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兒童母語習得中對「把」字句的使用情況分析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摘要]通過對一名兒童的長期跟蹤,本研究發現,該兒童使用的幾乎都是客事“把”字句; 從第 30 個月起其“把”字句句法結構變得複雜,但幾乎沒有錯序; 其“把”
字句大多描述已然事件,謂詞形式多為動補結構; 其“把”字句中的 NP2 幾乎都是有定的。結果表明,受試從開始使用“把”字句時就很好地習得了其句法、語義特性,也遵守其語義、語用限制,與“接口假說”不符。
[關鍵詞]“把”字句; 發展; 跟蹤; “接口假說”.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ba constructions with thelongitudinal data from a Mandarin-speaking boy.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he mainly used theme ba constructions. Second,his ba constructions became syntacticallycomplex from the 30thmonth,but almost no modifiers were misplaced. Third,his baconstructions mainly denoted past events and most of the predicates in his ba constructionswere V + RVC. And finally,nearly all the NP2 in his ba constructions were definite. Thefindings above imply that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ba constructions are wellacquired and their semantic and pragmatic constraints are obeye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of Chinese L1 acquisition,which contradicts the Interface Hypothesis.
Keywords: ba construction,development,longitudinal study,the Interface Hypothesis.
一 引言。
“把”字句①是現代漢語特有的句式,在其他語言中都不存在,其基本結構是 NP1 + 把 +NP2 + V②,其中 NP1 可以是主語或話題,“把”和 NP2 位於主語( 話題) 和謂詞之間。目前,對“把”字句的理論研究非常豐富,但有關兒童“把”字句習得的研究還很少。就筆者所知,李向農等( 1990) 的研究是這方面最早的。他們採用觀察法和誘導法抽樣考察了 2 ~5 歲兒童的漢語發展,將其使用的“把”字句分為 9 大類,發現 4 歲半的兒童使用的“把”字句已經接近成人,並認為替換、擴展、移位、聯接和糾錯是兒童“把”字句的習得機制。Li( 1991) 採用誘導法考察了 99 名 3 ~6 歲說普通話的兒童對“把”字句語義限制的掌握情況。結果顯示,受試在“把”字句中使用的謂詞 90%是致使動詞,且幾乎所有謂詞後面都使用了體貌標記“了”,表明他們對“把”字句的語義限制比較敏感。Cheung( 1992) 和周國光、王葆華( 2001) 主要關注不同類型的“把”字句在兒童漢語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年齡和順序。發現“把”字句在 2 歲左右出現,受事“把”字句比處所“把”字句更早習得,結果“把”字句在 3 歲前出現,給予“把”字句 4 歲後才出現。李宇明( 1995) 也發現,兒童在 2 歲時已經使用“把”字句,但僅限於“把 + 名 + 動/形”和“把 + 名 + 動 + 到/在 + 處所詞”,之後不斷發展,4 歲時接近成人。肖丹( 2004) 和楊小璐、肖丹( 2008) 通過分析一個女童 2 歲 5 個月前的自然跟蹤語料發現,“把”字句出現在 1 歲 11 個月,只使用受事“把”字句,且謂詞都是複雜形式,NP2 幾乎都是有定的。另外,多數“把”字句都是祈使句,表未然事件。王歡( 2012) 分析了一位兒童1 歲2 個月到5 歲的跟蹤語料,發現其1 歲 8 個月就開始使用“把”字句,且“把”字句的習得順序為: 處置 > 給予 > 轉化 > 處所。易勛( 2014) 通過三個實驗考察了 3 ~6 歲兒童對“把 + 名 + 動 + 到/在 + 處所詞”的習得,儘管兒童沒有成人使用的“把”字句多,但他們卻掌握了有關“把”字句的語言知識,而且對“把”字句的理解達到了成人水平。
已有研究揭示了兒童“把”字句的一些習得規律,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沒有注意到“把”字句中的“把”在口語中可以換成“給”,沒有考察這樣的“把”字句。其次,“把”字句是非常複雜的論元結構,具有一些句法、語義特性和語義、語用限制,前人研究更多關注語義和語用限制,對句法和語義特性關注較少。再次,對“把”字句的分類標準存在問題,如受事、處所“把”字句是根據 NP2 的題元角色劃分的,但結果、給予“把”字句是根據語義劃分的,標準不統一使得“把”字句的劃分有重疊現象,研究結果也難以比較。最後,“把”字句的使用涉及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語言層面,兒童對這三個層面特性或限制的習得順序是怎樣的,前人研究沒有涉及。根據“接口假說”( Sorace & Filiaci,2006; Sorace,2011) ,接口知識的習得比純句法知識的習得更難,並且外接口( 句法與語用) 知識的習得比內接口( 句法與語義) 知識的習得更難,兒童應該最先習得“把”字句的句法特性,然後是其語義特性和限制,最後是其語用限制。本研究將通過對一名兒童的長期跟蹤,考察其不同類型“把”字句的發展以及對“把”字句句法、語義特性和語義、語用限制的習得,並驗證“接口假說”在母語習得中的正確性。
二 理論基礎。
( 一) “把”字句種類。
鑒於前人研究多提到受事和處所等“把”字句,為方便比較,我們像楊小璐、肖丹( 2008) 一樣根據 NP2 所擔任的題元角色對“把”字句進行分類。但她們的分類存在兩個問題。1. 不夠充分。她們將“把”字句分為受事、處所和使動三類,但還存在其他類型; 2. 不夠準確。她們認為使動“把”字句中的 NP2 是動詞短語的主語和施事,但實際上應該是客事和經歷者。即使NP2 是主語和施事,由於受事和處所指的是題元角色,如果統一起來,使動“把”字句也應該稱為施事“把”字句。本文嚴格按照 NP2 所擔任的題元角色將“把”字句分為受事、客事、感事、處所和工具五類,如( 1) .
( 1) a. 她高興地把歌唱( 受事)。
b. 他把蘋果吃完了( 客事)。
c. 你把我累壞( 客事)。
d. 老虎把我嚇死了( 感事)。
e. 他把抽屜放滿了書( 處所)。
f. 他把刀砍向人群( 工具)。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