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中歷史知識重點總結歸納

2024年01月05日

- txt下載

高中歷史知識重點總結歸納
我們學生在記憶時,完全按照書本的順序來記憶知識點是不對的。我們要學會自己總結歸納重要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備知識
宋明理學
(一)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 (危機出現)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2、 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滲透。
3、 (重新光大)儒學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4、宋代重文,學術氛圍活躍。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開創: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1)內容: “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體系。從哲學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級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滅人慾。
(2)歷史地位:
①南宋後逐漸發展成官方哲學。
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③流傳到外國,影響深遠。
2、陸王心學
(1)內容:
南宋,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
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 (進行內心反省)
明中期,王陽明:
①“致良知”,內心反省,克服私慾
②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學的評價:
消極: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同異之處:
同:
①內容: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的”仁”“禮”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都強調社會秩序。
②影響:有助於維護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積極影響。
異:
①宇宙構成:理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兩個方面構成的,是客觀
唯心主義觀點;心學則認為“心外無物”“心即理也”,是主觀唯心主義觀
點。
②道德主張:理學主張人應該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範;心學則主張人應通過
內心的自省達到良知。


高中歷史常考知識


一、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并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複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二、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係。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并、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
格局、基本特點。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高中歷史知識要點


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訓。
2、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4、作用: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背景:(經濟)經濟發展,國家富強;(思想)黃老之學不適應。
2、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學內容:天人感應學說(基礎);君權神授;大一統;施政應以德為主;以刑輔德,人倫道德標準,”王道之綱”。
【注】天人感應思想:一方面是將君主作為最高象徵;一方面制約君主.
4、新儒學的影響:
有利於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 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新儒學的特點: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即宣揚君權神授,又繼承和發揮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學披上神學外衣。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秩序,所以成為正統思想。
6、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從此儒學在政治上統治地位。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這是漢武帝採納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動重視教育的文化風尚。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