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談大體積混凝土裂縫原因及預防措施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通過近幾年來的現場實踐,及查閱相關的技術資料,對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現場混凝土溫度的控制和預防裂縫的措施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裂縫產生的原因 分析
  混凝土中產生的裂縫有多種原因,主要是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勻性,原材料不合格(如鹼骨料反映),模板變形,基礎不均勻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間水泥放出大量水熱化熱,內部溫度不段上升,在表面引起拉應力,後期在降溫過程中,由於受到基礎或老混凝上的約束,又會在混凝土內部出現拉應力,當這些拉應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時,即會出現裂縫。許多混凝土的內部濕度變化很小或變化較慢,但表面濕度可能變化較大或發生劇烈變化。如養護不周、時干時濕,表面干縮形變受到內部混凝土的約束,也往往導致裂縫。混凝土是一中脆性材料,拉抗強度是抗壓強度的1/10左右,短期加荷時的極限拉伸變形也只有(0.6~1.0)×104,長期加荷時的極限拉伸變形也只有(1.2~2.0)×104.由於原材料不均勻,水灰比不穩定,及運輸和澆注過程中的離析現象,在同一塊混凝土中其拉強度又是不均勻的,存在著許多抗拉能力很低,易於出現裂縫的薄弱部位。在鋼筋混凝土中,拉應力只要是由鋼筋來承擔,混凝土只是承受壓應力。在素混凝土內或鋼筋混凝上的邊緣部位如果結構出現了拉應力,則須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擔。一般設計中均要求不出現拉應力或者只出現很小的拉應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溫度冷卻到運轉時期的穩定溫度,往往在混凝土內部引起相當大的拉應力,因此掌握溫度應力的變化 規律 對於進行合理的結構設計和施工極為重要。
  二、溫度應力的分析
  溫度應力的形成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早期:自澆築混凝土開始至水泥放熱基本結束,一般約30天。這個階段有兩個特徵,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熱,二是混凝土上彈性模量的急劇變化,由於彈性模量的變化,這一時期在混凝土內形成殘餘應力。
  (2)中期:自水泥放熱作用基本結束時起至混凝土冷卻到穩定溫度時止,這個時期中。溫度應力主要是由於混凝土的冷卻及外界氣溫變化所引起,這些應力與早期形成的殘餘應力相疊加,在此期間混凝土上的彈性模量變化不大。
  (3)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卻以後的運轉時期。溫度應力主要是外界氣溫變化所引起,這些應力與前兩種的殘餘應力相疊加。
  根據溫度應力引起的原因可分為兩類:
  (1)自生能力:沒有任何約束或完全靜止的結構,如果內部溫度是非線性分布的,由於結構本身互相約束而出現的溫度應力。例如,橋樑墩身,結構尺寸相對較大,混凝土冷卻時表面的溫度低,內部溫度高,在表面出現拉應力,在中間出現壓應力。
  (2)約束能力:結構的全部或部分邊界受到外界的約束,不能自由變形而一起的應力,如箱梁頂板混凝土和護攔混凝土;這兩種溫度應力往往和混凝土上的干縮所引起的應力共同作用;想要根據已知的溫度準確分析出溫度應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項比較複雜的工作。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依靠模型試驗或數值 計算 ,混凝土的徐變使溫度應力有相當大的鬆弛,計算溫度應力時,必須考慮徐變的 影響 ,具有計算這裡就不在細述。
  三、溫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縫的措施
  為了防止裂縫,可以從控制溫度和改善約束條件兩個方面著手,現場常用的措施如下:
  (1)採用改善骨料級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摻混合料,加引氣劑或塑化劑等措施以減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攪拌混凝土時加水或用水將碎石冷卻以降低混凝土的澆築溫度。
  (3)熱天澆築混凝土時減少澆築厚度,最好控制在500mm以內,以便於表面散熱;第二層澆築必須在第一段砼初凝前澆築完畢。
  (4)根據混凝土澆注面積,在混凝土上中下部設置一定數量測溫管,定時測定內外溫度,前4天每2h測一次,5-7天每4h測一次,8-15天每天一次,並及時記錄,確保混凝土內外溫差控制在25.以內,做到及時觀察,出現溫度超偏,可通過調整養護方式來降低溫差。
  (5)規定合理的拆模時間,以免混凝土表面發生急劇的溫度梯度,加強保溫養護措施,現場通常採取措施為混凝土澆注後先覆蓋一層塑料薄膜,用麻袋裝鋸末,厚度80~100㎜進行中層覆蓋,最後覆蓋1-2層100mm厚岩棉被。
  (6)夏季施工中長期暴露的混凝土澆築塊表面及側邊,設置專人撒水養護時間不少於14d,有條件的應對基礎側邊進行覆土掩蓋,避免內部水分蒸發過快,產生裂縫。
  改善約束條件的措施是:
  (1)合理地分區分塊。
  (2)避免基礎過大起伏。
  (3)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過大的高差和側面長期暴露。
轉貼於論文聯盟 http://www.lwlm.com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