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寶寶發熱精神不振可能是菌血症造成的

2023年07月31日

- txt下載

菌血症,即血中有細菌的意思,一聽就知道這是一種相當嚴重的病症。姓「隱」意味著這種病症並非光明正大顯而易見,而是隱隱約約躲躲閃閃的,難以被病人和醫生所察覺,其實寶寶發熱精神不振可能是菌血症造成的。

隱性菌血症的由來


上世紀70年代初,國外有醫生對700多個體溫在38.3攝氏度以上的發熱兒做血培養檢查。這些兒童來門診時除發熱外,看不出有任何嚴重病症,也找不到明顯感染病灶(如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泌尿道感染等)。結果發現,血培養有細菌生長的占4.4%,即菌血症。以後又有醫生繼續作此項調查,肯定了在發熱的嬰幼兒中確實存在菌血症。
由於這些患兒就診時,多數無明顯的菌血症臨床表現,醫生接診時難以想到菌血症的可能,故被稱為「未能料到」的菌血症,或稱隱性菌血症。經過三十餘年的觀察研究,隱性菌血症已被載入國外兒科教科書中,並且確定:生後3個月內,發熱超過38攝氏度的嬰兒中,隱性菌血症發生率是5%;年齡在3個月至3歲,發熱超過38攝氏度的嬰幼兒中,發生率是1.5%。雖說發生率並不算高,但細菌在孩子血循環中生長,可不是鬧著玩的。細菌可在體內到處漂游,侵襲各種器官組織,隨之引起肺炎、皮下蜂窩組織炎、中耳炎、化膿性關節炎,更可怕的是腦膜炎。因此,早期認識這種隱性菌血症事關重大。

隱性菌血症姓「隱」


小兒發熱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每日每夜有多少個爸爸媽媽抱著發熱的孩子,憂心忡忡地往醫院兒科或急診室跑。在如此眾多發熱的孩子當中,識別菌血症確非易事,可以說,迄今尚未有確切的症狀和化驗指標,能百發百中地套牢隱性菌血症。儘管如此,多數醫生還是認為,嬰幼兒發熱,如有以下表現的,要特別注意隱性菌血症的可能,須醫患雙方共同留心觀察:
1. 熱度高低:據統計,嬰幼兒體溫在39攝氏度以下的,隱性菌血症發生率為1%左右;39攝氏度-39.5攝氏度的,為4.1%;39.5攝氏度~39.9攝氏度的,為8.7%;而超過40攝氏度的,可達8%以上。可見體溫越高,菌血症可能性越大。
2.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超過15×109/升和杆狀核粒細胞超過1.5×109/升,隱性菌血症發生率為15%,低於此值為5%。
3. 血沉:超過30毫米/小時,C反應蛋白陽性,隱性菌血症發生率也高。
4. 臨床症狀:發熱患兒精神不振,嗜睡、不愛玩、不想吃東西或討厭進食,嬰兒哭聲不響亮,抗拒醫生檢查乏力等表現越嚴重,菌血症可能性也越大。
由上可見,要在發熱的第一時間就確定為菌血症,除做血培養外是相當不容易的。據觀察,只有患兒已出現「敗血症」表現,如重病病容、嗜睡難喚醒、哭聲低弱、對周圍反應不良等,血中白細胞總數超過15×109/升,血沉超過30毫米/小時,則菌血症發生機率才百分百。然而,此時患兒敗血症徵象已畢露無遺,已非「隱性菌血症」了。由於目前無一針見血的確診方法,因此在處理髮熱嬰幼兒時多加留意可能是唯一的方法了。

及時使用抗生素


隱性菌血症患兒若不經恰當治理,多數會發展為上述各種嚴重感染,僅部分自愈。首診時治與不治後果差異很大。據說如果是肺炎鏈球菌菌血症,不用抗生素治療,則28%的患兒菌血症持續不愈,出現各種感染,其中4%是腦膜炎。相反,若初診時就給予抗生素治療,哪怕只用口服,感染機率也會降至5%,腦膜炎發生率降至1%。由此,雖說隱性菌血症機率很低,但由於缺乏特殊診斷方法,難以識別,不得不防它一著,應及時使用抗生素。
話說回來,引起小兒發熱絕大多數還是病毒感染,發熱可以相當高,但預後良好,多數能在數天內退熱自愈。作為特殊年齡段的群體,即3歲以下嬰幼兒,其發熱原因多數也是病毒感染。但該年齡段由於體內免疫功能發育未臻完善,特別是免疫球蛋白G產生能力有限,他們抵抗有莢膜的細菌,如肺炎鏈球菌、腦膜炎球菌、流感桿菌等的能力弱,致使這些細菌能入血循環遨遊。為此,我們在一致反對濫用抗生素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年齡因素。家長,尤其是一聽用抗生素就害怕者,也得想到此事。
一般說,3歲後小兒免疫功能已有提高,過了6歲免疫球蛋白G水平接近成人,逐漸遠離隱性菌血症的威脅。
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寶寶發熱精神不振可能是菌血症造成的常識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網還有很多關於兒童疾病方面的知識,感興趣的可以繼續關注,讓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長。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