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胎兒在母腹中並不是"兩耳不聞宮外事"的

2023年09月03日

- txt下載

中醫胎教學
遠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胎教理論,這個理論的觀點,與其後的現代西方"胎兒心理學"的理論完全一致,二者對胎兒的成長發育情況的說法亦是完全一致的。
中醫學認為,人的心神意志活動能影響臟腑的氣血功能,並通過母親而影響胎兒。中國唐代名醫孫思邈在他的醫著《千金要方》中描述了胎兒的成長發育過程:"兒在母腹中,受其精氣,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成,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穀神入胃,十月百神備而生。"並提出了《逐月養胎法》,對孕婦的飲食起居做了詳細指導,懷孕早期要"飲熟無食腥辛",到了妊娠中期宜"食稻麥,牛羊,調五味,食甘美。"《達生篇》中還強調,"受孕後最宜節慾,不可妄動致擾子宮,懷孕後苟不知戒,即幸不墜,生子亦必愚魯而多疾患矣!"
胎兒在母腹中並不是"兩耳不聞宮外事"的。中國宋代名醫陳自明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了"子在腹中,隨母聽聞"的觀點,母親心平神安、氣血調順則胎安,懷孕時"無悲哀,無思慮驚動"、"無大言,無號哭"。若驚恐憤怒則氣血逆亂,胎失所養則會發生畸形或流產,正如孫思邈所說的"不如此者,身不平爾"。
"子在腹中,隨母聽聞。"胎兒和母體是血肉相連的,母親的營養、情緒、健康狀況,不僅能改善自己血液中的生化成分,同時,影響著胎兒賴以生存的子宮內環境,如壓力、溫度、羊水中離子濃度等。孕婦的外界環境,除了直接作為物理因素作用於胎兒外,還能通過母親的心理活動影響胎兒,帶來好或壞的作用。這些正是東、西方胎教學融為一體的心理學和生理學的依據。
古代胎教學重調情志
古人所說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間為有利胎兒在母體內的生長發育而對母親的精神、飲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採取的有力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妊娠是女性生理的一個特殊過程,孕婦不僅在生理上要發生一系列變化,在心理上同樣也會發生相應的反應,這種心理反應的集中體現就是孕婦的情緒或稱情志的變化。凡有孕之婦,宜情志舒暢,遇事樂觀,喜、怒、悲、思皆可使氣血失和而影響胎兒。祖國醫學認為,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補大生要旨》中說:"除惱怒,凡受胎後切不可打罵人,蓋氣調則胎安,氣逆則胎病。"就是說:孕婦要消除惱怒,不要動不動就大動肝火,怒火中燒,這樣就會導致氣不順,氣不順則胎不安,久之,則孕胎必受影響。可見,孕婦的情志對胎兒具有直接影響,故孕婦宜情志舒暢,遇事樂觀。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