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人教版高二年級歷史教學設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知識掌握的巔峰,應該在一輪複習之後,也就是在你把所有知識重新撿起來之後。這樣看來,應對高二這一變化的較優選擇,是在高二還在學習新知識時,有意識地把高一內容從頭撿起,自己規划進度,提前複習。接下來是關於人教版高二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的文章,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二年級歷史教學設計1
第一部分為什麼要有理學
教師講述:概括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主要不同點。
提問:儒學從春秋一直發展到西漢,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師講述:
1、非哲學思辨。
2、非萬能學說。
3、沒有真正成為獨尊、主流,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
過渡:之所以儒學會發展為理學,肯定是彼時彼刻的儒學出現了問題,沒問題的話就不需要改變了。我們抓住了這3個問題,實際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學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連帶理解理學到底和之前的儒學有什麼不同。
第二部分理學到底是什麼
1、理學的內容和之前的儒學有什麼不同。
2、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不同
教師講述: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先天缺陷在於沒有哲學思辨,先秦諸子中道家的哲學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教師講述:通過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在哲學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並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思辨化哲學化的理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家倫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學》節選
教師講述: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學,他們對於尋找天理的方法雖有很大差異,但本質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學》這段話,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1、都更加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誠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點。
2、程朱理學的尋理過程與實踐,是有先後順序的;王陽明的心學則是致良知以後,必然會知行合一。
3、雙方用的都是大學裡面的格物致知,只不過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異而已。
4、講明白為什麼找天理一定要滅人慾的問題。雙方對待人慾的界限劃分問題。
展示材料:聯繫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試題。
第三部分理學的影響
展示材料:一組文字和圖片材料。
教師講述:
1、理學使儒學哲學化、思辨化了。
2、理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強,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強調人的主觀意識力量,凸顯人性莊嚴。
3、壓抑人慾,強化等級,空談心性,中國文化失去了張揚與活力,走向全面內斂。
展示材料:一組高考試題
教師講述:對於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內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對高考題的新材料、新問題,做到高屋建瓴、遊刃有餘。
源於書,迴避書;迴避書,源於書。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試題,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間接的援引的。理學之所以難學,難考,歸根結底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在於有沒有從內心真正理解這三個基本問題:
(1)為什麼要有理學。
(2)理學到底是什麼?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3)理學到底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人教版高二年級歷史教學設計2
【單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過改革鮮卑族逐漸實現了由遊牧生產方式向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隋朝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紀,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緩解___和社會__,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3、改革的兩個階段:馮太后主持下的改革與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促進民族融合,推動了北魏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動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統一黃河流域。
1、閱讀課本P32,說說北魏政權是我國北方哪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什麼時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根據課本P32最後一段,從政治、經濟、民族關係三方面,概括黃河流域統一的意義。
3、根據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經濟、政治上帶來的影響。
【活動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閱讀P33「社會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____?
2、閱讀P34「馮太后與孝文帝」一目,簡要分析馮太后對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孝文帝改革是在馮太后的影響和直接推動下進行的。
(1)馮太后臨朝聽政,積極推動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2)對孝文帝進行系統嚴格的漢文化教育;
(3)馮太后死後,孝文帝繼續推動其改革政策。
【活動3】結合活動1、2的問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階級___和民族___激化,社會動盪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馮太后掌握實權,積極推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漢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結構】
1、前期:馮太后主持,創建新制;
2、後期: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移風易俗。
【活動1】閱讀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馮太后的改革。
1、馮太后的改革的重點是什麼?主要措施有哪些?
2、馮太后改革的意義:促進了經濟恢復發展,鞏固了政權,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礎。
【活動2】490年馮太后病逝,孝文帝繼續改革。閱讀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人教版高二年級歷史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內容標準]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占據了經濟的主導地位。進而了解中國古代就有了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
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農業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進,從而認識到工具的變革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進和發展,進而知道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
深入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問題,並了解依附於土地的兩個不同的階級;了解中國古代的土地集中現象和幾種典型的土地制度。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水利事業的發展,並結合課本中的歷史圖片認識幾個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學習,找到古代中國農業占據主導的經濟地位的原因,鍛鍊學生的歷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過對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的了解,理解工具變革在生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國賦稅和徭役的內在關係,以及徭役過重在歷史更替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通過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來培養學生的歷史聯想能力和人文素養。
[過程與方法]
在本課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像、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並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答。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問題探究,避免「灌輸」。對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始終進行及時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通過對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共分為六個目。第一目,通過「神農」的傳說,說明自遠古時期起,農業就在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中國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
第二目,介紹了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教材中提供的大量歷史圖片,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生產工具革新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但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是小農戶的個體經營,長期以來,耕作技術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第三目,介紹了古代中國的賦稅。說明古代國家是通過賦稅剝奪人民的經濟收入,為政權的支出提供物質保證的。並且說明中國古代有徵收「泰半之賦」的時代。
第四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徭役,並且說明繁重的賦稅和徭役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壓抑,從而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引發的社會_,往往成為王朝覆滅和社會經濟文化凋殘的直接原因。
第五目,介紹了古代中國的土地問題。說明在中國傳統社會的農業人口中,地主和農民是最基本的兩個階級。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國古代經濟生活中的普遍現象。進而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幾種土地制度。
第六目,敘述了中國古代水利事業的發展。說明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長期在惡劣自然條件即「旱」與「澇」的雙重威脅下艱難勞作。水利事業的發展為中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依附於土地的兩個不同階級的深層次關係;理解土地集中與農業經濟發展和民眾_的關係;理解生產工具的革新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
(三)問題解答
[想一想]
1.為什麼「神農」在中國早期神話傳說中有特殊的地位?
答案提示:因為(1)中國自遠古時代起,農業就開始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2)中國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農業經濟正常發展的基礎之上。(3)農耕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支撐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4)據說,神農氏創製了原始農具耒、耜,教導民眾耕作,還進行了農作物品種的改良實踐,這一切對農業經濟的貢獻是巨大的。所以,「神農」在中國早期神話傳說中有特殊的地位。
2.戰國時期,有西門豹開發水利的故事。你知道這一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嗎?答案提示:發生在鄴縣(今河北臨漳縣)。
[議一議]
有人認為,地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農民的極端貧苦和落後,是中國社會幾千年在經濟上和社會生活上停滯不前的基本原因。也有人認為,階級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學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國社會長期停滯不前的原因,可以從多方面探尋。請發表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首先,歷史研究的方法應該是多樣的,階級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除此以外歷史調查的方法、歷史比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國社會長期停滯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國自然經濟延續的時間達兩千多年;(2)中國古代戰亂頻繁;(3)每個王朝的中後期都會出現大規模的土地兼并;(4)統治者實行了一套「重農抑商」的政策;(5)統治者對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極其嚴厲等。
[自我測評]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答案提示:(1)在原始階段經歷了「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式。(2)中國古代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是小農戶的個體經營。長期以來,耕作技術沒有革命性的進步。(3)賦稅和徭役繁重,壓抑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農民的階級矛盾激化,民眾_不斷發生。(5)歷朝歷代的水利興修防禦了自然災害,推動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材料閱讀與思考]
唐代詩人李紳作《古風二首》(又名《憫農二首》)。其一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這些詩句後,你會怎樣理解古代農民的生活境況和社會貢獻?
答案提示:(1)詩句理解:春天種下種子,到秋天的時候能收很多糧食。四海之內已經沒有空閒的土地了,但是依然發生農民因飢餓而死的情形。中午頂著烈日鋤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來掉在地里。有誰會知道盤子中的每一頓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來的。
(2)①中國傳統社會的農業人口中,地主和農民是兩個基本階級,地主占有土地剝削農民;農民沒有土地,是被剝削階級,所受壓迫非常嚴重。殘酷的土地兼并會使大量的小農破產。②由於農民是勞動者,進行了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改進和革新,並且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所以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創造者。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知識連結]《漢書•藝文志》進行了圖書分類,其中列有「農學」。農學,是農耕經驗的理論總結。中國早期農學成就,在世界農業理論發展,有重要的地位。
[評價目標]
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學生在經濟史方面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而了解學生對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土地、徭役和賦稅制度等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及時彌補教學中出現的漏洞。
通過歷史圖片的觀察和比較,了解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
[評價方法]討論法、測試法、觀察法、個人代表作品檔案法。
[評價過程]
在本課結束後及時進行測驗,以此來檢查學生對經濟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針對「中國社會長期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上停滯不前的基本原因」,要求學生在分析、比較和史料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將學生的討論結果和成績、表現歸入檔案,待這部分內容全部學完後,學生可以通過檔案來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
針對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進行探究,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和階段性的評價。
[評價總結]通過學生對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了解和學習,考查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古代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的能力,考察和培養學生的歷史比較、概括、歸納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通過測驗和學生所積累的檔案記載考查學生在學習上的進步,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五)歷史問題注釋
[神農氏]
《易•繫辭》說:伏羲之後,神農氏興起,「斷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卷二也寫道:「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傳說中的神農時代,是理想的社會,《商君書•畫策》:「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山東武氏祠漢畫像石神農畫面有榜題文字,寫道:「神農氏因宜造田,闢土種穀以振萬民。」神農氏就是炎帝。
傳說炎帝誕生於厲山(或烈山),原居西北高原姜水流域,後到達中原地區。厲山坐落在湖北省隨州厲山鎮九龍山南麓;姜水是黃河流域的一條河名,在今陝西岐山東,現為陝西省寶雞市,寶雞古稱陳倉。故炎帝以「姜」為姓,號厲山氏(或烈山氏)。
傳說炎帝遍嘗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淮南子•修務》:「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嚨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磽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炎帝部族和黃帝部族曾經結成聯盟,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一戰擊敗蚩尤部族。炎帝與黃帝因此並稱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當今世界,天下華人均以「炎黃子孫」而自豪。炎黃,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代稱。
[新石器時代]
遠古人類歷採用磨製方法製造石器的時代。距今約1萬年左右,中國廣大地區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7000多處,正式發掘的有100多處。磨製石器的大量湧現、陶器的製造以及農牧業的產生,是這個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識。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大約延續了五六千年,到距今4千年左右的時間結束。
新石器時代大致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早期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中期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龍山文化。其中,範圍最廣、影響的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新石器時代的原始農業從一開始就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北方各地的農作物主要是粟和高梁,南方則以栽培水稻為主。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各種陶器的遺存最為豐富,也有階段性和連續性。仰韶文化的陶器以紅陶居多,常繪有幾何形花紋、人面紋和動物花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製造普遍採用快輪制坯,使胎壁厚薄均勻。當時的陶窯溫度達1000多度,可以燒制出胎質堅硬的灰陶和黑陶。山東龍山文化的一種黑陶,堅硬細膩,胎壁薄如蛋殼,漆黑光亮,被稱為蛋殼陶,是當時陶器中的精品。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已經不再構木為巢或穴居野處了,各種類型的房屋被建造出來。這個時期的原始藝術,如繪畫、雕塑、樂舞等,都普遍發展起來,有些還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以牛田]
春秋時期,牛耕得到推廣。《國語•晉語》說「夫范、中行氏……將耕於齊,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當時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_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馬牛名犁。晉國有個力士叫牛子耕。
《戰國策•趙策一》記載,趙國謀得秦人圍攻的上黨之地,秦趙臨戰,平陽君趙豹勸誡趙王:「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於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王自圖之!」說秦國已經推行牛耕,發展漕運,作戰勇猛者都得到的封賞,國家法令嚴厲,行政效率很高,這樣的國家是難以戰勝的。請王慎重考慮!按照趙豹的說法,秦國首先由於「以牛田」,而具有了「不可與戰」的國力。
[鐵制農具的普及]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河北易縣、河南輝縣及陝西等地均發現有V形戰國鐵犁鏵。根據各地出土的大量漢代犁鏵以及山西、山東、江蘇、陝西、內蒙古等地發現的漢代牛耕圖,可以知道在漢代全國範圍已普遍推廣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轅、犁箭、犁鏵和橫槓(犁衡)六部分組成,不過還比較笨重,特別是直長轅,影響耕田時轉向等動作,再者,雖可用犁箭上下移動,調節耕地的深淺,但還不夠簡便和規範。這些缺陷待唐代出現曲轅犁後便得到解決。當時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兩頭牛抬著犁衡,挽拉一張長轅犁,一人扶犁並驅趕耕牛耕地。
除了犁以外,歷主要的鐵農具還有整地用的插,農田中用它開排水溝,也可用於深耕。钁,有的地方稱鎬,戰國、秦漢使用普遍,適用於刨地翻土。鐵搭(鐵耙),唐、宋以後出現,長江下游最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適於黏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時的農具主要有鏟,用來除草、鬆土,操作時兩手向前推。鋤,同鏟一樣,但操作時向後削,用鋤鬆土、間苗、培土更適宜。古書上「耨」等農具都屬於鋤一類,形制上和鋤大同小異。
人教版高二年級歷史教學設計4
一、概念
二、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①英國人文主義的傑出代表是戲劇家莎士比亞.
②法國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傳》。
③德意志人文主義代表人物伊拉斯謨著有《愚人頌》。
④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著有《堂吉訶德》。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近代自然科學蓬勃興起的條件:
①文藝復興的深入發展使人們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認識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②生產經驗積累,技術能力的提高也為科學研究創造了條件。
(2)成就:
①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陽中心說」,否定了上帝選定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謬論,動搖了封建神學的基礎。
②德意志學者開普勒發現行星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的規律。
③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自製望遠鏡證實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性,他注重實驗、實踐,被視為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者。
④義大利的布魯諾和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們提倡唯物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
人教版高二年級歷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並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難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2)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3)孔子的歷史地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文化傳播者。
2.孟子
(1)思想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2)影響:對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
(2)地位: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講完本子目後,歸納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學的基本特徵。
二、其他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導學生填表,之後啟發他們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老莊之學產生的社會基礎。
對於同一學派內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區別分析。從總體與局部兩個方面來把握各家學派的思想特點。
記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還有吳起、申不害等。法家內部形成重「法、」重「術」、重「勢」三個不同學派,韓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議分組討論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當時及以後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實來理解。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思想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那麼,儒家思想又是怎樣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的呢?下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後小結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