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高中階段學習難度、強度、容量加大,學習負擔及壓力明顯加重,不能再依賴初中時期老師「填鴨式」的授課,「看管式」的自習,「命令式」的作業,要逐步培養自己主動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的能力,制定學習計劃,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接下來是關於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的文章,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1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秦漢的中樞權力機構(秦——三公九卿,西漢——中朝)
師:在上一節課里我們已經了解從秦朝開始,皇帝位於全國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時的中樞決策機構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牽制,避免了大權旁落局面的出現。從秦朝開始,中國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在這一體系中,一直存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這矛盾處理得好,就能使國家安定,百姓安樂,處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現動盪。在秦朝以後,中樞權力體系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而不斷變化。
漢承秦制,西漢時一開始繼續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漢武帝時,為了提高皇帝的,於是起用一些級別比較低的官員作為他身邊的辦事人員,這些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形成宮內的決策班子,號稱「中朝」,這樣就使得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機構「外朝」,淪為了執行一般政務的行政機構。(展示圖片)
東漢的尚書台取代了三公,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台改稱尚書省,另外設立了中書省和門下省,但還沒有規定各自具體的權力和職務,因此它還不是正式的中樞權力機構的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階段。(展示圖片)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
師:到了隋朝時,三省六部製得以正式確立。
隋朝和秦朝都是結束分裂、建立統一的王朝,結果也同樣相似,都是二世而亡。但這兩個朝代在歷所起做的貢獻都同樣不可磨滅,漢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證。隋朝的創製是圍繞著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的重建而展開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唐承隋制,到了唐時,三省六部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展示圖片)
內容: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省的左右仆侍都是宰相,他們的辦公地點就在政事堂,在政事堂工作的人,除了這些宰相外,還有其他官員也會參加政事堂會議,如參知政事、參知機務等,他們也是宰相。
三省六部的職權及運行程序:
中書省是決策機構,就軍國大事,重要官員的任免等事項替皇帝起草擬旨(這就相當於我國現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門下省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有認為不當者可以駁回,甚至將其封還,因此一道詔書的頒發或執行,需由中書省和門下省在政事堂上達成協議才成;尚書省就是接受決議的執行機關,其下六部的職能大致與我國現今政治制度中的國務院類似。
(舉例)假設唐朝時,黃河出現了水患,皇帝認為有必要興修水利以絕後患,於是令中書省的官員在政事堂會議上對此進行討論,決定出來後,通過中書令的審核裁定,送給皇帝畫敕,皇帝都同意了,那就可以開始動工了嗎?當然不是,還要送到門下省去複審,同意了,這時才能交由尚書省去貫徹實行;假如不同意,那就得退回重擬了。
作用:
1)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2)(更重要的是,此時皇帝不能獨裁,宰相同樣不能獨裁)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完善;對後世影響深遠。
3、宋的「二府三司」和元的一省制
師:經過唐末五代的激烈社會變動,貴族政治徹底崩潰,到了宋朝時,新的的官僚政治體製取而代之。
在唐朝時,相權雖然受到了牽制,但仍然「事無不統」,擁有行政、軍事和經濟權,這樣一來,容易動搖或威脅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時,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分割相權。(展示圖片)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增設了同書門下這個部門,其長官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這樣一來,相權就被分得很散;
在軍事權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劃了「杯酒釋兵權」的喜劇,用高官厚祿作為交換條件,讓石守信等將領交出兵權;另外,設置了樞密院,剝奪了宰相的軍事權。宰相的政事堂和樞密使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財權由「三司」(度支、鹽度、戶部)掌握,三司號稱計相,意思是主管財政的宰相。
這樣我們就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宋朝時進一步削弱相權,形成了君主獨裁體制。政事堂管政治,樞密院管軍事,三司管財政,三權分離,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過皇帝,這就意味著皇權這次在與相權的博弈中,又取得了勝利。
師:從課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採納了高鳴的建議,在中央實行一省制。(展示結構圖)根據材料總結出:
原因:這跟元朝的統治疆域十分遼闊有關,統治地區一廣,自然政務也就繁雜,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對國土的管轄,因此縮減三省為一省,保留了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了中書省。
設問:元朝的一省制加強了皇權嗎?
生:沒有。通過一省制,相權得到加強,皇權和相權的這次博弈中,相權取得了勝利。
設問:在中央集權體系中,哪一體制下的宰相權力?
生:元朝
師:影響:到了中後期,相權過重,不時捲入統治內部的鬥爭,甚至左右皇位的繼承,引起政局動盪。
設問:不同時期的中央集權體制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生:說明在皇權與相權的激烈的爭奪過程中,皇權逐漸取得上風,皇帝越來越成為中樞權力體系的核心。
師總結:四個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變化,其實質是:皇權與相權的爭奪;
總的趨勢是:皇權逐步加強。
二、選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祿
•戰國:軍功爵
•秦、漢初:沿襲軍功授爵的制度
•漢武帝:舉薦模式——察舉、徵辟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舉制度
1.西周——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
過度:同學們聽過「公務員」這個詞嗎?他們是國家正式的政府官員,現在想在政府擔任個一官半職,都要通過公務員考試,經過筆試、面試、體檢等層層篩選,才有可能成為政府里的一員。說不定哪天我們在座的同學也有這樣的經歷成為我們的公僕。那麼古時候的政府官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師:現在我們就從西周開始,回顧官員是如何產生的?(演示圖片)
生:就是與宗法制、分封制相應產生的「世卿世祿」制度,到了禮崩樂壞的時期,宗法分封制逐漸崩潰,世卿世祿制度也逐漸被破壞了。
師:在戰國的變法和混戰之中,產生了新的選官制度,秦國的商鞅變法中就有一個獎勵軍功的措施(演示圖片)。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帝國以後,主要還是沿用傳統的軍功選任制。但是,「馬上奪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很明顯,戰場上驍勇善戰的軍人未必是治國的良才,在《亮劍》裡邊的李雲龍顯然就是這麼一個人物。秦朝就是吃了這個虧,從軍人中選官,甚至發展到強烈排斥知識分子的地步,發生了歷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事件。
師:西漢初也還是沿用軍功授爵的方式,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出現了我國古代的第一個盛世,在選官制度上漢武帝採用了適應和平年代的選官制度——察舉、徵辟。這是一種舉薦模式的選官制度。課本上有解釋。大家可以畫起來。
師:但是察舉容易造成用人權的下移,隨著時間的推移,舉薦人和被舉人容易結成小集團,出現「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嚴重衝擊中央集權統治。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這樣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勢力集團。(演示圖片)
2.隋唐的科舉制
過渡:隋朝統一以後,為了改變長期以來士族控制地方政權的局面,隋文帝廢除了按照門第高低選用官員的九品中正制,改創科舉制,開創了通過文化水平考試選撥人才的制度,後為唐朝所繼承和進一步完善。
(1)科舉制的產生、完善和發展
師:1)隋文帝時,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撥官員;到了隋煬帝時,設立了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2)貞觀年間,以明經和進士為主;開元年間,開始任用高官主持考試,以後成為定製。
3)宋朝時,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為三級(鄉試、省試、殿試),大大增加了錄取名額,為更多讀書人進入仕途開闢道路,既進一步擴大了宋朝的政權基礎,又使得選官過冗過濫。
4)明清的科舉制,實行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
(2)科舉制的影響:
1.拓寬了政府選撥人才的基礎,為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文人進入仕途開闢了道路,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撥制度,成功籠絡了讀書人,有利於鞏固統治,對維持政治和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2.科舉制具有發掘、培養人才的作用,為官僚隊伍提高了素質較高的人才;
因此,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國家長期繁榮穩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監察與諫議
(一)監察:針對官僚而言。包括監督和彈劾。
師:為了維護國家統治機器的正常運轉,中央政府必須對各級官吏實行有效的控制,監察制度就是控制各級官吏的基本制度,
1.監察制度的必要性(這是由於君主專制集權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權獨攬,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百官進行控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範官員胡作非為、貪贓枉法的劣行。
2.監察制度的形成過程:源於西周,初步形成於戰國,秦漢時期基本定型。
西周—在諸侯國設「監國」,代表周天子監視各諸侯國,三監之亂
戰國—國君的秘書御史逐漸兼有監察的職能
秦漢—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東漢—設置御史台,成為相對獨立的監察機關;在地方的13分設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隸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二)諫議:針對皇帝而言。監督皇權是否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師:諫議制度的歷史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建立和發展——漢至宋,元朝擱置到明清敗壞變質了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門下省就負責諫議和封駁,對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
明清時,隨著皇權高度加強,對官員的監察達到頂峰,可是對皇帝的諫議機構就已經消失了。
明朝的監察機構名目眾多,在中央設有都察院,充當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設立監察御史,負責各方面官員的監察;另外還有六科給事中六科與六部相對應,對應吏部就叫吏部給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給事中,等等。在地方上還有負責司法、監察的按察使司。
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2
一、詩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1、時代背景:
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功後,歐洲各國沒有出現啟蒙學者所描繪的美好景象,人們普遍對社會失望,對現實不滿;人們開始尋找新的精神寄託,催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2、代表
拜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對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的醜惡。代表作《唐璜》被譽為「諷刺現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樂觀主義精神,代表作《西風頌》;
雨果:法國人,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峰;
3、影響:
①其行動有力支持了當時席捲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②其文學為歐洲文壇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把文學思潮與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密切結合,是近代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_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說——現實主義文學
1、時代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複雜尖銳;
在文學上,人們已不滿足於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吶喊,而要求真實地描寫現實生活、揭露並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罪惡。
2、主要代表:
巴爾扎克自稱法國社會的「書記員」,《人間喜劇》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托爾斯泰:俄國人,是人們公認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讚揚了人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具有非凡的藝術成就.
法國: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國: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蕭伯納《蘋果車》;
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果戈里的小說《死魂靈》。(以上後3點一般了解)
3、評價:
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腐朽和醜惡的本質,描繪出極為廣闊的資本主義社會複雜豐富的生活圖景。
其經典作品不僅是人們認識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而且為人類文學藝術寶庫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瑰寶。
由於歷史局限,批判現實主義未能指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他們「批判」現實,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四、荒誕派
1、時代背景:
19世紀末以來,西方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人類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危機;人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產生失望、苦悶、迷茫等精神危機,現實的醜惡、人生的痛苦成為荒誕派作家不斷重複的主題。
2、代表:
貝克特,法國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的開山之作和經典之作,是世界戲劇一座不可忘卻的里程碑.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3、特點: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反傳統的:沒有鮮明的人物刻畫、台詞對話、情節結構、完整的主題等。
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占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問題。了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像、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並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難點: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為什麼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氣候不同;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繫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誌著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說明: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制→磨製→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局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為穩定小農,大都採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3、小農經濟的影響
農業文明的基礎;農民生活的保障;具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技術進步緩慢,暴政之下社會易動亂)。
[學習延伸]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麼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提示:開發邊際土地是由於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為了養活這麼多人口,只能採取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課堂練習]見《高中歷史必修二課時詳解》及學案
[課後作業]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4
課標要求
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教學目標
1、了解議會制由來;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發展的基本脈絡。
2、了解君主立憲制度和內閣制度形成過程,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努力做到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3、通過學習英國以君主立憲為特徵的英國代議制度確立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理解任何新制度的出現都要經過一個反覆的曲折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對歷史規律的認識,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教學重難點
《權利法案》與責任制內閣;代議制度的確發展;君主立憲制的特點與作用
教學過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前提: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
(1)背景
①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出現;
②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侵犯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2)過程
①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並建立共和國;
②1688年「光榮革命」結束了復辟王朝。
教師講授,引導學生分析。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英國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也決定了原本就已經存在的王權和議會的鬥爭更加激烈。
1640年11月,國王查理一世召開議會,企圖由議會通過法案,徵收新稅。當時英國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但拒絕通過徵稅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權。這次議會的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革命中,查理一世於1649年以叛國罪被處死,英國成立共和國。克倫威爾當政時期鞏固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於1653年成為「護國主」,建立軍事獨裁政權。而後英國經歷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在王權和議會的鬥爭中,英國政壇發生分化,政黨開始形成,出現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1688年,輝格黨聯合一部分托利黨人發動政變,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共同入主英國,這就是英國曆的「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最終解決了國王與議會的主權之爭,它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2.標誌: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1)內容:以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
(2)作用:議會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利,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1.代議制:教師分析:由於各個等級的利害不同,議會從1343年起分成兩院:上議院叫「貴族院」,由教俗貴族組成。下議院叫眾議院,由代表各郡的騎士和市民組成。騎士和市民之所以同在一院,是因為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已漸趨一致了。議會的形成,使國王的封建諮議機關逐漸成為國家的代議機關。城市代表的參加和下議院的形成,對後來英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在興起的市民階層與下層貴族逐漸聯合,他們利用議會批准賦稅和通過法案的權力,對王權起了限制作用。
2.責任制內閣的形成
教師分析:內閣制是17世紀英國革命的間接產物。國王召集諮詢會議本是英國的傳統,革命後內閣作為國王的私人會議的成份減少了,而從議會多數黨領袖中來遴選內閣成員也漸成慣例。喬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讓內閣自行處理國事,沃爾波爾就成了實際上的首相。內閣制是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並對議會負責的政體形式。與總統制相對。由於內閣制政府具有對議會全權負責的特徵,故又稱責任內閣制、議會內閣制。
3.1832年議會改革
教師分析: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不斷壯大,資產階級掀起了議會改革運動。1832年的第一次議會選舉制度改革,降低了候選人和選民的財產資格要求,使富有的農民和城鎮工商業者獲得選舉權;同時取消了一些人口很少的選區,增加了一些新興的工業區為選區。新興工業城市的資產階級代表首次獲得進入議會的權利。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不斷增強了在議會中的地位,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更加迅速的發展。
重難突破:全面認識和理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學生分析討論,小組展示,教師總結點評。要點如下:
1.特點
(1)以責任制內閣為核心;
(2)國王是「統而不治」的虛君。是禮儀性的國家元首;
(3)首相是行政首腦,即政府首腦;
(4)內閣對議會負責,由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建內閣及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
(5)以代議制為基礎,議會掌握國家主權;
(6)實行分權原則。
2.作用:
(1)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結束了封建專制制度,使英國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專制獨裁統治
(3)不同利益集團通過議會和平鬥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衝突,保障了政治穩定
(4)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樹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模式(對歐美有深遠影響)。
3.內容:
(1)國王:
①產生:世襲、終身;
②地位: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徵;也是大英國協首腦,起著維繫大英國協的紐帶作用;不僅臨朝不理政,而且游離於黨派紛爭之外。
(2)議會:
①產生: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
②地位:國家權力中心,國家立法機關。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以防止專制獨裁。
(3)首相:
①產生:國王任命在議會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②職能:有權提名內閣成員即各部大臣,決定國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又能通過議會掌握立法權。
(4)內閣:
①產生:由首相提名,經國王任命而組成;
②地位:對議會負責。內閣成員集體負責,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要與首相共進退。
課後反思
在構思本節課的教學時,我覺得需要拓展的內容很多,關鍵是要引導學生的思考,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是世界近代劃時代的事件,對此史實的透徹理解有助於整個世界近現代史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教師講授的方式,未採用多媒體輔助手段,目的是聚焦知識核心,培養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課後練習及談話收集的反饋信息看,基本上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也提醒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至關重要,濫用不如不用,有效、高效才是運用它的目的。
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5
第一部分為什麼要有理學
教師講述:概括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主要不同點。
提問:儒學從春秋一直發展到西漢,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師講述:
1、非哲學思辨。
2、非萬能學說。
3、沒有真正成為獨尊、主流,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
過渡:之所以儒學會發展為理學,肯定是彼時彼刻的儒學出現了問題,沒問題的話就不需要改變了。我們抓住了這3個問題,實際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學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連帶理解理學到底和之前的儒學有什麼不同。
第二部分理學到底是什麼
1、理學的內容和之前的儒學有什麼不同。
2、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不同
教師講述: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先天缺陷在於沒有哲學思辨,先秦諸子中道家的哲學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教師講述:通過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在哲學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並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思辨化哲學化的理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家倫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學》節選
教師講述: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學,他們對於尋找天理的方法雖有很大差異,但本質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學》這段話,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1、都更加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誠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點。
2、程朱理學的尋理過程與實踐,是有先後順序的;王陽明的心學則是致良知以後,必然會知行合一。
3、雙方用的都是大學裡面的格物致知,只不過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異而已。
4、講明白為什麼找天理一定要滅人慾的問題。雙方對待人慾的界限劃分問題。
展示材料:聯繫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試題。
第三部分理學的影響
展示材料:一組文字和圖片材料。
教師講述:
1、理學使儒學哲學化、思辨化了。
2、理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強,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強調人的主觀意識力量,凸顯人性莊嚴。
3、壓抑人慾,強化等級,空談心性,中國文化失去了張揚與活力,走向全面內斂。
展示材料:一組高考試題
教師講述:對於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內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對高考題的新材料、新問題,做到高屋建瓴、遊刃有餘。
源於書,迴避書;迴避書,源於書。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試題,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間接的援引的。理學之所以難學,難考,歸根結底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在於有沒有從內心真正理解這三個基本問題:
(1)為什麼要有理學。
(2)理學到底是什麼?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3)理學到底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