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教研小論文 研究性閱讀的探究具體做法

2023年09月30日

- txt下載

研究性閱讀作為一種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閱讀學習內容,確定探究主題,通過對言語的感悟、理解、表達與交流,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在研讀的過程中逐步的掌握咬文嚼字、品詞析句的學習方法。通過對文本的研讀領會文本的內涵,也就是常說的:以教師的讀代替教師的講,以學生的讀代替教師的講,以學生的讀代替學生的學。
具體做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質疑提問、自學感悟、評議內化、拓展升華。
1.質疑提問。
研究性閱讀的實施,關鍵是選擇好質疑提問的切入點,即閱讀的探討點。教師根據課文的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在教學中設置情境,渲染氣氛,快速把學生帶入到文本情景當中。同時,喚起學生參與研究性閱讀的主體意識。這一階段,教師往往需要根據學生對課文的最初需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為進一步深入感悟語言文字打好基礎。
如教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組課文《橋》時,教師首先出示歌曲視頻《為了誰》,通過滿懷深情的歌曲,驚心動魄的畫面,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走進洪水,走進英雄人物。聽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為揭示老漢的優秀品質奠定基礎。初步感知後,質疑提問:「課文中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呢?劃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批註你的感受。」
又如《七律·長征》一課,教師抓住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並根據這句詩首聯在詩中的總起作用提問質疑:「紅軍為什麼把經歷萬水千山當做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以此作為探究主題,引導學生研讀全詩。通過研究性閱讀,學生體會到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2.自學感悟。
在確定探究主題以後,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圈畫、批註、賞評、質疑、查找、討論等進行研讀並解決問題。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一些方法指導和思路點撥,不失時機地發現和發揚學生的創意與其它閃光點。特別是要鼓勵學生自我感悟和學會質疑,抓住課文中關鍵的字、詞、句及片斷進行自悟,發表自己的感想及收穫。
3.評議內化。
自學後,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通過反覆的、不同形式的進行感悟,通過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讓學生在生生交流和師生交流中逐步的掌握咬文嚼字、品詞析句的學習方法,並使感悟內化,加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
一是由小組交流形式出現,可以是情感的交流,結論的互查,也可以是自研空缺的互補,疑難問題的切磋,採用互幫互學的方法進一步達到「內化」的目的。教師則有重點地參與小組活動,相機調整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間的議論能朝著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延伸。同時,教師應捕捉學生普遍性的疑點進一步發掘文中具有較高思維、情趣等價值的問題,為導評點撥作好準備。二是直接以個體自述成果的形式出現,教師的職能則是:(1)導評,即教師充分根據學生的研究反饋,作精而簡的疏導和點評,使學生鞏固和完善認知結構,體驗成功的愉悅,增強自我教育能力。(2)點撥,即教師有選擇地接過學生的研究成果,自然、靈活地作補充或深化性的訓練。
如《兩小兒辯日》時,學生自學後交流「孔子為什麼不能決也?」然後學生抓住兩小兒辯論的句子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得到感悟。最後教師組織學生通過辯論的形式再讀課文,進一步深化與拓展,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拓展升華
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在研究性閱讀教學評議反饋中,教師根據課文中的言語特色,要求學生進一步欣賞、積累、運用祖國的語言,展示學生的多元化感悟,創造性地解決課內課外學習和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在反饋遷移中檢驗研讀的成果,在運用過程中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強度,提高學生的以讀促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同時,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學習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
如教學《七律·長征》一課,最後教師為了檢驗學生掌握七言律詩的情況,出示毛澤東的另一首七律詩篇《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首先讓學生通過默讀比較「這首詩和《七律·長征》這首詩有什麼相同之處?」然後讓學生齊聲朗讀,檢驗學生掌握朗讀詩歌的水平,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