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三歷史教案和說課稿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海闊憑你躍,天高任你飛。願你信心滿滿,盡展聰明才智;妙筆生花,譜下錦繡第幾篇。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學一點東西,必需從不自滿開始。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高三歷史教案和說課稿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三歷史教案和說課稿1
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衝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三歷史教案和說課稿2
教學目標
1.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出現及爭論;洋務運動興起的時間、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動;洋務運動失敗原因;評價洋務運動
2.⑴通過學習洋務派發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洋務派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在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加劇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雖以失敗而告終,但它引進了近代生產方式,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⑵通過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中國是無法走上獨立富強之路的;列強不願見一個強大的中國,對中國的自救運動只會起消極作用。
3.⑴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爭論的分析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洋務派和頑固派觀念上的異同與時代變革的關係,從而對學生進行發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使學生科學地認識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的積極與消極作用,從而對學生進行辨證地看待歷史事物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60-90年代的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旗號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對外國經濟勢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但是,由於洋務運動並沒有從根本是變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著各種消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雖然這次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因它而產生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和受過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為接下來的中國革命奠定了基礎。
重點分析
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是本課重點。洋務運動是晚清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對近代中國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要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和分析其失敗的原因,必須較全面地了解洋務運動的概況,因而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閱讀課文中有關「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的內容,經小組討論製作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之後,各組學生派代表展示本組所做的表與圖,大家共同討論,制定最為合理的表與圖。
難點分析
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是本課的難點。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洋務運動也不例外。雖然洋務運動的興起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而進行的,具有消極影響,但是,它對中國近代歷史所起得積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在評價洋務運動時會有一定的困難。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異同,慈禧支持洋務派的原因,「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含義,洋務派興辦民用工業的根本目的,洋務運動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難、問題,新式學校的興建會產生的影響等問題,使學生能正確的評價洋務運動以及分析出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課內探究活動
⑴讓學生仔細觀看「江南製造總局」和「開平煤礦」兩張圖片,通過比較兩者建築物外觀的特點的異同,分析洋務派的思維方式,以及這種思維方式會導致的後果。
⑵詳見「重點突破」。
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節 洋務運動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難點: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教學用具;相關圖片和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回憶「19世紀60年代的清政府面臨什樣的局面?面對這樣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現了怎樣的變化?」由此導入新課。
二、洋務派與頑固派
讓學生閱讀「洋務派與頑固派」一目,回答: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誰?他們的主張是什麼?統治者慈禧在這件事上採取了什麼樣的態度,為什麼會採取這種態度?
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主張,討論他們主張的異同,並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比較兩者哪一個較進步。並思考為什麼會在19世紀60年代興起洋務運動,即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的前提條件。
三、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組織學生分組學習討論「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一目,製作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並記錄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由學生概括「洋務」和「洋務運動」的概念,教師進行總結。
各組展示本組所做的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集各組所長,總結出的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
各組提出本組的問題,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或由學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師講解。
引導學生分析「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含義,強調「長技」主要指西方的先進技術,「自強」體現強兵、創辦軍事工業。對比「師夷長技以制夷」與「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異同,並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清政府對待列強侵略的態度由堅決抵抗轉變為妥協求和,認清清政府逐漸被洋人控制的時代特徵。並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洋務派以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為洋務運動的開始?
出示「江南製造總局」和「開平煤礦」兩幅歷史照片,讓學生分析兩張照片中的建築物外觀的特點的不同之處,由此深入分析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在其活動中的體現。簡單介紹洋務運動的基礎理論-「中體西用」論。
由學生回答:洋務派興辦近代民用工業的根本目的。並向學生介紹,此時李鴻章等人已經認識到:西方列強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生產商品,並以高價出售給中國。因此,洋務派此時興辦近代民用工業也有抵制外國商品傾銷的意圖。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洋務派創建近代工業過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難、存在哪些問題?並使學生認識到,洋務派在興辦近代工業和建立近代海軍時,是地方的幾名大員幹吏各自為政並無領導核心。通過讓學生分析興建近代海軍的目的,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抵禦列強入侵也是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洋務運動的破產
在分析列強對待洋務運動的態度時,教師要強調列強一方面希望中國創辦近代工業,這樣有利於其商品在中國的傾銷(中國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時間很難在中國打開市場),另一方面,他們不希望中國富強,因而,只向中國提供已經落後的技術和淘汰的產品。其他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正確評價洋務運動,學生可以根據對前面兩目的分析得出。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製作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異同、洋務運動失敗原因、評價洋務運動,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洋務運動
一、洋務派與頑固派
二、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2.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19世紀70年代-90年代)
3.洋務派創建的海軍(北洋、南洋、福建水師)
4.新式學堂的出現
三、洋務運動的破產及其影響
高三歷史教案和說課稿3
【課標要求】
⑴講述發明珍妮機的故事,了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於一系列工作機的發明;
⑵知道瓦特改進蒸汽機的史實,認識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
⑶簡述發明"旅行者號"機車的基本史實,認識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工業革命首先開始的國家和時間;記住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瓦特改進蒸汽機,富爾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的基本史實;認識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和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理解工業革命的概念和英國首先發生了業革命的原因以及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大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和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大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工業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機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門間相互促進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比較、判斷、聯繫、推理分析歷史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工業革命中的一系列發明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
通過工業革命中一系列國家的科學家在發明創造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史實,讓學生樹立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開放性觀點;
通過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需要技術革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重點難點】
一、重點:英國最早進行丁業革命的原因;工業革命中的重要發明創造及工業革命的影響。
二、難點:工業革命中各環節的相互促進和工業革命的影響。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講述為主,輔以討論法、列表法、圖示法、問題探究法。
【教具媒體】 計算機和多媒體課件、圖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設問引導)同學們,你們乘坐過火車和輪船嗎?你們知道它們發明於什麼時候?誰為它們的發明做出了重要貢獻?(學生回答後教師過渡)這兩種重要交通工具誕生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那麼,第一次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哪個國家?其間有哪些重要發明創造?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影響?本節課我們一起探討。(板書課題,引入新課)
學習新課:
(教師過渡)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生產從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重要階段。那麼,工業革命是怎樣興起的呢?我們先探究第一個問題。(板書第一標題)
一、工業革命的興起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下列問題自主學習)
1.工業革命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2.工業革命何時最先發生在哪個國家?
3.工業革命最先發生於哪個部門?
(學生學習後教師進行總結,並形成如下要點)
1.興起原因:工場手工業生產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國內外市場市場需要。
2.時間國家:18世紀60年代,英國。
3.最先部門:新興的棉紡織業。
二、工業革命中的重要發明創造
1.系列紡織機械的發明(珍妮紡紗機)
(指導學生看書,了解一系列系列紡織機械的發明情況,並理解紡紗與織布是如何相互促進的)
2.改良蒸汽機的成功研製(瓦特)
(教師強調瓦特製成的是改良蒸汽機;改良蒸汽機是動力之源;改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技術革命)
3.火車和輪船的發明
(指導學生看書,舉出火車、輪船的發明者和第一輛火車(汽船)的名稱,認識火車、輪船的發明重大意義)
美國人,富爾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萊蒙號」;
英國,史蒂芬孫,世界上第一輛火車「旅行者」號。
三、工業革命的完成
(引導學生知道工業革命完成的時間,理解工業革命完成的標誌)
四、工業革命的影響
(教師指導學生主要從三方面總結認識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直接導致了工廠企業形式的出現;
2.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
3.工業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國。
拓展思考:
(通過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需要技術革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板書設計】
一、工業革命的興起
1.興起原因:工場手工業生產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國內外市場需要。
2.時間國家:18世紀60年代,英國。
3.最先部門:新興的棉紡織業。
二、工業革命中的重要發明創造
1.系列紡織機械的發明
珍妮紡紗機
2.改良蒸汽機的成功研製(瓦特)
3.輪船和火車的發明
美國人,富爾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萊蒙號」;
英國,史蒂芬孫,世界上第一輛火車「旅行者」號。
三、工業革命的完成(19世紀上半期,大機器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
四、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直接導致了工廠企業形式的出現;
2.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
3.工業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國。
高三歷史教案和說課稿4
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台,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後期性質的變化。
最後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後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三、義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義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義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義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義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後原因。
最後由學生歸納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義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高三歷史教案和說課稿5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運動
難點:袁世凱得以實現轉制獨裁統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學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運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
教學過程
一、袁世凱專權
明確指出: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之後,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但在政治上仍處於對峙狀況。北方各省基本上處於袁世凱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實際上處於同盟會的控制和影響下。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後,破壞《臨時約法》,控制內閣,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實行專制獨裁統治,並且派人刺殺宋教仁,從而導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一是聯合中間力量,造成中國第一大黨,以奪取國會中多數席位,建立以國民黨為中心的內閣。二是企圖通過民主手段建立責任內閣,以保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實施,把中國政治納入資產階級共和制的軌道。但是這一行為,阻撓了袁世凱的獨裁。因此,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刺殺宋教仁,以阻止國民黨組閣,撲壓革命勢力,並派北洋大軍南下,從而導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的武裝鬥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但是由於革命黨人力量渙散,北洋軍閥力量強大而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稱帝採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兩面派手法,唱擁護共和的高調,行獨裁專制之實。政治暗殺手段,武力鎮壓,先發制人,鎮壓二次革命。強迫國會選舉其為正式大總統。獨斷專行,解散國民黨、國會,廢《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使其獨裁專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過上述分析進而歸納袁世凱稱帝的原因是什麼?可概括為:袁世凱掌握強大的北洋軍;帝國主義的支持(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為例,目的在於換取日本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復古尊孔」,為復辟大造思想輿論。
四、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粉碎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迷夢,恢復了中華民國的國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護國運動勝利了。但是,護國運動並未-北洋軍閥的統治,更沒有擺脫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並沒有改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還遠未完成,所以,依然失敗了。然而,護國運動說明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將遭到歷史的懲罰。從另一方面說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小結
本節由始至終貫穿著資產階級革命派與北洋政府之間維護民主共和與堅持獨裁專制的矛盾與鬥爭,其鬥爭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勢力與封建勢力之間的鬥爭,是順應歷史潮流前進與逆歷史潮流搞倒退的鬥爭。同時,向人們展示: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逆行,終將以失敗而告終,遭到歷史的征懲罰。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閱讀課本、製作資產階級革命派反袁鬥爭紀事年表、思考討論: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採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凱這樣做的主觀原因?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為什麼能夠在中國實現帝制?袁世凱復辟失敗說明了什麼問題?等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設計一系列問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一、袁世凱專權
1.政治:控制內閣
2.軍事:削弱革命軍
二、二次革命(1913年)
1.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2.宋教仁案
3.善後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發動與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1.袁世凱竊取正式大總統
2.袁世凱獨裁
3.袁世凱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
4.袁世凱稱帝
四、護國運動
1.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討袁
2.蔡鍔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討袁
3.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