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普洱茶的歷史及其手工製作

2023年10月13日

- txt下載

1、普洱茶歷史來源以及發展
周朝: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唐朝: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宋元: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王
宋朝、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人口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
明清:明代萬曆年間謝肇制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種茶。
二、手工普洱茶的製作過程如下
1、鮮葉的採摘
用於做高檔名優茶的鮮葉要求採摘清明前的嫩芽為主,採摘時注意三不採,即不採雨水葉、紅紫葉、蟲傷葉。
2、攤青
新茶採摘回來後,需將其攤開放在篾曬墊上,中途均勻翻動3到4次。周長樹介紹,要自然萎凋6到8個小時,使茶葉的香氣慢慢的散發出來。
3、殺青
攤青之後就是殺青,這是關鍵一環。綠茶的形狀、香味,都與殺青緊密相關。具體操作是將茶葉倒進鍋內,隨即用雙手翻炒,使茶葉均勻受熱,水分快速蒸發。手工操作時要求適溫、適度、適量,溫度適當先高後低,切忌溫度過高或過低。如原料以嫩芽為主,鍋溫溫度控制在110°C-120°C,每鍋投葉量300-400克。
4、散熱、揉捻
茶葉出鍋後,放在篾盤上,及時清風散熱。同時,用雙手在篾盤上反覆揉捻,使葉細胞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內含物質滲出,為成品茶香味發揮打下基礎。
5、乾燥、造形
手工傳統綠茶製作一般沒有單獨的造形工序,而是把造形與乾燥結合起來,其關鍵是隨著茶葉含水量的下降,根據不同的外形要求在鍋中把握好火候,採用不同的手式,掌握力度,在逐步乾燥中造形時又在逐步形成中乾燥。這一過程費時費力最多,但極為重要,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
6、提毫
當茶葉達到八成干時,也就是手握茶葉有明顯刺手感時,可以開始提毫,即靈活地運用雙手,使芽條相互摩擦。過早提毫難以奏效,過遲會把白毫搓掉造成茶葉短碎。只要手勢與力度掌握得恰到好處,經過3到5分鐘,就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7、足火
其主要的目的是去除芽葉多餘的水分,達到足干(含水量6%左右)以利於貯藏,同時去水塑造外形,在乾燥過程中借熱化學作用發展香氣。先將木炭充分燃燒後,再將茶葉均放在焙籠上,翻動4到6次,直到茶葉充分乾燥。
8、裝袋入庫
前面工序完成後,最後就是將茶葉下焙籠、攤涼、裝袋入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普洱茶的生態性及其製作過程的精細。我想即使你是一個不會喝茶的人當你聞到了普洱茶的清香之後你也會由此愛上它,普洱茶需要您的深入的了解,更需要您的細細的品味,歡迎掃碼進行諮詢,手工普洱茶一定是物超所值。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