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一歷史優秀教學設計方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高中學習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識,還要把高中的知識與初中的知識溶為一體才能學好。在讀書、聽課、研習、總結這四個環節都比初中的學習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一歷史優秀教學設計方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高一歷史優秀教學設計方案1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秦漢的中樞權力機構(秦——三公九卿,西漢——中朝)
師:在上一節課里我們已經了解從秦朝開始,皇帝位於全國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時的中樞決策機構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牽制,避免了大權旁落局面的出現。從秦朝開始,中國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在這一體系中,一直存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這矛盾處理得好,就能使國家安定,百姓安樂,處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現動盪。在秦朝以後,中樞權力體系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而不斷變化。
漢承秦制,西漢時一開始繼續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漢武帝時,為了提高皇帝的,於是起用一些級別比較低的官員作為他身邊的辦事人員,這些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形成宮內的決策班子,號稱「中朝」,這樣就使得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機構「外朝」,淪為了執行一般政務的行政機構。(展示圖片)
東漢的尚書台取代了三公,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台改稱尚書省,另外設立了中書省和門下省,但還沒有規定各自具體的權力和職務,因此它還不是正式的中樞權力機構的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階段。(展示圖片)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
師:到了隋朝時,三省六部製得以正式確立。
隋朝和秦朝都是結束分裂、建立統一的王朝,結果也同樣相似,都是二世而亡。但這兩個朝代在歷所起做的貢獻都同樣不可磨滅,漢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證。隋朝的創製是圍繞著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的重建而展開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唐承隋制,到了唐時,三省六部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展示圖片)
內容: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省的左右仆侍都是宰相,他們的辦公地點就在政事堂,在政事堂工作的人,除了這些宰相外,還有其他官員也會參加政事堂會議,如參知政事、參知機務等,他們也是宰相。
三省六部的職權及運行程序:
中書省是決策機構,就軍國大事,重要官員的任免等事項替皇帝起草擬旨(這就相當於我國現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門下省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有認為不當者可以駁回,甚至將其封還,因此一道詔書的頒發或執行,需由中書省和門下省在政事堂上達成協議才成;尚書省就是接受決議的執行機關,其下六部的職能大致與我國現今政治制度中的國務院類似。
(舉例)假設唐朝時,黃河出現了水患,皇帝認為有必要興修水利以絕後患,於是令中書省的官員在政事堂會議上對此進行討論,決定出來後,通過中書令的審核裁定,送給皇帝畫敕,皇帝都同意了,那就可以開始動工了嗎?當然不是,還要送到門下省去複審,同意了,這時才能交由尚書省去貫徹實行;假如不同意,那就得退回重擬了。
作用:
1)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2)(更重要的是,此時皇帝不能獨裁,宰相同樣不能獨裁)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完善;對後世影響深遠。
3、宋的「二府三司」和元的一省制
師:經過唐末五代的激烈社會變動,貴族政治徹底崩潰,到了宋朝時,新的的官僚政治體製取而代之。
在唐朝時,相權雖然受到了牽制,但仍然「事無不統」,擁有行政、軍事和經濟權,這樣一來,容易動搖或威脅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時,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分割相權。(展示圖片)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增設了同書門下這個部門,其長官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這樣一來,相權就被分得很散;
在軍事權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劃了「杯酒釋兵權」的喜劇,用高官厚祿作為交換條件,讓石守信等將領交出兵權;另外,設置了樞密院,剝奪了宰相的軍事權。宰相的政事堂和樞密使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財權由「三司」(度支、鹽度、戶部)掌握,三司號稱計相,意思是主管財政的宰相。
這樣我們就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宋朝時進一步削弱相權,形成了君主獨裁體制。政事堂管政治,樞密院管軍事,三司管財政,三權分離,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過皇帝,這就意味著皇權這次在與相權的博弈中,又取得了勝利。
師:從課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採納了高鳴的建議,在中央實行一省制。(展示結構圖)根據材料總結出:
原因:這跟元朝的統治疆域十分遼闊有關,統治地區一廣,自然政務也就繁雜,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對國土的管轄,因此縮減三省為一省,保留了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了中書省。
設問:元朝的一省制加強了皇權嗎?
生:沒有。通過一省制,相權得到加強,皇權和相權的這次博弈中,相權取得了勝利。
設問:在中央集權體系中,哪一體制下的宰相權力?
生:元朝
師:影響:到了中後期,相權過重,不時捲入統治內部的鬥爭,甚至左右皇位的繼承,引起政局動盪。
設問:不同時期的中央集權體制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生:說明在皇權與相權的激烈的爭奪過程中,皇權逐漸取得上風,皇帝越來越成為中樞權力體系的核心。
師總結:四個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變化,其實質是:皇權與相權的爭奪;
總的趨勢是:皇權逐步加強。
二、選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祿
•戰國:軍功爵
•秦、漢初:沿襲軍功授爵的制度
•漢武帝:舉薦模式——察舉、徵辟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舉制度
1.西周——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
過度:同學們聽過「公務員」這個詞嗎?他們是國家正式的政府官員,現在想在政府擔任個一官半職,都要通過公務員考試,經過筆試、面試、體檢等層層篩選,才有可能成為政府里的一員。說不定哪天我們在座的同學也有這樣的經歷成為我們的公僕。那麼古時候的政府官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師:現在我們就從西周開始,回顧官員是如何產生的?(演示圖片)
生:就是與宗法制、分封制相應產生的「世卿世祿」制度,到了禮崩樂壞的時期,宗法分封制逐漸崩潰,世卿世祿制度也逐漸被破壞了。
師:在戰國的變法和混戰之中,產生了新的選官制度,秦國的商鞅變法中就有一個獎勵軍功的措施(演示圖片)。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帝國以後,主要還是沿用傳統的軍功選任制。但是,「馬上奪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很明顯,戰場上驍勇善戰的軍人未必是治國的良才,在《亮劍》裡邊的李雲龍顯然就是這麼一個人物。秦朝就是吃了這個虧,從軍人中選官,甚至發展到強烈排斥知識分子的地步,發生了歷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事件。
師:西漢初也還是沿用軍功授爵的方式,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出現了我國古代的第一個盛世,在選官制度上漢武帝採用了適應和平年代的選官制度——察舉、徵辟。這是一種舉薦模式的選官制度。課本上有解釋。大家可以畫起來。
師:但是察舉容易造成用人權的下移,隨著時間的推移,舉薦人和被舉人容易結成小集團,出現「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嚴重衝擊中央集權統治。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這樣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勢力集團。(演示圖片)
2.隋唐的科舉制
過渡:隋朝統一以後,為了改變長期以來士族控制地方政權的局面,隋文帝廢除了按照門第高低選用官員的九品中正制,改創科舉制,開創了通過文化水平考試選撥人才的制度,後為唐朝所繼承和進一步完善。
(1)科舉制的產生、完善和發展
師:1)隋文帝時,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撥官員;到了隋煬帝時,設立了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2)貞觀年間,以明經和進士為主;開元年間,開始任用高官主持考試,以後成為定製。
3)宋朝時,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為三級(鄉試、省試、殿試),大大增加了錄取名額,為更多讀書人進入仕途開闢道路,既進一步擴大了宋朝的政權基礎,又使得選官過冗過濫。
4)明清的科舉制,實行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
(2)科舉制的影響:
1.拓寬了政府選撥人才的基礎,為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文人進入仕途開闢了道路,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撥制度,成功籠絡了讀書人,有利於鞏固統治,對維持政治和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2.科舉制具有發掘、培養人才的作用,為官僚隊伍提高了素質較高的人才;
因此,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國家長期繁榮穩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監察與諫議
(一)監察:針對官僚而言。包括監督和彈劾。
師:為了維護國家統治機器的正常運轉,中央政府必須對各級官吏實行有效的控制,監察制度就是控制各級官吏的基本制度,
1.監察制度的必要性(這是由於君主專制集權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權獨攬,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百官進行控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範官員胡作非為、貪贓枉法的劣行。
2.監察制度的形成過程:源於西周,初步形成於戰國,秦漢時期基本定型。
西周—在諸侯國設「監國」,代表周天子監視各諸侯國,三監之亂
戰國—國君的秘書御史逐漸兼有監察的職能
秦漢—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東漢—設置御史台,成為相對獨立的監察機關;在地方的13分設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隸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二)諫議:針對皇帝而言。監督皇權是否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師:諫議制度的歷史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建立和發展——漢至宋,元朝擱置到明清敗壞變質了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門下省就負責諫議和封駁,對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
明清時,隨著皇權高度加強,對官員的監察達到頂峰,可是對皇帝的諫議機構就已經消失了。
明朝的監察機構名目眾多,在中央設有都察院,充當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設立監察御史,負責各方面官員的監察;另外還有六科給事中六科與六部相對應,對應吏部就叫吏部給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給事中,等等。在地方上還有負責司法、監察的按察使司。
高一歷史優秀教學設計方案2
一、詩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1、時代背景:
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功後,歐洲各國沒有出現啟蒙學者所描繪的美好景象,人們普遍對社會失望,對現實不滿;人們開始尋找新的精神寄託,催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2、代表
拜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對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的醜惡。代表作《唐璜》被譽為「諷刺現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樂觀主義精神,代表作《西風頌》;
雨果:法國人,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峰;
3、影響:
①其行動有力支持了當時席捲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②其文學為歐洲文壇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把文學思潮與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密切結合,是近代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_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說——現實主義文學
1、時代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複雜尖銳;
在文學上,人們已不滿足於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吶喊,而要求真實地描寫現實生活、揭露並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罪惡。
2、主要代表:
巴爾扎克自稱法國社會的「書記員」,《人間喜劇》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托爾斯泰:俄國人,是人們公認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讚揚了人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具有非凡的藝術成就.
法國: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國: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蕭伯納《蘋果車》;
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果戈里的小說《死魂靈》。(以上後3點一般了解)
3、評價:
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腐朽和醜惡的本質,描繪出極為廣闊的資本主義社會複雜豐富的生活圖景。
其經典作品不僅是人們認識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而且為人類文學藝術寶庫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瑰寶。
由於歷史局限,批判現實主義未能指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他們「批判」現實,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四、荒誕派
1、時代背景:
19世紀末以來,西方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人類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危機;人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產生失望、苦悶、迷茫等精神危機,現實的醜惡、人生的痛苦成為荒誕派作家不斷重複的主題。
2、代表:
貝克特,法國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的開山之作和經典之作,是世界戲劇一座不可忘卻的里程碑.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3、特點: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反傳統的:沒有鮮明的人物刻畫、台詞對話、情節結構、完整的主題等。
高一歷史優秀教學設計方案3
【教學要求】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
2.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構成。
3.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並能舉出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4.認識到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於世,小農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梳理】
一、農業耕作方式變化
1、原始社會,中國農業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在西漢時,中國南方依然採用耕種前用火燒,耕種後用火除掉雜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已經採用了牛耕技術和鐵制工具,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鐵犁牛耕在這一時期形成。
3、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具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漢時,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於牛耕的普及,也有利於山地的開墾。
4、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淺。
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的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小農戶個體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發展。
二、土地制度的構成
1、原始社會,實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實行土地的國有制(井田制),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有三種類型:即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農民占有的土地較少,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特點: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產生時間: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3、形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4、影響: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高一歷史優秀教學設計方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識記:希臘半島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點;城邦及其特點。梭倫改革為希臘民主制度奠定基礎;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確定民主政治。伯利克里執政時期是希臘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雅典城邦的權力機構。雅典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政治的貢獻。
⑵理解:地理環境在古希臘城邦形成中的影響。歸納並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臘城邦的階級與時代局限。
⑶運用:探究地理環境對古希臘城邦形成中的影響。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產生髮展的歷史條件、基本特徵、實質和作用。探究古代希臘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過程與方法
⑴分析地理環境、問題探究。
⑵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歷史資料,初步掌握信息處理方法。
⑶引導學生聯繫時代背景,從雅典民主政治的興衰發展過程中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分步驟、分層次掌握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體會古代希臘的輝煌文化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遺產。
⑵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黃金時代」的重要內容,感受古代希臘的輝煌,分析古代希臘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及其歷史局限,感受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
⑶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產生髮展的歷史條件和實質,理解希臘奴隸制度的利弊得失,從宏觀上把握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
二、重點難點
重點:伯利克里時期的民主政治
難點: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徵、實質和歷史作用。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了解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但在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法律建設卻是主流,這在古代的希臘與羅馬表現的尤為突出。當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體系都是由古希臘羅馬的政治系統中逐步發展而來的。那到底古代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到底是怎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學習第六單元第一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來了解一下吧。
[講授新課]
(一)希臘文明的搖籃
在接觸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希臘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圖)
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半島---------巴爾幹半島。她被大海所環繞,因此我們稱希臘文明為「海洋文明」。由於希臘地形複雜,少有大塊的平原地區,而各個地區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交流不便,所以在古代希臘形成了許多的小國家,它們被稱之為「城邦」。
城邦形成於公元前8——前6世紀,它一般包括市區和周邊的農村地區,範圍非常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過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共同團體、共同地域和政治經濟的獨立實體。小國寡民、獨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徵。
在眾多的希臘城邦之中,雅典與斯巴達是兩個典型的城邦。西方的民主政治來源於希臘,而希臘的民主政治則以雅典最為完備。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雅典民主政治到底有哪些內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關鍵要掌握三大改革: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1.梭倫的改革
梭倫改革時,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這項措施使許多工商業奴隸主因財富上升了社會地位,他們與原來的貴族都占據了第一、二等級。(打擊了貴族的統治。)同時設立公民大會,公民大會成為權力機關。除此之外,梭倫還設立新的政權機構——四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前者規定除第四等級外,其他公民都可當選;後者參與例行審判,接受上訴案件。廢除了債奴制度。
影響: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把整個雅典城邦分為10個地域部落,以取代過去的4個血緣部落。克里斯提尼的這一舉措,打破了血緣關係,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設立五百人會議、成立十將軍委員會、實行陶片放逐法。這些改革措施,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確立起來。
(三)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比較全面,而且很徹底,共有六項:
第一,擴大公民參政範圍:除十將軍外,執政官和幾乎所有其他官職向各等級男性公民開放;
第二,改革公民大會,規定它是雅典城邦的權力機構,管理內政、外交、軍事防務、官員選舉任免等事項,凡二十歲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參加,每個人在大會中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第三,改革五百人會議,規定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負責處理國家大事;
第四,提高陪審法庭地位:負責審理各類重要案件,參與立法;
第五,擴大十將軍委員會權力;
第六,發放工資和津貼,調動公民參政的積極性,(觀劇津貼)
(四)雅典民主制度的評價
雅典民主制度保證了希臘文明的燦爛輝煌,而且當今歐美眾多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政體差不多都來源於它。其次,雅典民主政治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對外則是為了掠奪他人的財富和奴隸。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第一,它是少數人的民主,本邦婦女、廣大奴隸和外邦人都無權享受民主政治;
第二,它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之上的。
高一歷史優秀教學設計方案5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占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問題。了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像、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並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難點: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為什麼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氣候不同;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繫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誌著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說明: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制→磨製→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局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為穩定小農,大都採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3、小農經濟的影響
農業文明的基礎;農民生活的保障;具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技術進步緩慢,暴政之下社會易動亂)。
[學習延伸]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麼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提示:開發邊際土地是由於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為了養活這麼多人口,只能採取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課堂練習]見《高中歷史必修二課時詳解》及學案
[課後作業]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