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防治建議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兒童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防治建議
《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血液學組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
鐵缺乏症(irondeficiency,ID)是最常見的營養素缺乏症和全球性健康問題,據估計世界1/3人口缺鐵。由於健康教育和廣泛採用鐵強化食品等措施,目前歐美已開發國家兒童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患病率已顯著降低[1]。據美國1999-2000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1~2歲兒童兒童ID和IDA患病率分別為7%和2%,其中西班牙裔兒童ID患病率仍高達17%[2]。發展中國家兒童鐵缺乏症情況更為嚴峻。據WHO資料,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和5~14歲兒童貧血患病率分別為39%和48%,其中半數以上為IDA,而ID患病率至少為IDA患病率的2倍[3]。
我國兒童鐵缺乏症患病率仍顯著高於已開發國家。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16個省市流行病學調查表明,6個月~7歲兒童營養性貧血總患病率高達43%,其中多數為IDA。2000~2001年「中國兒童鐵缺乏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4],我國7個月~7歲兒童鐵缺乏症總患病率40.3%,IDA患病率7.8%。儘管IDA患病率已顯著降低,但缺鐵(不伴貧血的ID)仍很嚴重,其中嬰兒缺鐵和IDA患病率分別為44.7%和20.5%,顯著高於幼兒和學齡前兒童,而農村兒童IDA總患病率12.3%,顯著高於城市兒童(5.6%)。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據表明,IDA甚至缺鐵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運動和免疫等各種功能[3,5-6]。嬰幼兒嚴重缺鐵影響認知、學習能力和行為發育,甚至不能被補鐵所逆轉[7-9]。因此,ID的早期診斷、及時干預對預防缺鐵導致的兒童健康損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82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血液學組、《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曾組織制訂了「小兒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和防治建議」,並於1988年在「河南洛陽全國小兒血液病學術會議」上進行了修訂[10],對指導我國兒童缺鐵性貧血的防治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於目前我國各地區城市、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兒童ID的現狀、防治重點和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很有必要再次修訂兒童ID防治建議,指導兒童ID的預防和治療,進一步降低我國兒童ID患病率,提高兒童身心健康,同時防範不必要、盲目過度補鐵導致的不良影響。
本建議參考了國外有關鐵缺乏症的防治指南,由《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血液學組、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共同組織起草,廣泛徵求有關專家意見後修訂完成,希望能對我國兒童ID防治起到積極作用。

基本概念和定義
ID是指機體總鐵含量(totalbodyiron,TBI)降低的狀態,包括鐵減少期(irondepletion,ID)、紅細胞生成缺鐵期(iron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和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3個發展階段,各自具有不同的鐵代謝特點[11]。
IDA是由於體內鐵缺乏,最終導致Hb合成減少所致的一類貧血,紅細胞呈小細胞低色素性改變,具有血清鐵蛋白、血清鐵和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總鐵結合力增高等鐵代謝異常的特點,是ID發展最為嚴重的階段。
鐵減少期僅機體儲存鐵水平降低,但紅細胞造血並不受到影響,臨床上無貧血。紅細胞生成缺鐵期由於儲存鐵進一步降低或耗竭,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血清鐵轉運至骨髓幼紅細胞參與Hb合成減少,紅細胞游離原卟啉(freeerythrocyteprotoporphorin,FEP)水平增高,但臨床仍無貧血。鐵減少期和紅細胞生成缺鐵期因此也被統稱為「不伴貧血的鐵缺乏症」(irondeficiencywithoutanemia)。為簡便起見,本防治建議將鐵減少期和紅細胞生成缺鐵期統一命名為「缺鐵」[3]。

鐵缺乏症病因和高危人群
生理情況下,鐵的吸收和丟失處於動態平衡之中。因此從病理生理角度而言,導致鐵缺乏症的原因可劃分為吸收減少和丟失增多。兒童鐵缺乏症的高危人群主要是6~24個月的嬰幼兒和青春期兒童。
導致兒童鐵缺乏症的主要原因:
1.先天儲鐵不足:妊娠期孕母的鐵逆濃度梯度跨胎盤主動轉運至胎兒,尤其在妊娠晚期母胎鐵轉運量最大。因此,早產、雙胎或多胎、胎兒失血和孕母嚴重缺鐵均可導致胎兒先天儲鐵減少。另一方面,孕母孕早期缺鐵性貧血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密切相關,而孕期補鐵有可能降低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12]。
2.鐵攝入量不足:母乳儘管鐵吸收率高,但含鐵量低;長期單純母乳喂養而未及時添加富鐵輔食,或未使用鐵強化配方乳是兒童鐵缺乏症的重要原因。
3.腸道鐵吸收障礙:不合理的飲食搭配和胃腸疾病均可影響鐵的吸收。
4.生長發育旺盛,鐵的需求量增加:嬰兒和青春期兒童生長發育快,對鐵的需求量大,未及時添加富鐵食物,易於發生鐵缺乏症。
5.鐵丟失增多:體內任何部位的長期慢性失血均可導致缺鐵,臨床最常見的失血部位是消化道。

缺鐵診斷標準
1.缺鐵的高危人群,具有導致缺鐵的危險因素,如:喂養不當、生長發育過快、胃腸疾病和慢性失血等。
2.血清鐵蛋白<15mg/L,伴或不伴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15%)。
3.除外感染、炎症或腫瘤等病理情況。建議同時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protein,CRP)。CRP應<10mg/L,以排除感染、炎症等對血清鐵蛋白水平的影響。
4.除外貧血,且外周血成熟紅細胞形態正常。

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
1.Hb降低,符合WHO兒童貧血診斷標準,即6個月~6歲<110g/L;6~14歲<120g/L。
2.外周血紅細胞呈小細胞低色素性改變:平均紅細胞容積(MCV)<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7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310g/L。
3.具有明確的缺鐵原因:如鐵供給不足、吸收障礙、需求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4.鐵劑治療有效:鐵劑周后Hb應至少上升10g/L以上。
5.鐵代謝檢查指標符合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下述4項中至少滿足兩項,但應注意血清鐵和轉鐵蛋白飽和度易受感染和進食等因素影響,並存在一定程度的晝夜變化[12]。
①血清鐵蛋白(serumferritin,SF)降低(<15mg/L),建議最好同時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C-reactiveprotein,CRP),排除感染和炎症對血清鐵蛋白水平的影響;
②血清鐵(serumiron,SI)<10.7mmol/L(60mg/dl);
③總鐵結合力(totalironbindingcapacity,TIBC)>62.7mmol/L(350mg/dl);
④轉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rinsaturation,TS)<15%。
6.骨髓穿刺塗片和鐵染色:骨髓可染色鐵顯著減少甚至消失、骨髓細胞外鐵明顯減少(0~±)(正常值:+~+++)、鐵粒幼細胞比例<15%仍被認為是診斷缺鐵性貧血的「金標準」;但由於為侵入性檢查,一般情況下不需要進行該項檢查。對於診斷困難,或診斷後鐵劑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兒,有條件的單位可以考慮進行,以明確或鑑別診斷。
7.排除其他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尤其應與輕型地中海貧血鑑別,注意鑑別慢性病貧血、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等。
凡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中的第1和第2項,即存在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者,結合病史和相關檢查排除其他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可擬診為IDA。如鐵代謝檢查指標同時符合IDA診斷標準,則可確診為IDA。基層單位如無相關實驗室檢查條件可直接開始診斷性治療,鐵劑治療有效可診斷為IDA。骨髓穿刺塗片和鐵染色為侵入性檢查,不作為IDA常規診斷手段,在診斷困難和治療無效情況時可考慮進行[3]。

缺鐵和缺鐵性貧血的預防
1.健康教育,指導合理喂養和飲食搭配。
2.孕期預防:加強營養,攝入富鐵食物。從妊娠第3個月開始,按元素鐵60mg/d口服補鐵,必要時可延續至產後;同時補充小劑量葉酸(400mg/d)及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
3.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提倡母乳喂養。純母乳喂養者應從2~4周齡開始補鐵,劑量2mg/(kg·d)元素鐵,直至1周歲。人工喂養者應採用鐵強化配方乳,一般無需額外補鐵。牛乳含鐵量和吸收率低,1歲以內不宜採用單純牛乳喂養。
4.足月兒:由於母乳鐵生物利用度高,應儘量母乳喂養4~6個月;此後如繼續純母乳喂養,應及時添加富鐵輔食;必要時可按每日劑量1mg/kg元素鐵補鐵。未採用母乳喂養、或母乳喂養後改為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者,應採用鐵強化配方乳,並及時添加富鐵輔食。1歲以內應儘量避免單純牛乳喂養。
5.幼兒:注意食物的均衡和營養,糾正厭食和偏食等不良習慣;鼓勵進食蔬菜和水果,促進腸道鐵吸收;儘量採用鐵強化配方乳,不建議單純牛乳喂養。
6.青春期兒童:青春期兒童,尤其是女孩往往由於偏食厭食和月經增多等原因易於發生缺鐵甚至缺鐵性貧血;應注重青春期心理健康和諮詢,加強營養,合理搭配飲食;鼓勵進食蔬菜水果等,促進鐵的吸收。一般無需額外補充鐵劑,對擬診為缺鐵或IDA的青春期女孩,可口服補充鐵劑,劑量30~60mg/d元素鐵[13]。
7.篩查:IDA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貧血類型,因此Hb測定是篩查兒童IDA最簡單易行的指標,並被廣泛採用[3,14]。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reventiveServiceTaskForce,USPSTF)調查認為,尚無證據支持對6~12個月無貧血的健康兒童進行IDA篩查[15]。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現狀,建議僅對缺鐵的高危兒童進行篩查,包括: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生後4~6個月仍純母乳喂養而未添加富鐵輔食、或未採用鐵強化配方乳補授或人工喂養嬰兒,以及單純牛乳喂養嬰兒。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建議在生後3~6個月進行Hb檢測,其他兒童可在9~12個月時檢查Hb[1,14]。具有缺鐵

缺鐵和缺鐵性貧血的治療
1.一般治療:加強護理,避免感染,合理喂養,給予富鐵輔食,注意休息。
2.病因治療:儘可能查找導致缺鐵的原因和基礎疾病,並採取相應措施去除病因。如糾正厭食和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治療慢性失血疾病等。
3.鐵劑治療:儘量給予鐵劑口服治療:
①在不能進行鐵代謝檢測的基層醫療單位,如患兒符合貧血診斷標準,紅細胞形態呈典型小細胞低色素性改變,並具有引起缺鐵性貧血的明確原因,可擬診為缺鐵性貧血,開始診斷性補鐵治療。在有條件的醫療單位,應儘可能開展鐵代謝指標檢查明確診斷。
②傳統補鐵方法:每日補充元素鐵2~3mg/kg,餐間服用,每日2~3次。可同時口服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應在Hb正常後繼續補鐵2個月,恢復機體儲存鐵水平。必要時可同時補充其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葉酸VitB12。循證醫學資料表明,間斷補鐵法元素鐵1~2mg/kg/次,每周1~2次或每日1次亦可達到補鐵的效果,療程2~3個月。

這療效標準
補鐵3~4d後網織紅細胞開始升高,7~10d達高峰,2~3周後降至正常。補鐵2周後血紅蛋白量開始上升,4周後Hb應至少上升10g/L以上。
補鐵後如未出現預期的治療反應,應考慮診斷是否正確,患兒是否按醫囑服藥,是否存在影響鐵吸收或導致鐵繼續丟失的原因,應進一步檢查或轉專科診治。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