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100個中華歷史成語經典故事(61-80)

2023年10月03日

- txt下載

61、不入虎穴
東漢時,漢明帝召見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帶著一隊人馬,不怕山高路遠,一路跋涉,千里迢迢,來到了新疆。鄯善王聽說班超出使西域,親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說明來意,鄯善王很高興。
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和鄯善王聯絡感情。鄯善王熱情款待他們。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說了東漢許多壞話。鄯善王頓時黯然神傷,心緒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見班超,態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對策。班超說:「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慮,兩國和好。」可是班超他們人馬不多,而匈奴兵強馬壯,防守嚴密。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天深夜,班超帶了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著戰鼓躲在營地後面,一路手執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他們一面放火燒帳篷,一面擊鼓吶喊。匈奴人大亂,結果不是被大火燒死,就是被亂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後,便和班超言歸於好。
「不入虎穴」這個成語常和「焉得虎子」連用,意思是說,不進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

62、割席分坐
漢朝時,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管寧,一個叫華歆(xīn)。他們感情很好,不僅在同一個地方讀書,而且形影不離。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到院子裡鋤草,忽然發現了一塊金子。當時,管寧視若無睹,仍舊揮動鋤頭,而華歆卻動心了,立刻拾起了金子,放在一邊。
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讀書。忽然有坐著轎子的官員從門前經過,管寧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放下了書本,跑出去看。管寧見華歆這樣不專心,又羨慕做官的人,再加上發現他見到了金子動心的事,就堅決地割斷了並坐在蓆子,把座位分開,面色嚴肅對對華歆說:「從現在開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後來人們常用「割席分坐」這個成語表示跟朋友絕交。

63、梁上君子
東漢時期,在潁(yǐng)川有個縣官叫陳實,他辦事公正,很有聲望。
一天夜裡,一個小偷溜進了陳實的家裡,躲在房樑上,被陳實發現了。他沒有喊叫,裝著沒有看見一樣。他穿好衣服後,就把兒孫們叫醒來到自己住的房間裡,非常嚴肅地對他們說:「你們長大了一定要愛惜名聲,從嚴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損害別人的事。有些人原來並不壞,而是對自己放鬆了要求,染上了壞習慣,慢慢地變壞了的。這些人如果嚴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陳實說到這裡,馬上用手指向房樑上邊說:「你們看,樑上的那位君子墮(duò)落到了這般地步,是慢慢地變成的啊!」
躲在樑上的小偷聽到後,又慚愧,又驚慌,連忙從房樑上跳下來,向陳實磕頭認罪。陳實的兒孫們要找繩索捆綁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陳實見小偷苦苦求饒,便說:「看你這個樣子,並不像個壞人,你大概是因為生活上貧困,才不得不這樣做的吧?」說完,讓家人取出兩匹綢緞,送給小偷,勸他改邪歸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盡地一再表示今後絕不當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這句成語。「梁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竊賊的代稱。後來「梁上君子」還用來比喻那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脫離實際的人。

64、大器晚成
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yǎn)的人。他從小喜歡舞槍弄棍,不好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求師愛學。由於他很有靈氣,再加上學習刻苦,所以他後來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性情沉默,不好講話,人看起來也不很聰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貶他才智不足,認為他沒有出息。崔琰卻不這麼看,他常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顯露頭腳,崔林年紀大些的時候,一定會成大器的。」後來崔林果然做了很大的官。
成語「大器晚成」,指能擔當大事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比較晚。

65、孔融讓梨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
成語「孔融讓梨」,後來常指懂禮貌,善謙讓。

66、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yí)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梅子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7、煮酒論英雄
東漢末,曹操挾(xié)天子以令諸候,勢力大;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tāo)晦(huì)之計。關雲長和張飛蒙在鼓裡,說劉備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
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只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入府見曹操。曹操不動聲色對劉備說,「在家做的大好事!」說者無意,聽者更有心,這句話將劉備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轉口說,你學種菜,不容易,這才使劉備稍稍放心下來。曹操說,剛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見此梅,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聽後心神方定。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zūn)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hān),突然陰雲密布,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使君,請問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理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於世,於是說:「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到地下。正巧突然下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連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劉備了。

68、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臥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便專程到隆中去拜訪。
他前後一共去了三次,頭兩次諸葛亮避而不見,第三次才親自出迎,就在茅廬中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嘆服,願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孫吳,北伐曹魏,占據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繼續出兵伐魏。他在向後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駕,前後三次親自登門,訪臣於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69、萬事俱備
三國時代,在赤壁這地方發生了一次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叫「赤壁之戰」。
曹操號稱擁軍百萬,雄居北方,想吞併南方。東吳、西蜀就聯合起來,一起對抗北魏。東吳的統帥周瑜和西蜀的軍師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們決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輕敵情緒,採用火攻的作戰方案。周瑜用反間計,讓曹操殺死曹軍中熟悉水戰、可以抵擋他們的將領蔡瑁(mào)、張允。周瑜又叫龐統假作獻計,騙曹軍把戰船連在一起。
周瑜又打黃蓋,讓這老將用「苦肉計」去詐(zhà)降曹操。實際上,黃蓋在船中裝滿了容易燃燒的物品,準備以詐降的方式沖向曹營,發起火攻。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要向北岸曹軍放火,必須依仗著東南風才能辦到。當時正當隆冬季節,天天都刮西北風。周瑜憂急成病,臥床不起。只有軍師諸葛亮心中有數。他自稱有個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諸葛亮拜訪周瑜,把藥方寫了出來: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四句韻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請教諸葛亮有什麼辦法可以借東風。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過氣象觀察,心中就有了辦法。他對周瑜說,自己能呼風喚雨,借三天三夜東南風來幫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築了一個土台,叫「七星壇」。諸葛亮在「七星壇」上祈求東南風。
到了預定的日期,果然東南風大作,周瑜就順利地執行他的火攻計劃。東風狂吹,火光沖天,赤壁之戰,曹操吃了敗仗,從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勢。
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比喻樣樣都準備好了,就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了。

70、火燒連營
赤壁大戰以後,劉備讓大將關羽守衛荊州。關羽帶兵北上,去攻打曹軍,不想孫權卻派人從後面襲擊,奪取了荊州,又殺了關羽。劉備和關羽情同手足,得知關羽被害,不顧諸葛亮的反對,發誓要滅了東吳,為關羽報仇。
孫權得到這個消息,幾次派人向劉備求和,都遭到拒絕。這時候東吳的大將周瑜、魯肅和呂蒙等,都已經先後去世了,孫權只得任命年青的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人馬去抵抗劉備。
這時候,劉備已經領兵一路奪關斬將,深入吳境五六百里。陸遜詳細地詢問了前線的情況之後,胸有成竹地說:「劉備帶兵東下,連連得勝,氣勢正旺,並且占據高處,我們很難攻破他。我們應當勉勵將士,布置防禦,等待時機,後發制人。」蜀軍多次挑戰,耀武揚威,不斷辱罵吳軍;吳軍將領十分氣憤,都要求跟蜀軍拚一陣,陸遜說:「這裡頭一定有假,咱們不能盲目進攻,以免中計。」他命令吳軍照舊堅守陣地,不要理睬蜀軍的挑戰。
當時正是盛夏季節,天氣異常炎熱,蜀軍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氣,叫苦連天。劉備只得讓水軍離船上岸,和陸軍一起,靠著溪溝山澗、樹林茂密的地方,紮下互相連接的四十多座軍營,以便躲避暑熱,休整軍隊,等到秋涼後再向吳軍大舉進攻。陸遜看到蜀軍戰線拉得過長,兵力分散,士卒疲乏,認為進行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陸遜決定用火攻打敗蜀軍。陸遜命令水路士兵,用船隻裝載茅草,迅速運到指定地點;陸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茅草里藏著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營,就順風縱火。吳軍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襲擊。蜀軍毫無防備,頓時亂成一團。慌亂中,劉備撥馬向夷陵馬鞍山逃走。吳軍乘勝追擊,殺死大量蜀軍,奪得了許多軍用物資。
劉備逃到馬鞍山。陸遜的大隊人馬把馬鞍山團團圍住,從四面放火燒山。劉備只得帶著殘兵敗將,殺開一條血路,向西逃跑。吳軍緊緊尾追,劉備趕忙命令沿途驛站的人員,集中軍用物資和士兵拋棄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燒著,堵塞山道,阻擋追兵。擔負斷後的蜀將傅彤,堅持戰鬥,率領部下往來衝殺,身受重傷,奮力死戰,才使劉備擺脫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

71、畫餅充飢
三國時期,有一個正直的文人叫盧毓(yù),在魏國做大官。
一次宮中選拔人才,官員們推薦了許多有名的人,魏國的皇帝說:「讓盧毓來選人,我不要這些只有名聲而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名聲就像畫在牆上的餅,不可以拿來吃。」
盧毓建議皇帝選拔和考試相結合。從此,皇帝根據個人的實際能力來任命官員。盧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稱讚。
成語「畫餅充飢」就來自於皇帝所說的話。一開始,它指有名聲而沒本領的人。後來,人們用它來比喻以不切實際的空想來滿足自己的人。

72、七步成詩
三國時代,魏武帝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母所生的親兄弟。大哥曹昂、四弟曹中相繼夭亡,兩兄弟曾因爭當繼承人搞得很不愉快。後來曹丕被立為太子,繼而嗣(sì)位稱帝,但對曹植仍心存疑忌,接連打擊迫害。魏文帝曹丕曾逼令曹植行走七步就要做成一詩,若不成,便將施以重刑。曹植本來就才思敏捷、詩才橫溢,頗受曹操賞識偏愛,這時應聲便吟出一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後深感慚愧。從此,「七步成詩」便傳為佳話。
73、路人皆知
三國的魏國,是一代英傑曹操建立的,在三國中是最強大的。到魏主曹芳當政時,司馬氏實際上已經操縱了大權。司馬師帶劍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決斷,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裡。曹芳氣憤不過,下密詔誅殺司馬氏。誰知,事不機密,反而被司馬師廢了他的王位。司馬師因篡(cuàn)位不到時機,只好另立曹髦(máo)為新王。
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孫子,原先被封高貴鄉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為。那知,司馬氏控制了整個朝政。司馬師死後,司馬昭自封天下兵馬大都督,處處挾制高貴鄉公,篡權的野心日益顯露,以至天下無人不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語,就出自此處。眼見司馬昭的專橫,曹髦是恨在心裡,但又怕司馬昭的權勢,只好作《潛龍詩》一首,以泄不滿。詩曰:
傷哉龍受困,不能躍深淵。上不飛天漢,下不見於田。
播居於井底,鰍鱔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賈充的官吏知道後,馬上向司馬昭告發了此事。
司馬昭一聽,詩中將他比喻成魚鰍黃鱔,惱怒萬分,立刻身帶寶劍隨從,直入宮殿。當著百官大臣,厲聲責罵曹髦,公然威脅說:「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個曹芳!」
曹髦回到後宮,痛哭一天,終於下定決心要剷除司馬昭。他召來王經、王沈、王業三位大臣合謀。王經勸告他,以魯昭公討伐季孫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為鑑。可是,曹髦表示,寧死也不能讓司馬昭猖獗了。
於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誅殺司馬昭,王經死諫也不聽,而王沈、王業則投靠司馬昭,當了叛徒。還不用司馬昭動手,曹髦就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王經與三百兵士也慘遭殺害。
成語「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馬昭之心」五個字,指野心非常明顯,人所共知。

74、窮兵黷(dú)武
東吳名將陸遜之後陸抗,有勇有謀,很年輕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
東吳後期朝政腐敗,且國君孫皓荒淫暴虐,濫殺無辜。陸抗對此非常不滿,便多次上疏勸諫。但是,孫皓對這些建議置之不理。儘管東吳內政混亂不堪,但由於陸抗謀略過人,善於用兵,因此一直虎視東吳,而欲南下一統中國的晉,也無可奈何。
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kù)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敗東吳並不容易,於是改變對東吳策略,採取了和的戰略。陸抗也明白羊祜用意,於是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方。在邊境,兩人還常派使者往來,以示友好。因此當時吳、晉一部分邊境竟出現了和平局面。
孫皓聽說了邊境的情況,十分不悅,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我如果不採取這樣的政策,反而會助長羊祜的威德。」孫皓聽後,也就沒再說什麼。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統一中國。於是頻頻調兵。陸抗知道後,便又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應該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增強國力。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員不荒怠(dài)職守,嚴明賞罰以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戒黎民。如果圖虛名重形式,處處用兵,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即使敵寇沒有削弱,我們自己也會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聞,以致於國力日漸衰退。而陸抗死後,晉軍便揮師南下討伐東吳,吳國最終為晉所滅。
成語「窮兵黷武」,現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發動戰爭。

75、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統一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吳國衰弱立即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為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兵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士氣高漲,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76、樂不思蜀
三國時,蜀國的劉備在駕崩之後,把皇帝的位置傳給他的兒子劉禪,並請丞相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治理國家。劉禪有個小名叫做阿斗,阿斗當了皇帝後,每天只會吃喝玩樂,根本不管事,還好有諸葛亮幫他撐著,蜀國才能一直很強盛。可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阿斗還自願投降,帶著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完全忘記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了。
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後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麼樣!在這裡過得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說:不會呀!在這裡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點也不會想念蜀國呢!司馬昭聽了以後,在心裡竊笑:「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呀!難怪會讓自己的國家給亡掉!」
後來,大家就用「樂不思蜀」來形容一個人過得很開心,不想回家了!

77、懸樑刺股
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天讀書到深夜,怕打瞌睡,就用繩子系住頭髮拴在房樑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懸樑」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回家後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籍,不分白天黑夜地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後又讀書。最終蘇秦佩帶了六國的相印,成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成語「懸樑刺股」,常用來形容學習認真,勤奮刻苦。

78、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tì)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jí)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kēng)鏘(qiāng)。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79、草木皆兵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堅統一北方後,強征北方各族人民,組成八十七萬大軍南下,想一舉滅掉東晉。苻堅先派他弟弟苻融率軍二十五萬為先鋒,從長安向東進發。九月苻堅親率大軍進駐項城,並下令先鋒軍向東晉在淝水西岸的重鎮壽陽展開進攻。
東晉遂派謝玄等統率八萬將士迎戰苻堅;另派水軍五千增援壽陽。可惜壽陽失守,水軍部隊只得在離洛澗二十里處駐紮下來。苻堅得知秦軍攻下壽陽,便把大軍留在項城,只率八千輕兵趕至壽陽。他自以為勝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勸晉軍投降。但朱序卻將秦軍虛實告知晉軍。晉軍將領謝玄根據朱序所報部署,突襲駐在洛澗的秦軍前哨陣地,殲滅秦軍萬餘人;接著晉主力挺進至淝水東岸,與秦軍對峙於淝水。苻堅登上壽陽(今安徽壽縣)城樓,見晉軍陣營嚴整,又遠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軍,心中畏懼。
當時秦軍貼水布陣,謝玄要求秦軍稍退,讓晉軍渡過淝水進行決戰。苻堅以為可以乘晉軍半渡時進行偷襲,便一口應允。豈料秦軍皆是強徵得來的烏合之眾,人心浮動,將士厭戰,加上從前的晉軍降將朱序乘機高呼:「秦軍敗了。」於是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東晉軍隊乘勝追擊,大敗秦軍。苻堅在逃跑途中,聽到風聲鶴唳(lì),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戰爭結果,晉軍以少勝多,前秦政權很快瓦解,東晉得於偏安江左。
人們常在成語「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風聲鶴唳」四個字,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80、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zhuàn)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三都賦》受到廣泛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時。

100個中華歷史成語經典故事(1-20)
100個中華歷史成語經典故事(21-40)
100個中華歷史成語經典故事(41-60)
100個中華歷史成語經典故事(61-80)
100個中華歷史成語經典故事(81-100)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