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面肌痙攣能治好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面肌抽搐是指面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發作性無痛性收縮,首發症狀常從下瞼眼輪匝肌的輕微顫搐開始,逐漸向上擴展至全部眼輪匝肌,進而向下半部面肌擴展,尤以口角抽搐較多。嚴重者整個面肌及同側頸闊肌均可發生痙攣,眼輪匝肌嚴重痙攣時使眼不能睜開,從而影響行走和工作,並可伴輕度無力和肌萎縮。精神緊張、疲勞、自主運動時加劇,睡眠時消失。面肌抽搐不伴疼痛,面肌隨意性收縮在非面肌抽搐時一般不受影響。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醫學科紀紅
     一、用藥治療
    1.鎮靜藥物治療
(1)卡馬西平:一般400600mg/d口服時症狀開始改善,6001000mg/d時發作完全消失。但停藥後可迅速復發,因而需長期維持治療。持續好轉率為35%,完全控制率為22%。因此可用卡馬西平治療面肌抽搐有肯定療效,但需較大劑量,長期服用。長期服用較大劑量的卡馬西平常可出現頭暈、嗜睡、共濟失調、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其有效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面神經核的興奮性,從而減少其異常放電有關。
(2)氯硝西泮(氯硝安定)每次0.51mg3/d服用,可使症狀減輕,劑量加大後常有乏力、嗜睡等副作用。
(3)巴氯芬(氯苯氨丁酸):首次用510mg/d,分12次服用,每23天增加510mg,直至每天30mg48h後症狀可明顯改善,3個月後症狀完全消失。
     二、肉毒桿菌毒素A(BTXA)治療
      BTXA的注射部位為:
(1)下眼瞼:從內眥至外眥之間,均分為4等份,在每1等份中點,距下瞼緣5mm處注射BTXA 55.5U。如瞼痙攣程度較輕,BTXA的注射劑量可適當減少。
(2)上眼瞼:從內眥至外眥之間的中點,各向兩側外移58mm,距上瞼緣5mm處注射BTXA 55.5U,一般選擇12個點注射即可。上眼瞼注射BTXA時,應注意一定要避免直接注射到上眼瞼的正中央部位。因為,此部位是提上瞼肌的附著部位,將BTXA直接注射於此,可使提上瞼肌麻痹,導致上眼瞼下垂。
(3)眼外角:眼外眥的外側部分眼輪匝肌的肌肉較多,所以在原發性眼瞼痙攣的患者中有許多人主訴他們此處的肌肉痙攣是非常嚴重,故此處的注射部位相對較為集中。一般在外眥外側58mm處注射34點,每點的間距為5mm左右,呈三角形或四邊形排列。
在患側的顳部及顴部抽動的肌肉上多增加註射部位。在鼻翼的外側及鼻唇溝上,相應地注射23個部位。上唇注射部位應當儘量地減少,因為上唇及外側口角部位如果注射較多的BTXA,將勢必導致相應口角的下墜,嚴重者可有口角流涎及口內存飯等表現。下唇及腮部注射部位也需據病情而定,其注射部位可以選擇較多。注射計量多採用每點最多56U BTXA。每點的劑量過大易產生較多的副作用。
    患者在治療之後的47個月內,效果一般較為滿意。由於BTXA的作用逐漸地減弱,面積痙攣的表現逐漸復發,大多數患者需要在第一次治療半年之後再進行重複治療。但是,由於面肌抽搐的程度已較前有明顯的減輕,故所需要的BTXA的治療劑量將大大減少。該治療可持續應用數年,但達到痊癒的患者較少。少數患者由於在治療後產生的BTXA抗體較多,影響了治療效果,可換用F型肉毒桿菌毒素(BTXF)進行治療。

       三、手術治療

     面肌抽搐如不給予治療,一般不會自然好轉,面肌抽搐逐漸發作頻繁,持續時間延長,嚴重影響病人的心身健康。部分病人數年後可出現患側面肌麻痹。648例面肌痙攣的患者經微血管減壓手術後5年隨訪率92%10年隨訪率88%。術後1個月內的早期療效完全緩解86%,部分緩解5%,無效9%10年後的效果,完全緩解79%,部分緩解5%,無效16%。對於早期無效的病例行早期再次手術,同樣可獲得長期的完全緩解。

四、併發症


        病情嚴重者眼輪匝肌重度痙攣,使眼不能睜開,整個面肌及同側頸闊肌均可發生痙攣,從而影響行走和工作,並可伴輕度無力和肌萎縮。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