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範文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以「歷史課程標準」為宗旨,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正確把握歷史學科特點,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積極地情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徵;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徵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像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再造想像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後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麼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麼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徵、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徵(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製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麼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麼?
怎麼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像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後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後,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徵
工具製作
生活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麼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鑽孔的?
五、收穫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麼收穫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後「學習測評」。
【教學後記】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2
【第2課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
【課程標準】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境的關係。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麼?……導入農業及農業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科考隊進入下一站,來到浙江餘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該遺址是何地發現的?發現了些什麼?這些發現能說明什麼問題?能畫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嗎?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穀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地的氣候條件怎麼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麼關係?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現
理解生活的需要製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麼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像
學生看書,然後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麼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現。
五、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六、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興趣。
【教學後記】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3
原始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步培養自己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我們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早期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如果僅靠在野外採集、捕捉食物為生,會有哪些不便之處?
學生回答明確: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不穩定,需要經常遷徙。
那麼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你了解我國古代那些關於農耕的傳說,談一談。
學生回答:伏羲氏:結網捕魚,創立八卦。神農氏:教民播種,嘗遍百草。
師: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自主預習】
(一)河姆渡原始農耕
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
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
河姆渡原始農耕
1、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餘姚
2、時間:距今約7千年
3、生產工具:磨製石器耒耜
4、農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家畜(豬)
7、原始手工業:陶器、簡單的玉器、原始樂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點:黃河流域陝西西安
2、時間:距今約五六千年
3、生產工具:磨製石器耒耜、石刀、漁叉等
4、農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飼養業:豬、狗
7、原始手工業:陶器、紡線、織布、製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學生討論歸納了解以下知識
大汶口出現貧富分化,進入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合作探究】
1、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麼重大意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干欄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同學們,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了解到我國原始的農耕生活的相關內容,我們一起
列表比較總結一下本文所學內容。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4
【第2課貞觀之治】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找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採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找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占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勳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徵,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並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複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