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新版高中歷史教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面向大多數學生,同時注意培養優秀生和提高後進生,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新版高中歷史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新版高中歷史教案1
羅斯福新政
1. 羅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年10月下旬,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終於爆發,美國曆的「大蕭條」時代來臨了。
(2)這場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大危機迅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劫難逃。
(3)這場經濟大危機不僅範圍廣泛,持續時間也特別長。
(4)這場經濟大危機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罷工等-運動不斷發生。
(5)在經濟大危機初期,美國胡佛政府採取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自由放任是西方傳統的經濟思想。結果,在胡佛任內,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
2.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1)「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救濟、復興和改革三個方面。
(2)救濟是指救助急需幫助的大批失業者和貧民;復興是指為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使陷入蕭條的經濟恢復運轉;改革是指採取長遠措施改善全國總體經濟狀況。
(3)「新政」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1933~1935年,著重調整與復興經濟;1935年以後,著重改革。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的全過程。
3. 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1) 羅斯福新政吲起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在美國曆留下深刻印跡,對後來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2)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
(3)羅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
(4)羅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5)羅斯福新政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影響,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4. 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新政的特點,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
第二單元: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的表現
(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時期。戰後20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2)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出現滯脹局面。
(3)1981年就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到1983年初,美國經濟開始復甦。
(4)1993年柯林頓人主白宮後從1991年3月到-- 12月,美國經濟出現了歷空前的持續1 17個月的增長,失業率下降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
(5)然而從--年起,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表現
(1)聯邦德國經濟發展原因
a.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殘餘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
b.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c.出於美蘇冷戰的需要,美國對德國採取扶持政策,並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
(2)表現:到60年代初,聯邦德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新版高中歷史教案2
第6課
課程標準要求
1793年9月14日,星期六,一個重要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率領的使團在這一天將要受到大清王朝乾隆帝的接見。英國為了這次接見作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帶來了600箱禮物,包括鐘錶、地球儀、各種珍寶以及一些機械用品,使團成員有哲學家、文學家、醫生、工程師以及一支衛隊,浩浩蕩蕩800多人。他們在這天凌晨4點抵達皇宮,苦等了3個小時後,終於可以得到乾隆皇帝的接見,但它們與清廷在覲見禮節上產生嚴重的分歧——是按大清王朝的禮儀行三拜九叩之禮呢,還是按謁見英王的單腿跪的禮節進行……
也不知道最終跪了沒有,跪了哪條腿,但有一點可以跟定,乾隆對他們提出的「自由貿易,協定關稅」等六項要求一律予以回絕。乾隆帝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雞同鴨講,雲里霧裡。
不過當時乾隆倒是很看重使團最小的一個成員——11歲的斯通,曾把這個金髮碧眼的西崽喚上龍膝撫弄,驚詫不已。48年後,斯通參加英國議會有關是否對中國開戰的投票,毫不猶豫投下了贊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聽得懂炮艦的語言。從此有了令中國屈辱不已的鴉片戰爭。學習「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明確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明清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新現象,培養概括歸納階段特徵的能力。
●通過分析17~18世紀中西方的不同社會狀況,提高對比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康乾之際中西國力興衰易位,歷史的悲劇告訴我們要跟上時代發展潮流,與時俱進。
自主學習精要
一、農耕經濟的高度發展:
13-18世紀明清兩朝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社會經濟全面高漲的局面。
當時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天工開物》所涉及的30種工農業生產技術,基本上處於世界地位。雙季稻得到大面積擴種,南方的水稻畝產大多為兩石或三石,有的地區達到了五六石。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被引進和推廣,加上廣泛植棉,民眾衣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明清時期,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場、作坊,占據主導地位。
明中葉以來,商品流通擴大,加上廣泛使用白銀,商
業資本異常活躍。
明中後期在運河沿線、江南等地區,出現了一些專門的手工業產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了眾多商賈、牙行,發展成工商業市鎮,僅江南蘇、杭、嘉、湖五府地區,明中後期便興起了30多個市鎮,到清代前期增長到204個。
明清國力強盛,突出表現為耕地面積的擴大和人口的增長。
在1720-1820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總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長率遠高於整個歐洲地區。到19世紀初,世界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國就有6個。明中後期至清前期200餘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中國是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地區之一。明清盛世的綜合國力較歷代王朝明顯提高,在世界範圍仍大體保持地位。
思維激活
說一說 明清時期中國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主要有哪些?影響如何?
做一做 「(晚明上海)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萬計,多或數十萬兩,少亦以萬計,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爭布商如對壘。」材料反映出明代a.工商業市鎮興起
b. 農產品出現商品化趨勢
c. 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商業資本活躍
d. 對外貿易發達
答案:c
二、資本主義生產因素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
明中葉以後,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形式。這種經營形式是為購買勞動力增值利潤而進行的商品生產,並以自由僱傭勞動為特徵,是一種資本主義生產因素的萌芽。
蘇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臨時工兩種。他們每天黎明按工種專長分立玄妙觀、花橋、廣化寺橋、濂溪坊等處「聽大戶呼織」。這表明當地已形成了勞動力市場。
江西景德鎮制瓷業分工極細。這種把分散的僱工集中起來分工協作、社會化程度和勞動效率較高的民營勞動組合,與傳統的官辦手工工場和民間小手工作坊相比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明清時期產生於中國農耕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還只是在局部發達地區一些生產部門中稀疏出現。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在全國範圍內仍居主導地位,加上官府的沉重剝削,導致農民極端貧困、購買力極其低下,阻礙了商品經濟和新經濟因素的發育成長。而面對民間手工業、商業迅速發展的趨勢,清朝統治者非但不與鼓勵,不加保護,反而固守「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用限制經營、強制攤派、低價徵購、苛稅盤剝等手段壓制打擊。
清王朝多次頒令實行礦禁,嚴格限制商人和工場主的活動。清朝為防範「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長期關閉國門,實行海禁政策。
海禁閉關政策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闢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思維激活
說一說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是怎樣產生的?緩慢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做一做 明中葉以後,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但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未能形成掃蕩舊經濟基礎的強大力量。其根本原因是
a.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入
b. 中國沒有出現獨立的手工工場
c. 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d. 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答案:c
三、近代前夜的危機
明清之際的中國,在經濟領域已經顯露出一些新舊衝突的徵兆。這種從農耕經濟中分離出的新經濟因素,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但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的抑制、阻礙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未能形成掃蕩舊經濟基礎的強大力量。和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飛躍相比,在處於農耕經濟頂峰的康乾之際,中西國力興衰的易位便已大體定局。
正當明末農民起義以及明清之間戰火紛飛之際,1640年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此後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完成向近代工業國家的轉變。工業革命使西方資產階級不到1--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些西方國家瘋狂地越洋搶灘,掠奪金錢,販賣奴隸,開闢市場,建立殖民統治。
康乾盛世時的帝王對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歷史性變革毫無認識。他們對外緊閉國門,對內壓制打擊工商業,厲行文化專制,嚴重摧殘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國與西方列強力量的對比迅速發生逆轉。到19世紀初英國推行罪惡的鴉片貿易後,中國社會陷入深重的危機之中。
中國 西方
政治 封建專制統治空前強化,封建制度 資產階級革命發生,資本主義近代化國家
經濟 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重農抑商政策 開展工業革命,相繼完成向工業化國家的轉變
思想文化 文化專制,鄙薄科學技術,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啟蒙思想興起
對外關係 閉關鎖國政策 瘋狂對外殖民擴張
新版高中歷史教案3
【課標要求】
1、 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2、 了解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係產生的重要影響;
3、 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了解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理解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在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用歷史照片和當時的新聞報道,客觀地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讓學生進行歷史回顧和感受正在發生的外交活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中美、中日關係正常化,使學生認識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美、中日關係正常化
難點:不同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三、教學內容安排(1課時)
第一目「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教學要點:①由於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得不到恢復;②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③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
第二目「中美、中日關係正常化」
教學要點:①中美關係改善的原因;②中美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③中美關係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關係正常化;④中美和中日關係正常化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第三目「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教學要點:①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②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③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設計
教材引言圖片,激發形式興趣。
2、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由於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被長期剝奪。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恢復,是中國和在這個問題上主持正義的其他國家經過長期鬥爭而取得的巨大勝利,也是美國企圖在國際社會孤立、排斥中國的錯誤政策的失敗。
3、中美、中日關係正常化
中美關係的改善是70年代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從美國一方來講,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此外,美國已感到蘇聯的強大競爭,想通過改善中美關係,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從中國一方來講,改善中美關係意在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牽制和對付來自於蘇聯的威脅;有利於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
中日關係的發展和國際上出現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外交上長期緊跟美國的日本,受到中美關係改善的極大衝擊,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田中訪華和中日邦交協定的簽訂,揭開了中日關係的新篇章。
中美、中日關係的發展在國際上帶來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這樣,終於打破了從50年代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開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4、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我國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調整。我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5、歸納與認識
⑴美蘇兩極格局中的大國的對華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爭霸中,對華政策通常是建立在利用中國的基礎上,反覆較多。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蘇美爭霸格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敵視、封鎖中國,蘇聯企圖控制中國不成後,撤走專家和挑起邊境糾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中是蘇聯攻勢美國守勢時期,蘇聯加強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美國則改善對華關係後與中國建交;80年代美國對蘇強硬,蘇聯全面收縮後,蘇聯同中國關係正常化,美國則採取不利於中美兩國關係的錯誤作法,在台灣等問題上違反中美建交公報。由此對華政策可見,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顯得十分必要。
⑵近--年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狀況攻擊最厲害的時期。自1990年到1997年,美國幾乎每年都要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策動攻擊中國人權的反華提案,但是每次都被中國挫敗。可見①戰後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每次對華政策調整都是由於本國政治經濟強弱變化和國際地位的變化,都是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和東歐解體,美國成為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結束;社會主義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少數已開發國家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權」問題對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要挾,作為經濟合作的前提;就實質而言,西方國家還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以及在國際上的稱霸目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做法,每次都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都遭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反對,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是因為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維護國家主權,決不允許別國以任何藉口干預我國內政,因此我們堅決反對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違反了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違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違反了聯合國的憲章和宗旨,因此必然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反對。這說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不得人心的,是一定要失敗的。
五、教學資源建議
陳敦德:《毛澤東、尼克森在1972》
陳宏等:《新中國外交》
六、學習評價建議
1、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參與程度、課堂效果。
2、思維拓展:近代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
新版高中歷史教案4
教學建議
秦能統一中國的原因和秦朝的歷史地位應從客觀上的需要和可能兩方面探索秦統一的原因。
(l)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從經濟方面看,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繫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局部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在民族關係方面,各族間聯繫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局部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強。
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備完成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3)歷史地位
①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②開創了對中國歷史有深遠影響並被後世繼承的政治、經濟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給予漢及後世統治者以深刻教訓。
④秦修築的萬里長城是影響深遠的古代偉大工程。
關於秦始皇的評價問題
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無論是歷,還是現在,一直是爭議較大的歷史人物。建國以來,史學界對其評價有四種觀點。第一,功大於過說。這派觀點認為,秦始皇對當時的人民,對整個民族的發展,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很大貢獻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動與實現統一、鞏固統一分不開,另一方面他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僚政治體制為歷代王朝沿襲,並在我國封建社會前期起了積極作用,把其稱為暴君是不當的。第二,前功後過說。秦始皇一生活動應分三個時期,完成統一大業時期,統一後的幾年為中期,後來的焚書坑儒、修造阿房宮、驪山墓為後期。其前期是豐功,後期是顯過,中期是功過相兼。可以說,他是一位「前功後過,功過並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過參半說。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時存在極端相反的兩個方面——光明和黑暗,偉大和殘暴。他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第四,功大過亦大說。秦始皇在中國曆是一個功大過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錯。綜合史學界對秦始皇的評價,一般都肯定其在統一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歷史作用,同時指出其殘暴、嚴苛壓迫和剝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專制主義制度體現了封建主義的殘暴性,是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非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這裡應把「秦的暴政」和「秦朝封建專制主義制度」區別,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各個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對封建國家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容易產生「暴政」,這是因為專制主義制度具有其殘暴性。但是,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不等於「暴政」。「暴政」是超越當時社會生產力條件的過度的剝削和壓迫威脅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統治。所以,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專制主義制度,而是「秦的暴政」。
例:以下有關秦朝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是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 B.體現了封建主義的殘暴性
C.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D.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對焚書坑儒的認識
焚書坑儒的實質是文化專制,它表明秦期不僅要取締與-政策相牴觸的不同政見,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學術上嚴禁產生不同政見的思想淵源「私學」,即以儒家為主的諸子學說在民間的流行,而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學術思想的統一,以鞏固秦政權。焚書坑儒雖對鞏固維護統一的封建集權新制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整體上看卻適得其反,因為不同學派、學術觀點不是單靠行政說壓手段所能統一的。焚書坑儒這種野蠻做法造成了當權者與知識階層的嚴重對立,加深了社會矛盾,開創了封建皇權摧殘文化、迫害知識階層的先例,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同時用來鞏固統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沒有認識到守成與進取不同,應變換指導思想,採取不同的統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學說,一味強調法治,結果愈益加強了對人民的壓迫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秦旋即滅亡。
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始於?
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始於戰國時期,而不是漢武帝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開始。早在戰國時期的秦國開始開發西南,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這是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與中央政權設置郡縣地方行政機構是兩個不同的歷史現象。
例: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始於
A.戰國時期  B.西漢  C.蜀漢建立以後  D.南朝時
答案 A
新版高中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1.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出現及爭論;洋務運動興起的時間、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動;洋務運動失敗原因;評價洋務運動
2.⑴通過學習洋務派發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洋務派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在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加劇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雖以失敗而告終,但它引進了近代生產方式,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⑵通過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中國是無法走上獨立富強之路的;列強不願見一個強大的中國,對中國的自救運動只會起消極作用。
3.⑴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爭論的分析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洋務派和頑固派觀念上的異同與時代變革的關係,從而對學生進行發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使學生科學地認識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的積極與消極作用,從而對學生進行辨證地看待歷史事物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60-90年代的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旗號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對外國經濟勢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但是,由於洋務運動並沒有從根本是變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著各種消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雖然這次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因它而產生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和受過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為接下來的中國革命奠定了基礎。
重點分析
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是本課重點。洋務運動是晚清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對近代中國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要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和分析其失敗的原因,必須較全面地了解洋務運動的概況,因而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閱讀課文中有關「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的內容,經小組討論製作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之後,各組學生派代表展示本組所做的表與圖,大家共同討論,制定最為合理的表與圖。
難點分析
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是本課的難點。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洋務運動也不例外。雖然洋務運動的興起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而進行的,具有消極影響,但是,它對中國近代歷史所起得積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在評價洋務運動時會有一定的困難。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異同,慈禧支持洋務派的原因,「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含義,洋務派興辦民用工業的根本目的,洋務運動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難、問題,新式學校的興建會產生的影響等問題,使學生能正確的評價洋務運動以及分析出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課內探究活動
⑴讓學生仔細觀看「江南製造總局」和「開平煤礦」兩張圖片,通過比較兩者建築物外觀的特點的異同,分析洋務派的思維方式,以及這種思維方式會導致的後果。
⑵詳見「重點突破」。
教學設計方案
第二節 洋務運動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難點: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教學用具;相關圖片和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回憶「19世紀60年代的清政府面臨什樣的局面?面對這樣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現了怎樣的變化?」由此導入新課。
二、洋務派與頑固派
讓學生閱讀「洋務派與頑固派」一目,回答: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誰?他們的主張是什麼?統治者慈禧在這件事上採取了什麼樣的態度,為什麼會採取這種態度?
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主張,討論他們主張的異同,並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比較兩者哪一個較進步。並思考為什麼會在19世紀60年代興起洋務運動,即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的前提條件。
三、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組織學生分組學習討論「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一目,製作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並記錄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由學生概括「洋務」和「洋務運動」的概念,教師進行總結。
各組展示本組所做的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集各組所長,總結出的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
各組提出本組的問題,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或由學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師講解。
引導學生分析「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含義,強調「長技」主要指西方的先進技術,「自強」體現強兵、創辦軍事工業。對比「師夷長技以制夷」與「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異同,並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清政府對待列強侵略的態度由堅決抵抗轉變為妥協求和,認清清政府逐漸被洋人控制的時代特徵。並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洋務派以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為洋務運動的開始?
出示「江南製造總局」和「開平煤礦」兩幅歷史照片,讓學生分析兩張照片中的建築物外觀的特點的不同之處,由此深入分析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在其活動中的體現。簡單介紹洋務運動的基礎理論-「中體西用」論。
由學生回答:洋務派興辦近代民用工業的根本目的。並向學生介紹,此時李鴻章等人已經認識到:西方列強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生產商品,並以高價出售給中國。因此,洋務派此時興辦近代民用工業也有抵制外國商品傾銷的意圖。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洋務派創建近代工業過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難、存在哪些問題?並使學生認識到,洋務派在興辦近代工業和建立近代海軍時,是地方的幾名大員幹吏各自為政並無領導核心。通過讓學生分析興建近代海軍的目的,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抵禦列強入侵也是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洋務運動的破產
在分析列強對待洋務運動的態度時,教師要強調列強一方面希望中國創辦近代工業,這樣有利於其商品在中國的傾銷(中國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時間很難在中國打開市場),另一方面,他們不希望中國富強,因而,只向中國提供已經落後的技術和淘汰的產品。其他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正確評價洋務運動,學生可以根據對前面兩目的分析得出。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製作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異同、洋務運動失敗原因、評價洋務運動,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洋務運動
一、洋務派與頑固派
二、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2.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19世紀70年代-90年代)
3.洋務派創建的海軍(北洋、南洋、福建水師)
4.新式學堂的出現
三、洋務運動的破產及其影響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