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重大災害後老年人心理狀況研究進展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作者:韓布新 王婷 黃河清 王緒梅
【關鍵詞】 災害;老年人;心理康復力;年齡;追蹤比較
第一作者:韓布新(1966),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研究。 本文綜述了近五年國內外關於重大災害後老年人心理應激的相關研究結果,主要關心的問題是:(1)災難後老年人的各類心理應激與人群中其他年齡段人群是否有差異?在資源與優勢、康復傾向、生命與財產損失等方面有什麼特點?(2)針對老年人群的(特別是表現出長期傾向的)災後心理障礙預防與應對措施。(3)目前研究關注的焦點問題、主要研究技術與形式、存在的問題以及進一步研究需要與應用建議。
   1 災難對老年人造成的身心危害
災難發生後,倖存者都會情緒低落、自信心不足、悲傷哀慟。這是對非常態環境短暫的正常反應。創傷適應過程中的身心反應,大多 自然 、適度而非病態,除非持續太久、停滯或明顯影響日常的功能。
  1.1 災難後急性期心理應激症狀
  災難發生時,老年人因不願遷移、身體虛弱、生活變動、適應性相對較差等原因易受傷害。汶川地震後1 w內,德陽市人民 醫院 統計老年死者占死亡人數的29.7%,老年傷者占總受傷人數26.9%;震後50天內,140名老年患者占總患者數27.5%〔1〕。35位高齡創傷性骨折患者(80~103歲)入院時經常不由自主地回想地震經歷、反覆做惡夢、不能入睡、呼喚親人的名字,無安全感, 感到強烈的恐懼和無助,異常暴躁。因患者年齡大主要採用心理干預而非強烈鎮靜藥。18 例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老人,經心理 治療 後病情穩定〔2〕。這種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法值得提倡。
四川極重災區780名群眾1 w後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發生率為30.9%;12~18歲、18~45歲、45~65歲、65歲以上組的檢出率分別為11.5%、48.9%、22.3%和17.3%,有無ASD兩組年齡差異顯著〔3〕。災民1 w後各年齡組SRQ、PTSD檢查單平民版(PCLC)、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RSD)總分差異皆顯著,其中56~65歲災民各項均分最高,36~55歲次之。心理干預應注重中老年人、有絕望感、遇壞天數多和煩擾程度重者〔4〕。
  1.2 災難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直接影響
  災難無法預期,故心理狀況的前後對照研究極少,而這是研究災難直接影響的最佳途徑。荷蘭公民都有一位註冊家庭醫生、並須記錄 電子 醫學檔案。因此,追蹤Enschede市煙花倉庫爆炸後(2000年5月13日,死亡18位居民、4位消防員,傷1 000餘人,安置1 200人)5年內3 164位當地居民的應激反應狀況,並與災前一年記錄直接比較,結果災後第一年5~14歲、15~24歲、25~44歲、45~64歲、65歲以上各年齡段應激反應、焦慮和抑鬱情緒問題或障礙、睡眠問題等顯著增加,對家庭醫生的需求顯著增多;第2年只有2個中年組居民較多尋求家庭醫生幫助;25歲以上3個年齡組到第3年還有較多心理問題;而3 164位對照居民則沒有這些問題。這不同於「年輕人易受心理創傷」、「老年人心理康復力強」,可能因為後兩者來自大規模自然災害研究,沒有(或無法)進行災難前後對照、控制組對照的緣故;建議特別關注災前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者、災後前3年異地安置者、財產受損較嚴重者〔5〕。
荷蘭一項大型全國性健康調查項目開始後一年發生空難(1992年10月4日,一架波音747貨機撞兩棟居民樓致39位居民死亡)。前後數據比較,離失事地點最近的39位老年人行動能力有所下降,但日常生活功能或自評健康無顯著改變,認知能力還稍有提高〔6〕。我們利用獨特的比較機會,發現〔7〕四川災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因地震而顯著下降。
  1.3 災後抑鬱、PTSD等精神病症
  PTSD是在強烈的精神創傷後發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應激反應, 表現為創傷體驗持續性重現、迴避與情感麻木和持續性警覺增高。PTSD 是災後常見心理應激反應,共病抑鬱患者的自殺危險性也增加〔8〕。張北尚義地震3個月和9個月後PTSD的發生率分別為18.8%(現患率7.2%)和24.2%。這種增高可能緣於離震中較遠處人群雖暴露少但災後社會支持少〔9〕。

  追蹤研究大多證明PTSD發病率隨時間推移而下降。我們在災區的調查表明地震半年後四川重災區老年人的PTSD症狀仍較嚴重〔10〕。
Amenia地震(1988年12月7日,芮氏6.9級,死10萬人)後1年半,當地老年人與中年人的PTSD得分無差別,但老年人的警覺(arousal)得分高而閃回(intrusion)得分低,且震時居住地離震中越近得分越高〔11〕。自然人群中老年人半年內PTSD發生率為0.9%,13.1%有症狀但未達診斷標準。易感因素為神經質和幼年不幸經歷〔12〕。1995~1999年湖南遭受過嚴重洪澇災害的438個村(生產隊)29 926人中,7個年齡組(16歲、20、30、40、50、60、70歲以上)的PTSD檢出率分布為26.7%、29.3%、34.1%、37.3%、36.5%、33.0%、40.3%,最後一組最高,組間差異顯著;而且所有檢測的20個應激症狀都有顯著的組間差異;但是進入回歸方程的5個變量分別是洪災類型、曾被洪水圍困等待救援、曾親眼看見別人被洪水淹死、有和水中死人呆在一起的經歷和對支持的滿意度,沒有年齡〔13〕。
我國老年人自殺率高,且隨增齡迅速上升, 農村 尤為明顯(圖1)〔14〕。60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平均自殺率超過1‰〔15〕。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10縣市受災人口428.68萬,按四川老年人口占11.39%(2000年) 計算 ,老年人口近50萬。災後心理援助工作是長期而艱巨的。
  各國研究皆表明老年人群自殺率最高,但 中國 農村老年人自殺率是城市老年人的四倍多,且隨增齡急劇上升。這可能是因為中國文化中無宗教信仰或 法律 禁止自殺,或因為社會支持不足而衝動性自殺〔15〕。四川災區老年人絕大多數居住在農村甚至偏僻山區,關注災後老年人群的自殺問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還沒有針對性的研究報告。鑒於老年人自殺率隨增齡上升,且大地震導致心理應激有30年以上的遠期效應,且可強化自殺風險;針對地震重災區老年倖存者的心理應激特徵及其轉歸開展研究十分迫切。

  如何發揮老年人的心理優勢,及時補充其身體、社會資源等方面的不足,避免其心理創傷遷延、加重甚至自殺等是研究、干預的主要目的。災後重建工作中,老年人容易被忽視。日本HanshinAwaji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5:46 am,芮氏7.3級,死傷分別為6 434和43 792人)後,7年內每年都有60餘位老年人在各安置點孤獨地去世〔16〕。針對老年人的情緒、認知與行為、軀體反應具體措施如表1所列。
  1.4 災難對老年人的中長期心理創傷
  地震對風險人群有長期心理後效,需要特別關注。災後年齡效應沒有單一模式,因其作用受社會、 經濟 、文化和 歷史 等多種因素影響。對一般災難性事件的情緒反應持續半年,對洪水、配偶去世等的應激反應則持續2年以上〔17〕。

  831位災區居民在雨果颶風(Hurricane Hugo)1年、1年半、2年後,心理應激受災難經歷的影響最大。無親身經歷時,年輕人的應急症狀最多;親身經歷多者,中年人最強。颶風1年後,50~64歲組抑鬱、焦慮、軀體化、一般應急、災難應急等個別症狀和總體精神症狀與受傷、生命威脅、財產損失、災難經歷等4個維度皆顯著相關;35~49歲組主要在受傷維度、65歲以上組主要在生命威脅和災難經歷上顯著相關;而18~34歲組皆不相關。據此提出「負擔」假設不同年齡組的婚姻、撫養、贍養、經濟、職業、環境、軀體負擔不同,統計數據表明5個方面都是50~64歲組最高,只有較年輕組的婚姻壓力、較老年組的軀體壓力最高〔18〕。表1 老年人災後心理表現及應對措施(略)
  1980~2000期間發表的68篇主要研究表明,預測災害後是否出現PTSD的最重要因素是災難時心理解離(peritraumatic dissociation),其次是災難中自覺生命危險、災後社會支持、災害情緒反應,而家族心理障礙史、先前災害經歷、過去心理調適等的預測作用最小〔19〕。
震後老年人PTSD的發病率隨診斷工具、年齡分組、追蹤時間及樣本不同差異很大。在亞美尼亞地震後2年,23.2%老年人患PTSD〔20〕。 台灣 9·21地震後2年,6 412位房屋震毀的倖存者20.9%現患PTSD,其風險因素有女性、現住板房、 教育 水平低、眼見家產被毀;採用中國人健康量表(CHQ12)證實39.8%有精神症狀,特別是那些女性、老年人、教育水平低、仍住板房者。9·21地震後第3年,災區民眾抑鬱症狀、PTSD發病率下降(4.2%),但自殺率(6.0%)、物質依賴(5.1%)的比例卻上升(圖2)〔15〕。這說明抑鬱、PTSD及自殺等心理應激反應有不同的機制。在臨床檢測指標隨時間推移大幅度下降的同時實際傷害性行為比例卻顯著增加。在3年追蹤期間,喪親之痛是PTSD最大危險因素,其次是經濟負擔(半年時)、睡眠障礙(2年時)和社會 網絡 變化(3年);而長期(2年、3年)睡眠障礙則是抑鬱的最大危險因素〔14〕。9·21地震後3年,11%65歲以上老人患PTSD〔21〕儘管PTSD人群發生率隨時間推移而下降,但災難對高危人群的影響仍然存在〔22〕。這些人應是災後針對性心理援助與干預的重點關注人群。
唐山地震倖存者(如孤兒)仍有12%的PTSD現患率;而且倖存者的心理量表得分顯著低於對照者〔23〕。30年後,親人傷亡程度、個體損傷情況、住房恢復狀況仍是對災民心理恢復力影響較大的3個因子〔24〕。PTSD患者30年後仍難以擺脫創傷的痛苦記憶,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這從另一角度證明了重大自然災害心理創傷影響的長期效應。唐山大地震過去已經33年,迄今尚無一篇專門針對老年倖存者心理特點的研究。當年的中年人,今天已經是老年人。研究他們現在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於四川災區中老年群眾30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特殊的指導意義。
   2 老年人災難後心理狀況的解釋
  2.1 老年人對災難應激的「免疫說」
  老年人資源相對缺乏,如離退休後的社會角色轉換、感覺(視、聽、嗅、味、觸)功能退化、對氣候冷熱變化的抵抗力弱、應激情緒影響血壓和血糖等帶來的體弱多病,羞於求助或(因身、心、信息渠道少或不暢等原因)求助少、晚年喪偶、同齡親友相繼死亡引起的社會支持體系的弱化等。這些都是破壞老人幸福晚年的不穩定因素〔17〕。大規模自然災難後,老年人受財產損失、親友傷亡的打擊更大,且身心恢複比較慢。
另一方面,家庭作為重要的社會支持網絡節點,在災難創傷恢復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同居還是分開居住,傳統大家庭(兩代或三代)中老年人的決策能力、智慧與經驗都是有利穩定的因素〔17〕。老年人作為家庭的核心,有權威、有經驗,熟知社會規範和日常生活中各類應對策略,對災區重建具有積極作用。老年人因有較多災害應對閱歷與智慧(成熟說,maturation hypothesis),面對災難時能更好地調整情緒(免疫說,inoculation hypothesis,或稱應激免疫理論,Theory of stress inoculation),運用與環境相適應(問題中心而非情緒中心)的應對策略,因此憤怒等負性情緒比年輕人少〔17,25〕。
「負擔說(Burden perspective)」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中年人(55~64歲)為何最易受心理創傷。一是這個年齡層的人仍然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經濟、精力、心理、社會負擔重;二是即將或已經退休者,因災害而致財產大量損失,「蓄謀已久」的退休計劃無法實現。三是在所有的災後重建與恢復過程中,這一組的付出最大〔17,18,26〕。
災害後的心理康復力(resilience,或稱心理彈性)指沒有或只有一個PTSD症狀、抑鬱情緒或物質依賴行為輕。911恐怖襲擊半年後, 2752名紐約居民,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的心理康復力是18~24歲年輕人的3倍,亞裔的心理康復是白人的3倍,而受過大學以上教育者的心理康復力不如高中未畢業者。老年人的心理康復力比其他年齡人群好,主要影響因素有性別、年齡、種族/民族、教育水平、災害經歷、收入變化、社會支持、近期/過去的生活事件、慢性軀體疾病等〔27〕。老年人儘管健康狀況不如年輕人,但心理康復力很好〔6〕。
  2.2 意義尋求
  意義尋求是面對災難時人類重獲希望的主要動機。創傷事件破壞了人們的世界良善、可預期、自我生活有意義等基本信念。不同種類災難中人們的意義尋求機率不同。比如,50%以上因喪親而哀傷的老年人、68%失去住在養老院中的親人者會尋求意義〔28〕。大災難嚴重威脅倖存者的安全與保障意識、控制感,意義尋求對其適應災害、恢復安全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並有助於制止反覆考慮災難場景。這種意義尋求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一樣普遍,而年輕時遇到災難對人生的負面影響很大;但是只有「尋得」意義者恐懼減少、PTSD症狀減輕;老年人因生活閱歷更容易尋得意義〔29〕。

  世善論(world benevolence belief)者相信世界以良善為主導,而此種信念對個人康寧(wellbEing)至關重要。國外研究表明,世善觀隨增齡顯著增強,老年人的世善觀與康寧的相關比年輕人的高〔30〕。
宗教信仰對災後心理應激反應的作用與意義尋求相關。英國人的宗教捲入比美國人低,所以後者更容易從信仰中尋得意義〔31〕。有宗教信仰的倖存者,在喪親後的追思儀式過程中,能從宗教群體和相關儀式中得到安慰;但是在歸因思維中,面臨災難現實、虔誠持守與善惡因果報應信念的衝突,容易導致心理失衡〔17,32〕。
  2.3 記憶模型
  DSMIV對PTSD單純依據症狀學進行診斷,忽略了影響當事人個性化反應的重要心理特徵(比如年齡、性別、經歷、性格特徵等),從而導致應對的醫藥化傾向。PTSD的記憶模型認為災難記憶的遺忘與強化可直接預測PTSD發生率〔33〕。老年人的情境記憶能力顯著下降〔34〕,其對災難情境的情緒反應是否也會相應減弱?這是否老年人PTSD發生率比同齡對照低的原因?這可能正是診斷指標下降而危害行為上升的根本原因〔14〕。這既涉及情緒記憶、情境記憶的理論機制,亦關係到災難後對不同年齡人群實施的心理援助策略。
轉貼於論文聯盟 http://www.lwlm.com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