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政治理論基本教程.txt

2023年10月05日

  1/30  下一頁 txt下載

-------------------------------------------------------------
下载银行【www.downbank.cn】 提供免费绿色软件下载
-------------------------------------------------------------
点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原则界限以及明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第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弄清它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重点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第三,概括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识记】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具有下列特点:(1)最高的抽象概括性,是“最深沉的思维”;(2)最大的普遍性,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和智慧的启迪作用,但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作出具体结论;(3)哲学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领会】(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理由: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决定的;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它是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一切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它为研究哲学发展史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性线索;它提供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惟一的科学标准;它是反对形形色色唯心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识记】(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并力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其局限性和缺陷是:①机械性。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②形而上学性。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③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作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第三个历史形态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和存在根源
【识记】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例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事物是“感觉的组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客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并在所有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所谓“绝对观念”的“外化”,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领会】唯心主义的根源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以及脑体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其阶级根源是在阶级社会中,唯心主义因为符合没落的反动阶级、集团的需要,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而长期存在。其认识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在认识过程本身存在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性。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则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主观性、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哲学唯心主义不是“胡说”,而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3)一元论和二元论
\6识记\7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
一元论是认为世界万物只来自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可以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
二元论是主张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其典型代表是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实体,两种实体性质各异,各自独立,互不相通,互不依赖,共同构成世界的两个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它认为有一个完全独立、不依赖于物质的精神实体,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割裂并歪曲了物质和精神的真实的相互关系。笛卡尔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上帝这一“绝对的实体”,把物质和精神统一起来,最终还是倒向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成为崭新的真正的科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从而结束了以往哲学家把哲学看做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的系统的说明,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它把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贯彻到包括社会在内的一切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此知识点2003年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它既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内容的革命变革。
在旧哲学那里,唯物论和辩证法从本质上是割裂的(古代唯物主义只是朴素、直观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是分离的,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们高度统一起来。唯物史观的创立的伟大意义是: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彻底的科学体系,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驱逐出去;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导思想,使社会历史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现实道路。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识记】(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阶级性、实践性以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需要和要求,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理论上的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并且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剥削阶级的哲学体系是剥削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为剥削阶级服务,并且总是掩盖自己的阶级性。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它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不仅科学地说明世界,而且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一切剥削阶级的哲学往往否认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它只是这样那样地说明世界;否认“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它在理论上欺骗和麻醉广大劳动人民,把他们引向邪路,理论和实践本质上是分离的。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存事物都是从其不断的运动中,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对人类哲学遗产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它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是彻底革命的理论;它强调“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哲学遗产中的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大量、确凿的客观事实为根据;正确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的整个理论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没有片面性,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需要,革命性又必须依靠科学性来保证和贯彻。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阶级代表,是彻底革命的阶级,又是最尊重科学的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统一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识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指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和偏见,勇于革新和创造,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规律,求就是去研究。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十六大报告)由此可见,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提出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我们的思想、理论、精神状态和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特别是关于世界的永恒发展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原理、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以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
②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根本目的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解放,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崭新事业的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揭示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十六大报告)
③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及其创造性本质决定的。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体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源泉。
④它是创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思想基础。正是把握了这个精髓,才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⑤它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自觉执行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哲学基础,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哲学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领会】(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是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哲学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分析现实社会、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哲学基础。它指导人们深刻认识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它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物质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则。
(2)它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指导人们科学分析社会道德现象,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树立和巩固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它具有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的重要功能。它指导、帮助我们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它能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它能开阔人们的眼界,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认识境界;它是分析和克服各种错误、僵化、腐朽思想的锐利武器,从而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时代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
【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
(1)现代科技革命证实、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电子、新的物质结构的发现,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逐步形成了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控制和反馈等范畴。
(2)现代科技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比如,微观世界中的必然性、偶然性、因果性问题,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技革命的社会效应,科学与价值、科学与道德等问题,都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3)马克思主义哲学给现代科技革命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借鉴。
(4)不能正确总结甚至歪曲利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宣传、鼓吹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是错误的。忽视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拒绝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错误的。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对科技革命成果不断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科技革命和社会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识记】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派别、观点及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正确态度
(1)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有两大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前者推崇科学知识,贬低人文科学;后者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2)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要对其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它们一般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基本站在唯心主义一边,主观唯心论占优势。他们或者否认哲学基本问题和唯物主义反映论,或者否认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或者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或者否认社会客观规律等。
(3)要注意现代西方哲学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如他们注意真理的效用性,提出了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等。
(4)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和人的主体地位。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产生并逐步实现的。
【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总结,他的《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哲学著作以及关于中国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方面的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在提出和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述,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人民利益价值观等,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之一,“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胡锦涛语)。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以及关于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关于与时俱进、关于尊重社会规律和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关于政治文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等,都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批判继承的过程;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以及共产党治党治国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总结的过程。
本章无新增考点。
本章复习重点是: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本章在考研中题量少,分值低,一般出选择题,从未出过分析题。明年考试大概也不例外。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择。)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精神和物质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哲学是()
A使人聪明的学问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各门科学的总和
3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思维反作用于存在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是从()
A从存在出发B从思维出发
C从实践出发D从物质出发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科学标准是()
A是否追求物质利益
B是否承认精神的能动作用
C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问题
6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辩证法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D不把现实、对象当作实践去理解
7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两种主要形态。它们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两种不同回答
B对世界可知性的两种不同回答
C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认识
D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错误理解
8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变化的D世界是统一的
9“心诚则灵, 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认为世界是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主张思想即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2003年单选题第1题)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哲学是()
A“科学之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以最普遍的概念和逻辑形式反映现实的意识形态
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C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
C唯心史观D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4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B“心外无物”
C“存在就是被感知”D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5唯心主义都主张()
A精神决定物质B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C世界是静止不变的D世界是不可知的
6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
A生产力落后
B科学技术不发达
C在阶级社会中,落后、保守阶级的需要
D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
7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还有人相信唯心主义,是因为()
A主观和客观永远存在矛盾
B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着大量未知领域和“不解之谜”
C落后、保守阶级、阶层和势力的偏见
D唯心主义有其正确的内容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A它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实现了哲学对象的根本变革
B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哲学内容的根本变革
C它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实践性以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度统一,在根本特征和功能上同旧哲学有根本区别
D它创立了绝对真理的体系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区别是()
A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B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
C旧哲学是“知识总汇”或“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D旧哲学只是说明世界,一般代表剥削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是()
A现代科技革命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B现代科技革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证伪”了
C现代科技革命证实、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D现代科技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11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态度是()
A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
B反对人本主义,赞同科学主义
C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
D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1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下列论断是正确的()
A它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B它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C它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改革开放的经验、共产党治党治国的经验进行哲学总结的过程
D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三)分析题(本章一般无分析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D2C3A4C5D6D7D8D9D10D(二)选择题Ⅱ
1CD2CD3ABC4BCD5AB6ABCD7ABC8ABC〖〗9CD10CD11CD12ABCD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政治理论精品教程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分三节。复习本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划清它同旧哲学物质观的原则界限;概括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划清它和旧哲学运动观、时空观的原则界限。
第二,全面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准确理解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旧哲学实践观的原则界限,一般把握实践的基本环节,重点理解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弄清实践活动的正负效应。
第三,深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论、形而上学唯物论、二元论、庸俗唯物论以及物活论的原则界限,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识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
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之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
【领会】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思想:其基本思想包括(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3)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此知识点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6题考查过)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二元论是错误的。第二,它坚持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它指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即能够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坚持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第三,它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是共性,有绝对性,适合于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后者则只反映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是个性,有相对性,只适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后者证明和丰富前者;前者对后者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不仅可以解释自然的物质性,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它不仅是对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的进一步克服,而且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物质与运动
【识记】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性。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这是因为,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它们互相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2000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2)运动与静止
【领会】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其二,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运动和静止、变革和稳定辩证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实现变革,通过变革实现稳定。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识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0/30  下一頁 txt下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