(註:《華陽國志·巴志》。以下引文未註明出處者,皆引自《華陽國志》)「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據此可大致推斷,巴人活動中心主要沿長江和嘉陵江河谷兩岸。經濟活動有耕作業、畜牧業、漁業、狩獵、採礦和商業貿易。同時,巴國處於蜀、楚之間,「巴、楚數相攻伐」,「巴、蜀世代戰爭」,戰爭頻繁,數次遷都,這五個城市具有很強的軍事防禦職能。
  西漢巴郡領十一縣,除了江州、墊江、枳、閬中四個古巴國都城外(平都省),增加了臨江(今忠縣)、朐忍(今雲陽)、涪陵(含彭水)、魚復(含奉節)、安漢(今南充)、宕渠(含渠縣)、充國(今西充)七個縣。除了安漢,新設的六個縣皆為鹽、鐵產地。東漢恢復平都,並由宕渠分出宣漢、漢昌兩縣。
西漢       東漢
平帝元始二年(2年)   順帝永和五年(140年)
郡名    縣名   郡名      縣名
巴     江州   巴       江州
   枳            枳
  臨江           臨江
  墊江           墊江
  閬中           閬中
  充國           充國
  安漢           安漢
  魚復           魚復
  朐忍           朐忍
  涪陵           涪陵
郡     宕渠   郡       宕渠
(11縣)        (14縣) 宣漢、漢昌、平都.
巫縣屬南郡        巫縣屬南郡
東漢
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
郡名        縣名
巴     江州、枳、平都、
(6縣)    臨江、樂城、常安
巴西郡   閬中、墊江、西充
(5縣)    國、南充國、安漢
固陵郡   朐忍、魚復、羊渠
(6縣)    、漢豐、巫、北井
巴東屬國  涪陵、丹興、永寧
(4縣)    、漢發
宕渠部   宕渠、宣漢、漢昌
(3縣)
  至桓帝永興二年(154年),巴郡太守但望上疏要求分郡。 「謹按《巴郡圖經》境界,南北四千,東西五千,周余萬里。屬縣十四,鹽、鐵五官各有丞、史。戶四十六萬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萬五千五百三十五。遠縣去郡千二百至千五百里,鄉亭去縣或三、四百,或及千里。土界遐遠,令尉不能窮詰奸凶。……敢欲分為二郡,一治臨江,一治安漢,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魚池、鹽鐵,足相供給」。但朝議未許。從但望的奏辭中可看出兩點:分郡的動因是郡界過大,管理不便;分郡具體規模強調經濟的支撐作用。
  現將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四個郡和一個屬國的經濟作一概述:
    1.巴郡
  屬縣六,樂城、常安兩漢志均無記載,《華陽國志》記「延熙十七年省」,經濟狀況不詳。江州為行政中心,物產有貢粉、荔枝、御米、蒲藺(可制度)。枳縣「土地确瘠」。臨江縣「有鹽官,在監、塗二溪,一郡所養,其豪門亦家有鹽井」,是巴郡經濟支柱。
    2.固陵郡
  屬縣六,均為鹽產地。朐忍縣「有靈壽木、橘圃、鹽井、靈龜」。鹽井多,產量大,「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註:《水經注》卷三十三)是川東最大的鹽產地。朐忍和巫縣是西漢最早設立鹽官之縣。北井縣名字即緣於有鹽池出於縣北,而且「水出地如泉涌,可煮以為鹽」。(註:《文選·蜀都賦》劉逵注)魚
    3.巴東屬國
  屬縣四,地處烏江谷地,山險水急, 交通 不便。最著名的物產,一是「漢發縣,有鹽井」,二是「丹興縣,山出名丹」。此乃立郡之根本。建安六年,「涪陵謝本白璋,求以丹興、漢發二縣為郡。初以為巴東屬國,後遂為涪陵郡」。漢發在今彭水郁山鎮。丹興在今黔江縣。
    4.巴西郡
  屬縣五,墊江縣「有牛馬蠶桑」,閬中縣「有彭池大澤」,可引水灌溉,發展農業,南充國「有鹽井」。墊江於劉禪建興十五年還屬巴郡,巴西郡經濟主要依靠閬中、南充國。南充國原屬閬中,西漢置充國,獻帝初平四年又分充國置南充國,於是,原充國位置在西,稱為西充國。南充國既今南部縣,和閬中歷來是川北產鹽區。
    5.宕渠郡
  屬縣三,宕渠縣「有鐵官,石蜜」,《續漢志》載「有鐵官」,而且宣漢、漢昌皆由宕渠分出。
  從上可看出,兩漢時期,鹽鐵經濟與行政區劃存在以下聯繫:
  第一,鹽鐵產地是所在郡的經濟支柱。如臨江、朐忍、巫縣、漢發等。
  第二,以鹽鐵產地為區域中心,劃分出新的縣級行政單位。如朐忍——羊渠、漢豐;涪陵——漢發、永寧;宕渠——漢昌、宣漢。
  第三,新的縣級行政單位多為產鹽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漢末巴郡、固陵郡、巴東屬國新設9個縣,產鹽地有5個(漢發、羊渠、漢豐、北井、南充國)。而不產鹽的3個縣,樂城、常安、丹興很快被省。
  城市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形成與商業、手 工業 密要相關,鹽、鐵開採對勞動力需求較大,「採鐵石鼓鑄,煮鹽,一家聚眾或至千餘人」,(註:《鹽鐵論·復古篇》)「今漢家鑄錢及諸鐵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銅鐵,一歲功十萬以上」。(註:《漢書·貢禹傳》)同時,鹽、鐵是必備的生產和生活物資,利潤高,商品性強,「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主鹽稅,出鐵多者置鐵官,主鼓鑄」,(註:《後漢書·百官志》)鹽鐵官負責管理產、運、銷,所以,鹽、鐵產地人口集中,商業繁榮,有利於城市的形成發展,兩漢時期川東地區的城市分布特點就是圍繞鹽、鐵業形成區域行政中心和經濟中心,形成較為分散的多中心城市格局。江州地處喜陵江和長江交匯處,為兩漢巴郡郡治,但並不是巴郡的首位城市。從西晉時期的人口數量可充分說明這一點。巴郡,統縣四(江州、枳、墊江、臨江),戶三千三百;涪陵郡,統縣五(涪陵、漢葭、漢復、漢平、萬寧),戶四千二百;巴東郡,統縣三(朐忍、魚復、南浦),戶六千五百;巴西郡,統縣九(宕渠郡併入巴西郡。閬中、西充國、南充國、安漢、平州、蒼溪、歧愜、宕渠、漢昌),戶一萬二千。(註:俞偉超:《三峽文物搶救計劃》,《三聯人文地理》,三聯書店出版社,1999年第1期。)
  考古工作也為川東地區早期鹽業開發和城市起源提供了有益線索,三峽庫區文物現已查明有舊石器遺址65處,新石器遺址85處,夏商周時期巴文化遺址87處,墓葬3處,東周時期巴、楚、秦遺址41處, 墓葬18處,秦漢遺址152處,墓葬290處。(註:俞偉超:《三峽文物搶救計劃》,《三聯人文地理》,三聯書店出版社,1999年第1期。 )說明該地區早期人類活動非常頻繁,但作為長江及其支流高山峽谷地區,地理環境惡劣,並不是早期人類聚居的理想場所,如果結合鹽業開發,則給我們很大啟示。筆者隨中美鹽業考古隊於1999年4月,並受考古隊委託, 於1999年7月對川東古鹽井遺址進行了較全面的考察,發現現存古鹽井有28處(忠縣11、雲陽2、奉節1、巫溪1、彭水13), 自貢鹽業考察隊於1995年發現開縣溫湯鎮仍有天然鹽泉。(註:黃健:《川東鹽區考察初步報告》,《鹽業史研究》,1995年第2期。)據李銳言考察, 上述各縣在民國時期,鹽井數量超過100多口,僅雲陽縣雲安鎮就有80口。 (註:李悅言:《四川鹽礦志》,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印行,現存國家地質資料館。)在空間分布上,古鹽井附近往往有考古遺址存在,對應關係密切。忠縣哨棚嘴遺址出土的尖底杯和花邊圜底罐使巴人早期鹽業活動初露端倪,至遲在距今2600年以前,川東先民已開始用陶器加工天然滷水。(註:郭正忠:《中國鹽業史·古代編》,人民出版社,1997年。)川東鹽礦皆為淺層埋藏,容易利用,特別是巫溪寧廠鎮和彭水郁山鎮,多天然出露鹽泉,開發時間不會晚於忠縣。雖然地處高山峽谷,土地貧瘠,但因鹽而聚眾,聚眾而成邑,據此,任乃強教授提出了以大寧鹽泉和郁山鹽泉為中心的「巫臷文化」和「黔中文化」概念。(註:任乃強:《四川上古史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從大寧鹽泉至巫山縣,古棧道遺蹟連綿不斷,大寧河兩岸竟分布有新石器時期遺址8處,商周遺址14處。 (註: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縣文化館:《巫山境內長江、大寧河流域古遺址調查報告》,《四川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總之,川東是古代井鹽開發最早的地區,並與早期城市的起源發展有密切關係,隨著三峽考古工作的深入,將會提供更多的信息。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