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國古典舞動作特點

2024年01月05日 - txt下載
中國古典舞動作特點
  中國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們民族自己的一套訓練系統,而這套系統已具有比較強的民族特性,有我們民族的審美特徵和美學規範,有我們的難度和藝術表現力,是其它訓練體系所代替不了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古典舞動作特點,歡迎大家分享。
  一、古典舞的起源
  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時間可以遠溯到人類發展的洪荒時期,遠遠超出了人類的記憶範圍。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古典風格的特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為了讀故事服務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戲也還是戲,其舞對角色行當的從屬性也是十分鮮明的。
  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甦,是戲曲舞蹈的復甦,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十分明顯,它的審美原則不是什麼新發明,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些原則非但在戲曲中可見,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其蛛絲馬跡它的文化特徵,就其流來講,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這個衍舞種是地道的中國貨。
  二、古典舞的節奏特點
  古典舞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同、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為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為附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則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三、身法韻律的貫穿
  身段課提煉的身法韻律是我們基訓課必須加以貫穿的,而且要從基訓的風格性、身體藝術表現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訓課中加以結合和運用,並逐漸形成基訓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動作中貫穿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的動律元素;貫穿呼吸的要求;貫穿節奏特點的要求;貫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對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訓練;一個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質訓練;一個是意念、感受上的藝術素質訓練。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民族舞的「神、氣、韻」,才能打破基訓廛的芭蕾化傾向的體操、雜技化的傾向;才能改變基訓課在訓練上的純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傾向。同時也解決了組合的語言性,以及讓身法與民族技術、技巧的能力、素質訓練結合起來。
  四、技術、技巧的民族特性
  (一)旋轉的特點
  1、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
  2、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3、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誇張。
  4、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
  民族舞姿轉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大有餘地,還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點
  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1、民族性強
  翻身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徵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強。
  2、形象性強
  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像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
  3、表現力強
  翻身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接,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快速的翻身,表現乾淨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
  近年來,翻身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復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技巧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展現我們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彈跳的特點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鬆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
  在彈跳方面,我們民族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越來越大。
  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
  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的過程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
  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
  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古典舞彈跳的又一特點。
  5、由於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為彈跳技巧複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在彈跳的復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
  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躍的特點。
  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
  無數的身法和技術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訓練目的卻不盡相同。武術的訓練是以技擊和攻防為目的的,舞蹈的訓練則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劃人物的性格為目的。
  8、與身法結合,形成和加強了古典舞跳躍進的流動性和語言性及風格特點。
  擴展資料:
  一、動律元素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
  以腰為軸的動律元素,在實際運用中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尤其是提、沉兩個元素是貫穿一切動作始終的,也可稱為「元素之本」。「沖靠、含腆、移、旁提」都離不開「提沉」。每一個元素都需要一定的動作能力和充分的內涵,因此就要不斷地練習,運用自如後才能產生身體的韻律感。練習身韻的目的就在於動作連貫,在於內涵要貫穿始終,因此要特彆強調「動中有靜,線中有點」。在元素練習中應特別注意,如同基本功中的「把杆」動作一樣,這類元素聯繫需要反覆練習,經常練習。而且練習的方法是多樣的,在坐的練習基礎上,站立、起立和各種腳的位置配合訓練。
  此外,這類練習要特別注意音樂節奏的多樣化。對不同音樂節奏可以如下處理:對於連貫性的,在平均而舒緩的節奏中進行。練習氣息的連貫感,各種元素連接時「線」的延伸感;對於是頓挫性的。在每一種元素到位時給以「點」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對於長短性的,如「慢提快沉」「快衝慢靠」「長含快腆」「長腆快含」,以及快速的左右「移」等,變化是無限制的,只有在多變的節奏處理中才能表現肢體的韻律感。同時,眼睛的「聚、放、凝、收」都能得以訓練。
  手在元素訓練中的配合極為重要。它的規律是:開始不要加手,如雙手搭在膝上或背於身後,這樣能幫助真正訓練腰部感覺。當腰的上下、前後、斜線、左右、弧線等感覺基本找到後,就必須配合以手的姿態處理,形成元素訓練的藝術性要求。手臂的配合十分豐富,一般的規律如下:「提沉」可與手臂的一位至二位,二位至三位,外旋變內旋,內旋變外旋等相結合練習。「沖靠」可與「揚掌」、「提襟」等結合。「腆」可與「四位屈臂」到「二位外旋直臂」動作結合。「含」可與「四位屈臂外旋」經「內旋盤手成三位圓臂」結合。「移」可與「穿手揚掌」、「四位到二位圓臂」(山膀)結合。「旁提」的手臂要強調長線條的結合,在過程中手臂要從一位到二位,完成經旁到上弧線的全過程。
  二、動律元素的訓練價值
  舞蹈中的呼吸不同於生活中的呼吸。在任何一個舞蹈動作中,呼吸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與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提、沉」作為訓練的重要內容貫穿始終,它是將自然氣息藝術化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提沉」所帶動的身體中段和頭部的上下運動是呼吸與外部動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在配合以不同的節奏及身體方位的不同變化,可以使學生逐漸對呼吸與身體的關係有了體驗和認識,並掌握呼吸與外部形態相結合的方法,賦予動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特有的「神韻」。身韻把動作動態與內涵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使身韻元素自身也達到訓練的目的,也使審美性和訓練性相統一。
  這些元素概括了身韻動作的運行規則,它對演員的上肢表現力尤其是腰部做了深層次的開掘,學生們對這種形式複雜而構建方式簡單的元素訓練法感到即新鮮又不陌生。例如,身韻的主幹動作「雲間轉腰」,其中就包含了以上多種元素,這使學生在練習時就有法可依,有跡可尋了。這些動作元素遵循著「擰、傾、圓、曲」的動律規格,進行重組、再創後便會產生一些新的舞蹈語彙。
  以完成上肢的平圓運動為例,必須經過「移、靠、含、沖、腆」的過程,而「含、腆、沖、靠」等又必須由「提、沉」來帶動,這就說明要完成平圓這個軌跡,一定要紮實地掌握「提、沉、沖、靠、含、腆、移」這些基本體態特徵和動律元素。
  再以「立圓」為例,上肢首先必須有「旁提」「仰敞」的感覺和能力,而這一切的根本發力都在於如何運用腰肢(腰又必須帶動胸),所以有人稱「身法即腰法」。我們可以理解這正是為了強調腰部動律在身法運用中的重要作用。有人做動作時顯得特別「僵」,其主要是不善於用「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的方法。因此,我們在身韻課中不但要重視它,而且在訓練上也要強化它。正如太極拳中所說的「熟練身法」,即「善於行意,巧於運氣,控制用力」。這裡的「意、氣、力」就是指在每一細小的動作過程中都有呼吸的內涵及內蘊到外形。
  在古典舞的訓練中,從頭至尾都貫穿著身韻練習中的一些因素,身韻在總結了戲曲、武術等傳統藝術的動作規律基礎之上,確定了以腰為核心,強調中段訓練的重要性。而「提、沉、沖、靠」等幾個動律元素無論是對人體中段的肌肉訓練或是呼吸訓練,都各有其獨到而不同的訓練價值,突出地體現了中華民族「中和之美」的美學原則。其具體表現為強調對中段肌肉,尤其是後背肌肉的訓練。而背闊肌的強化,更是身韻元素在訓練上的一大突破。而元素中的「含腆」從形態和規格上看比其他元素的幅度要大運動範圍有一定的延伸性,而它的發力點主要就是背闊肌,當含腆交替運動共同擴大範圍時,使背闊肌隨著交替曲伸,反覆強化,達到背闊肌真正曲伸自如,能夠隨意控制的目的,從而充分利用闊肌這一表現區域,加強中段的表現力。
  中國古典舞的介紹
  中國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甦,是戲曲舞蹈的復甦,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十分明顯,它的審美原則不是什麼新發明,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些原則非但在戲曲中可見,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其蛛絲馬跡它的文化特徵;就其流來講,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這個衍舞種是地道的中國貨。
  一、古典舞的節奏特點
  古典舞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有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間、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為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為符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剛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二、身體的專業條件、能力和素質
  (一) 柔韌性方面: 作為一個民族舞演員,要求身體各關節、韌帶的柔韌性要好,幅度要大,特別是對肩、腰、腿、髖的柔韌性要求很高。
  1、下肢要有大的步幅:前、旁、後腿要求180度,因為演員在「控制慢板」中,通過「步幅」
  來充分展現身體的表現力;而且,一系列的民族技巧需要很好的「步幅」的訓練上,方法很多,有耗、壓、劈、扳、踢、悠、撩。僅一個劈叉就有耗、壓、拖、滾、跳、翻、掃。踢腿的種類就更多了。
  2、髖關節的「開」和「掀」的幅度要大。它和芭蕾的「開」還不完全一樣。我們不僅要求大腿跟的外開,而且要求整個髖臼關節大幅度的運動,許多民族舞姿和技巧都需要髖關節有更大幅度的「開」和「掀」的能力 。
  3、交叉的幅度。要求關節的能力,並且往往和身體的擰傾結合在一起。
  4、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鬆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這給彈跳等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爆發力」準備了素質、能力的條件和基礎。
  5、深蹲的能力:這也是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必須具備的能力,要求跟腱韌帶的韌性要好。
  6、古典舞的舞姿幅度特別大,除了上身擰傾的要求外,要在平衡重心上進行運動和變化。這同時加大了主力腿柔韌的幅度。
  (二) 腰部的訓練: 我們民族舞對腰的訓練要求很高,內容也極為豐富。腰部的訓練不光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腰」的訓練,它包括的範圍要廣的多。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節。
  1、素質與能力。 上節――指胸腰。包括肩關節、膀跟。這一節「開」的幅度很重要,特別對女演員更是如此。它包括開、合、含、腆、涮。中節――指胸以下、胯以上這一節。各種擰腰的幅度,中節是起決定作用的。它除了柔韌性之外,腰背能力也要靠中節來去作用。它應包括柔韌的訓練、各種擰腰的訓練,包括兩頭疊的能力、旁提的能力訓練,以及下、耗、甩、涮、掄等。下節――蟄大腿根、胯根這一節,包括「板腰」的能力。在民族舞中,胯根這一節很重要,它和髖的幅度及一系列民族技巧的關係密切,在民族技巧中下節運動的很多,如翻身幅度加大,速度加快,許多民族造型、舞姿技巧需要胯根的「開」和很強的板腰能力。
  2、運動中腰的能力訓練。 運動中要求腰的靈活、有速度、有力量。如快涮腰、風火輪、烏龍盤打、燕子穿林、青龍探爪等,要求腰擰、閃、力、活,具有高度靈敏性和力量。同時,腰也起著上下身 配合的樞紐和橋樑作用。諺語說的好:「變化在手,機關在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