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用書申論快速過關.txt

2023年10月05日

  1/4  下一頁 txt下載

-------------------------------------------------------------
下载银行【www.downbank.cn】 提供免费绿色软件下载
-------------------------------------------------------------
、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则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
作为一种应试文体,申论最早出现于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改进与完善,申论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基本科目,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申论是测试考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方法,但与传统的作文考核有所不同。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展开论述,侧重考核的是考生的文字功底。考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去立论选材,尽情张扬个性地放言宏论,因此,作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生的写作水平,即“纸上谈兵”的能力,而无法全面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申论则不仅限于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察,更侧重于考察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能让考生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作为一种专用于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应试文体,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但在内容上比“策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形式上比“策论”更加灵活多变。“策论”大多要求应试者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则要求应试者从一大堆反映日常问题的现实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考察应试者搜集和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也适应当今国家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申论的性质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作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有所认识和有所思考,并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申论考试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让考生去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测查考生处理公务员日常事务的潜能。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由于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很不相同,所以申论考试中让考生处理加工的材料大都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比如2000年考题,粗看所给材料,可能以为学法律专业的考生会占便宜,其实红星新村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并不是从法律角度所能解决的问题。再比如2001年考题,看似医药卫生问题,其实问题的解答与医药卫生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并无关系。申论考试的试题,对学哪个专业的考生都是公平的。
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可能涉及面很广,但试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具有可行性的。比如2000年试卷的问题,可以通过城市建设合理规划获得根本性解决,当然必要的赔偿也应有所考虑。又如2001年试卷的PPA问题,是当时社会热点之一,但完全可以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来化解百姓的不安心理。申论考试不会引导考生漫无边际的遐想,不管问题多么复杂,涉及面多广,人们的见解多么莫衷一是,都是能够解决的。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由公务员录用考试性质决定的。
第二节申论的测试目的与测评要素
一、申论的测试目的
在说明申论测试目的之前,我们先列举几个有关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职位条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规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农业部办公厅信访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
建设部人事教育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
国家保密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拟定、修订有关法规,收集信息,工作调研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个职位要求:“政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操作微机”;
全国总工会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
从以上所列举的职位条件要求来看,熟悉党的基本理论,起草、审核、修改法规,调查研究,收集信息,独立研究和较强的文字能力等均是对应试者的普遍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总目的自然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而具体落实到对人的素质的审评,则是检测应试者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能力;检测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检测其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二、申论的测评要素
申论考试作为能力测试,针对给定材料主要考查应试者四种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分析事物和概括问题的敏捷性和准确度。阅读理解能力强,就是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善于从各类材料中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区分问题的类别、性质、主次、轻重、缓急,发现同中之异,捕捉异中之同,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恰当地解决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是对应试者最基本的首要的考核。应试者首先要读懂所给材料的意义,这是解决后面题目的基础。由于试卷中提供的材料在排列顺序和内容上往往是杂乱的,没有清晰的逻辑线条,所以要求应试者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概括提炼出材料背后所反映的主旨。通常在回答试卷第三部分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时,这种能力将得到集中的体现。
2?综合分析能力
在正确理解给定材料的基础之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分门别类地筛选、加工,理出逻辑思路,提炼材料所反映的主题思想。这种能力是公务员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必备的,通过试卷第二、第三部分设置的问题可以比较成功地测试出应试者的这种能力。
3?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问题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方案,这是应试者能力测试的关键方面。公务员在管理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许多问题是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的,必须由管理人员针对随机出现的现实问题,及时快捷地解决问题。因此在申论考试中测试应试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其核心的目标。通常在回答试卷第二部分提出对策和第三部分进行论证的过程中,这种能力将得到集中全面的体现。
4?语言表达能力
借助于语言文字将应试者的思想、意见和看法等表达出来。语言表达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表现。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即使前面三种能力再强,也无法让阅卷者了解和知晓。所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应试者的思维活动过程再现出来,使之逻辑清楚、层次分明、用词准确、结构严谨,并能够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及时中肯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始终贯穿在整个申论试卷的回答过程中。
第三节申论命题的特点与试卷结构
一、申论命题的特点
申论是一种新出现的应试文体,许多人都对其不甚了解,因此在应试过程中感到有相当的难度。其实,申论并不难。只要熟悉申论命题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并在考前做适量的针对性训练,绝大多数考生都是能够应付自如的。
综合剖析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近几年的申论试题,笔者认为其命题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现实针对性强
作为公务员录用考试特有的应试文体,申论充分反映了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公务员不需要进行文学创作,也用不着按一般文章套路洋洋洒洒地去写空话套话,但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因为公务员的工作,与各式文字资料的阅读理解、提炼概括、综合分析是分不开的。为了能恰当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公务员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做到准确、简明、生动,必须善于透彻、全面、清晰地表述,善于根据需要采用恰当的行文方式,否则就很难成为优秀的公务员。公务员“申论”的写作,避开了传统“作文”中那些未必适合于考察公务员潜能的因素,使必须考察的能力得到了突出。
申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方面增大了应试的难度;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申论的命题具有相对固定结构和答题方法。因此,考生能通过短时间的突击复习迅速提高成绩。只要在考前了解熟悉一下申论的命题特点和答题方法,应试时就能“照葫芦画瓢”,取得满意的成绩。
申论的现实针对性强,表现在其着重考核的是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应试者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在应试过程中,考生不应去刻意追求文字的优美华丽,或立意的新奇独特,而应着眼于把问题讲清楚明白。申论的试题,与其说是写作题,不如说是问答题或论述题,只要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即使语言朴实一些,也肯定能得高分的。
2?考察内容的广泛性
作为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主要途径,录用考试一直侧重于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申论考试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申论所给资料的范围极其广泛,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的诸多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生再想像从前那样事先押题,对题目有充分的准备就很难了。因此,事先对考试的具体形式、内容结构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一般都应当已经有定论,主要立足于考察考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只要分析判断无误,就不会得很低的分数。同样,要想得到很高的分数,难度也不小。
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给定的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让考生以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判断和分析并做出结论。但是,作为很严格的一种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试题一般不会出现偏差。其主要表现在试题的表述标准明确,不论涉及哪方面的内容和观点基本上都无争议,让每个应试者均有话可说。因此,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争议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不会考,考生在复习时没必要去涉及过多。
3?考核形式灵活多变
申论答题由概括部分、方案部分、议论部分三部分组成。就文体而言,概括部分既可能属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如可能是公文写作上的应用文写作。方案部分,则纯粹是应用文写作。议论部分就不必说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既考察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察了公文写作能力,考试形式非常灵活。这样,就增添了考生的应试难度。
4?考察目标的确定性
虽然,申论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形式也灵活多变,但其考察目标却是相当明确的。申论主要考察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题目中主要是分析、概括两个方面,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述,这主要是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在应考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材料,理清其间的逻辑关系。对其中的复杂事件,要抓住主要问题;对尚有争议的事件,要分清各方意见。在抓住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考虑给出的条件、环境,结合社会现实,进行综合考虑,作出正确的判断,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力争做到合情合理,切忌提出一些理想化的、超越现实的方案。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应考时不要把申论要求的三个部分割裂开来作答,而应当统筹考虑,前后衔接。概括的过程既是熟悉资料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方案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思辨的过程。三部分应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且彼此印证。
二、申论的试卷结构
研究一下申论试题就会明白,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注意事项,说明答卷的要求、时间,提出指导性建议;其次是申论写作的背景资料;最后提出申论要求,要求应试者在弄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完成题目。
(1)提出“注意事项”,给答卷提出重要的指导性建议。这些提示是应试者完成试卷必须知晓的,应试者拿到试卷首先要阅读这些提示,以便于答题过程中掌握时间,按要求依次回答问题。
(2)给定一篇或一组资料。给定资料的长度一般为1000字~3000字左右。根据考试对象和所给时间的不同,资料长度会有变化。比如,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录用公务员,资料的长度一般在1500字左右。在处级、司局级公务员竞争上岗的考试中,资料可能增加到2500字~3000字或更长,内容更复杂。
(3)提出“申论要求”。要求应试者在弄清给定资料的基础上完成若干题目。
通常情况下,“申论要求”涉及三个主要方面:
①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
②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提出对策,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③对见解、方案的论证。
这三方面的要求,在试卷中,通常都是通过三个题目来体现的。但题目数量允许有灵活性,可以是三个题,也可以是两个或四个题。题目的样式也不会一成不变,也许要求概述事件,也许要求概括主要问题,也许会在不同层面上对解决什么问题或怎样解决问题提出不同要求。
第四节申论考试的答题步骤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要点、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环节。
1?阅读资料
阅读理解给定背景资料,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用文字在答卷上直接反映,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居于首位,不容滞后。因为只有认真地读懂读通全部给定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才能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成第二个环节的要求;也才能针对主要问题,就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完成第三个环节的要求。最后,还要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应试者本人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第四个环节的要求。
阅读给定背景资料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在合理分配时间的前提下,阅读资料的时间一般不要少于40分钟。多用点时间阅读,对着手三大项的作答只有好处,因为细读了给定资料,真正掌握了资料内容,才能保证以下三个环节的答题质量。
2?概括要点
概括要点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阅读资料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又影响提出的对策是否更具有针对性,影响论证是否有扎实的立论基础。
概括要点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给定资料。有的材料较为复杂,问题纷呈,彼此交错;有的材料问题比较集中。前者,要分析出主要症结所在;后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管哪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给定资料反映的主题或者主要观点、主要内容等,否则,解决问题就难以把握适当的分寸、尺度。
3?提出对策
提出对策是申论的关键环节,它是针对前面概括出的问题而言的。前面概括出几个方面或几个层次的问题,本部分就提出几个方面或几个层次的对策方案。
这部分重点考查应试者思维的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应试者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应试者可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对策部分必须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4?进行论证
申论考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论证,它检测考生“论”的能力。这部分内容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扣紧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观点。
从申论写作的全过程来看,论证是前三个环节的理论升华,前面三个环节则是论证的铺垫。论证环节,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一是因为它所占字数多,分值相对较高;二是这一环节能更全面、充分地展示考生的知识基础、理论水准、思维水平以及文字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
第五节申论答题的具体要求
1?把握好申论答题的“四个环节”
申论考试的阅读资料、概括要点、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马虎不得。在阅读资料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就不可能正确地概括出主题,当然也就不可能提出确切的对策方案。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忙着去进行论证,那一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成绩就可想而知了。
2?重视答题的限制性要求
申论考试的限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指令的限制。比如,有的是“概括要点”,有的是“概括主要问题”。前一个要求抓住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把主要问题是什么概括出来;后一个则要求把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梳理清楚,予以概述说明。这些答题要求一定要认真遵循,否则答题时就会指向不明。
(2)背景资料的限制。无论是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进行论证,都应局限于试卷上给定的资料,不得离开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随意去写联想、发感触。
(3)字数的限制。在申论考试中,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都有具体的字数的限制,应试者切不可随意增减字数,否则会影响成绩。
3?对策要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申论考试对策的提出,要针对给定资料,审视遴选,弄清这些材料究竟反映了哪些问题,并根据应试者的“虚拟身份”,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构思可操作性对策,应该注意三点:一是问题要有明确的“归口”,即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与落实;二是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三是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与必备条件。在构想对策时,切忌脱离实际地坐而论道。要通盘考虑,尽力克服与之相悖的因素,使对策合理、具体,便于落实。
4?对重点对策要进行充分论证
要对所提出的对策进行科学论证。如果提出了多项对策,则要把论证的重点放在关键的、你最熟悉的对策上,多花笔墨,切不可视各项对策为“半斤八两”,均衡对待。要明白,千字左右的论述文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5?提出方案要符合个人定位
申论应试时,要看清题目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然后再作答。一个方案与对策的提出,与对策人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对策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所提出问题的角度乃至语气表达自然就不相同。忽视了试卷上的这项具体条件,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搞错了,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无法完成。不过,虚拟身份要从应试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扬长避短,不说外行话。
6?文章应以说明、陈述、议论等为主体
申论写作以充分表达自己概括、分析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风力求质朴。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在申论写作中应少用或不用,不能抛却“材料”和题目要求将论证性的议论文写成抒情散文或者记叙文。
7?语言朴实简明、规范,戒除套话、空话
文章应当条理清晰,理据相谐,时间、地点、人员、范围、性质、程度等数据项目必须表达明确,范围应限定;用词肯定,避免歧义,剔除一切多余信息;使用的词语符合身份,语出有据,做到庄重得体;语句、段落和篇章结构都要体现合理的逻辑关系。
8?卷面书写工整,无错别字
如果不符合这两项要求,在阅卷中都是要酌情扣分的。书写质量直接影响到应试者思想意图的表达,即使在答卷中有精练的概括、中肯的对策、精彩的论述,但潦草的字迹无法让人了解文中的内容,让阅卷人进行艰苦的“考订”工作,会造成阅卷人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从而产生“质量较差”的先入为主的印象。而错别字更容易使应试者思想表达变异,甚至与原意相反。因此,字迹工整,规范用字是申论写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六节申论备考复习要点
申论测试是一种检测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的限制性要求的考试。要想在这样的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一是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要注意具体应试的方法技巧。
1?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申论考试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考核,平时要做到“厚积”,考试时才能“薄发”。因此平时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理论造诣;注意观察事物,注意生活的积累,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向他人学习,开凿源泉,重视知识的积累。
欲成其事,必利其器。平时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结构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思想观点能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
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功的训练,考试中就能使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准确严谨;答题中如能恰当引用一些俗话、古诗、寓言、典故等进行点染,则会使文章增添不少色彩。
当然,要考好申论,平时还应注重对实际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看书读报,或与同学朋友进行讨论,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并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日常之事,及时地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渐渐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2?临考前做适量的全真模拟试题
应付申论考试,虽然主要靠的是基本功,但是,如果不在考前熟悉了解一下申论命题的特点及其答题的基本方法,不做适量的模拟训练,即使基本功再扎实,也是无法考好申论的。例如,考生如不了解申论答题的四个基本环节,舍不得多花时间去阅读和分析给定材料,而像平时写作文那样去应付申论考试,就必然会顾此失彼,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因此,在参加考试之前,考生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详细了解申论命题的特点,各环节的解题技巧,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战中应付自如。
临考前做适量的模拟题,其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了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二是为了找一点实战的感觉,如考试试题的总体设计、考试时间的安排、做题速度的掌握等,以免上考场后手忙脚乱,这一点对于首次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部分申论应试指南与解题技巧第二章申论应对策略
第一节阅读好给定材料
对给定材料的阅读,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用在答卷上直接反映,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居于首位,不容滞后。申论考试,对给定材料的阅读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那么对给定材料的阅读一般不应少于40分钟。只有仔细阅读给定材料,真正掌握资料内容,才能保证以下三个环节的质量。
一、申论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
所谓审读材料,就是根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阅读、审视、分析、理解、把握,以确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从而为下一步回答问题做好准备。
对申论考试而言,因为在考前复习中,考生一般都已了解了申论答题的要求,所以在考试过程中只需仔细阅读所给定的材料,而没必要再先去分析后面的题目。
审读材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道关口,必须认真对待。在审读材料时,重点自然是理解材料的内容,但是也不能忽视材料的形式。只有全面掌握材料的形式、范围和文体等,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命题者的初衷,有效地把握住关键问题。否则,便会文不对题,这种现象在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屡见不鲜。
申论考试所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有些是完全相同的,如对词句的认知。在考试过程中,时间有限,气氛紧张,需要确切认知的词句却没被注意到,这常常是不少应试者的憾事。如申论第一题明明让“概括”“主要问题”,但不少答卷者却偏偏是概述主要事实,对“主要问题”却无所涉及。
但申论考试要求阅读的给定资料却不是什么文章作品,只是些略经整理的“半成品”,连“事件报道”、“情况简报”都够不上。申论考试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不够准确、不够清晰的“半成品”材料的加工能力。这种加工,主要是对各种材料的阅读分析。也就是说,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划分为几类材料、把分散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由给定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其他事物……这样反反复复的思考。这种反反复复的思考,就是阅读过程中的分析和概括,都不是一次性的简单行为。
在申论考试中,对给定材料的阅读,应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要简单地就事论事;要言之有据,绝不无中生有;要恰如其分,既不装腔作势、危言耸听,也不拂皮蹭痒、言不及义。所谓阅读理解能力强,突出表现在善于处理各类材料,也就是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区分是同类问题还是不同类问题,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还是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善于区分主次、轻重、缓急,而不是有一个算一个,一概平列,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同中之异,也善于捕捉异中之同;善于发展、辩证地看问题,也善于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研究问题;善于一分为二,也善于适当地合二而一。
二、审读材料的原则
一般地讲,在审读材料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整体把握给定材料,找出给定材料的隐含信息,扣住给定材料的中心来拟题。
(2)多角度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给定材料,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但不一定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中心的。多角度的原则还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就是说,只要紧扣给定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能使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3)筛选性原则。给定材料中很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就会跑题。
三、审读材料的基本方法
1?弄清题意,摸准要求
【例1】
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考生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知足才能常乐;二、不知足才能常乐。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赞同第二种观点吗?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目自拟。
要写好这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材料中“知足常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要明确:可以赞同讨论中的第一种观点,既可以正面立论,也可以反面论述,发表“不知足才能常乐”的见解;也可以针对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进行具体分析,不明确倒向哪一边,如有的考生提出在生活上应知足,在工作上应不知足的看法,展开议论,可以认作是第三种观点,这些都称得上是弄清题意的。
但是,从摸准题意要求来看,我们还得往深处想一想:知足常乐意即凡事应懂得满足就常常会快乐。这同我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开拓、进取、追求的时代精神,岂不有点相悖?如果整篇文章赞同这一种观点,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的。所以不少考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摸准题意蕴含的要求,以《岂能知足常乐》、《永不满足,志在开拓》、《知足——庸人的哲学》等立意鲜明的文字作题目,谈古论今,全文都贯穿了常乐在于永不知足的奋斗进取的主旨,使议论闪现出动人的时代光彩。这不能不说是审题的成功之处了。
2?吃透字面,领悟深意
对有些材料,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避免答题时犯就事论事的弊病。
【例2】
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寓言诗《鸟的评说》如下: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鸟的评说实际上就是人的评说。因此,文章决非要求对鸟发表看法。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优秀论文,这样起笔:
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雀、燕子、黄鹂、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抵毁,都自以为是地指出了对方各自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
这就一下子透过字面,领悟了以鸟喻人蕴含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人的问题。
3?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
要使议论不离题、偏题,审读材料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深刻,这就要借助联想,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从而明确文意的针对性。而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而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针对性十分重要。
例如,阅读关于谈论穿着打扮的材料,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穿着打扮无非是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小事。但如果借助联想思考一下,那么和穿着打扮相联系的生活现象就十分值得我们去议论一番:穿着打扮和情趣爱好、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和生活水平、市场消费有什么关系?和现代文明、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和时代潮流、社会影响又有什么关系?只有把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审视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会使议论囿于个人生活小事而跳不出来,也可防止任意拎到什么思想高度去解剖一番。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才能联系现状,针对在穿着打扮上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展开议论。这样,文章自然也就有棱角和锋芒了。
【例3】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军陆战队采访,惊奇地发现,在沙特的帐篷里,在待命的军舰上,美国官兵正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据说,有个军官匆忙出征,忘记带上这本书,赶忙写信给妻子,让她把书航寄到前线。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的必读书。(节选自张雨生《海湾战争与孙子兵法》)
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对中国的《孙子兵法》奉若至宝,急用先学,实属为解燃眉之急。《孙子兵法》飘洋过海,备受美国人青睐,并不新鲜。该书近、现代的英、俄、日、德、法、捷等外文译本早已风靡世界,被日本人称之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拿破仑作战时也曾拜读过,此书早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军事院校的教材。《孙子兵法》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与过去战争经验写成的,曾席卷日本管理界和美国军事界,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到此为止,我们还可以继续展开联想,深入分析,明确材料的针对性。有人是这样展开联想的:
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里掀起研究“易经热”,祖先的真知灼见,使诸多大学生感到震惊。日本出现“《菜根谭》(明代文人洪应明著)热”,充分显示了这一事实:虽经岁月流逝,人世沧桑,仍掩盖不住它的灿烂光辉,实为“中为洋用”的典型。大学校园里对西方哲学从热衷到冷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盲目批判到重新关注,这种“回归热”,充分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其他,诸如中国的中医、中药、武术、气功在世界各地深受欢迎,在日本、东南亚尤烈。还有,雷锋早已“走进”美国的西点军校,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多次在国外夺得大奖。
如今出现一种怪现象:“中国和尚”在国内“念经”,“听者寥寥”,但飘扬过海却出现“远道的和尚会念经”的情形,“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情形司空见惯。
一部分鼓吹民族虚无主义的人,把西方文化吹得天花乱坠,仿佛创造人类文明没有中国人的份,把中华民族的祖先说得一无是处。
有识青年应研究、挖掘祖国文化遗产,继承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一提中国便“心灰意懒”、“自惭形秽”,一提西方便“叹为观止”,须“仰视才见”的自轻自贱的民族自卑感。
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申论考试中,“读”是基础,“写”是关键,“读”与“写”必须结合,“读”与“写”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读”,一般着眼于认识,是从字、词、句、篇入手,进而达到“悟意”、“积材”、“辨词”、“师法”的目的。“写”,一般着眼于实践,从观察、感受、认识、摄取生活入手,继而进入构思、选材、立意、布局,并运用一定的文章体式和恰当的语言文字,将生活和人物表现出来。显然,二者在写作实践中,不仅各有其特点和规律,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和要求也不相同。
1?认读能力的培养
认读能力是阅读中应首先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缺乏这种基本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因为阅读是借助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而进行的。培养这种能力,旨在积累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
认读能力,就是认字、读字、识词的能力,即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和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就学习语文和学习写作的程序来说,也是从认字、识词、联句发端,然后进入说话、写作、创作的阶段的。就一篇文章和一部作品而言,字是组成词的因素;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是组成段落的基本部分。因字组词,以词成句,合句成段,缀段成篇,形成有组织的书面语言——文章或作品。鉴于此,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这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文字修养的表现,而且也是阅读的基本功和写作的基本功所在。汉代思想家王充说:“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刘勰也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就是说,字、词、句按照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才能组成篇章,这就强调了字、词、句在文章中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不能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
怎样培养认读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认识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这种阅读从字词入手,扫清阅读中有关字词的障碍;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和词义的理解,能读懂读通一篇文章,从而积累语言的感性材料,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认识性阅读,着重字词能力的训练,是阅读的积累和感性阶段,是整个阅读的基础。
据统计现存汉字约6万多个,用这些字组成的词则难以统计。汉字数量之多,汉语词汇之丰富,汉语的精确与优美,在全世界语言中是屈指可数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认识2700汉字,则可以阅读一般文章;掌握三至四千汉字,则可以从事写作了。所以,要学好汉语写作,首先就必须学会汉语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从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更有不容忽视的特殊意义。
2?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部分。所谓理解能力,就是培养阅读的悟意明理能力,是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阅读中的理解消化能力,要求在了解一字一词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而理解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意义及内部联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是阅读的深化,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的诸能力中至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因为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离开了思维,理解就无法进行。例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就必须把整体分解为局部,把集中的内容分散理解,这就是分析;然后又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这就是综合;就必须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就是概括;就必须由此及彼,温故知新,这就是联想。分析、综合、概括、联想等,都是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的表现。所以,阅读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阅读中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以综合、分析而言,从分析到综合,既是阅读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消化过程,也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整体性表现。通过分析与综合,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对文章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与理解。
怎样培养理解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理解性阅读的基本训练。理解性阅读又叫分析性阅读,它是以理解文章全部内容为中心的一种阅读活动,是认识性阅读的必然延伸,是阅读的理性阶段。古人云:“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继融会而究其义蕴”,这就是指的理解性阅读。认识性阅读可“明其章句”;理解性阅读则“究其义蕴”,要求从文章的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多方面入手,对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培养理解能力,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3?评论能力的培养
评论能力,是指对文章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品评的一种能力。评论能力,不仅是写作中十分重要、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能力,而且也是阅读的各种能力中较高的一种能力。
写思想评论、政治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报刊社论需要评论能力,就是写说明文、应用文,也需要这种能力。评论能力,除了对自己的思想水平、专业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进行锻炼之外,还必须通过阅读进行培养。
怎样培养评论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评论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评论性阅读是对文章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是对于文章作品进行正确评论,提出自己见解的阅读。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理解性阅读,是偏重于对文章作品的全部内容、作者的观点及作者所介绍的知识的一种阅读。但阅读的目的不只是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作品的鉴赏,受到启发和教育,获得经验和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由理解性、鉴赏性阅读上升到评论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与评论性阅读的不同点在于:前二者多偏于形象的直觉,是以理解文章作品内容并对文章作品进行鉴赏为目的的,其对象主要是作品本身,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和趣味;后者多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主要在于识别文章作品的价值,对其进行全面、深入、正确的评价,要求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论述。
在评论性阅读中,读者既可以评价作者的思想,作品的内容,还可以评价作品的形式,作品的技巧,或总结写作中的经验与规律。它是训练理解、鉴赏、评论等多种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在这种类型的阅读中,阅读者为了培养某种能力,在选择文章作品进行阅读时,必须有强烈的针对性,以某种既定的目的进行训练。
五、申论材料审读实例
【例1】
【材料】1?美国政府告诫美国人民:“21世纪是亚洲人的天下”、“日本第一”、“欧洲正在崛起”。
2?日本的中小学教科书上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
3?1986年1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纳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人头攒动,“挑战者”号将执行第10次飞行任务,15秒钟后突然爆炸,有7名宇航员同时遇难,此后不久,又有900多人报名参加航天飞行。
4?我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进入欧洲市场。
5?中国号称“吃的王国”,仅鸡的吃法就有十几种,然而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到北京前门一侧安营扎寨,顾客盈门,年营业额达1500万元,并把快餐店开到上海,一时间掀起了“快餐旋风”。
【分析】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一日千里,瞬息万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属于这个时代。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形势咄咄逼人,每个人、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除了挑战,别无选择。工艺落后,质量欠佳,不了解市场需求动态,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机构臃肿,管理混乱,迟早要破产。人落后,要被革职;国家落后,要受穷、挨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然而,优势不是永恒的,应抓住契机,把握时机,乘虚而入。挑战和机遇总是结伴而行,只有迎接挑战,机遇才可能叩你的门环。只要我们“人人厉兵秣马,个个枕戈待旦”,不失时机,锐意进取,向美国人出售航天器、向日本人销售电子产品、向荷兰人出售鲜花、向法国人推销化妆品、向瑞士销售机械手表的机会永远存在。
【联系实际】任何个人、任何国家都会卷入竞争的漩涡,今天的优势不一定是永远的优势。日本的汽车工业冲击着美国的汽车工业,韩国的电子工业冲击着日本的电子工业,欧共体经济的冲击波严重威胁着美国。日本面临资源贫乏的挑战,中国面临人口、能源、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等诸多问题的威胁,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化改革,把步子迈得大一些,力争在国际竞争场上力挫群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横刀含笑迎接挑战。
向国际市场挑战,向太空挑战,向困扰我们的大自然挑战,向未知领域挑战!迎接挑战,才有出路;迎接挑战,才有机遇。
【例2】
【材料】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今后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但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就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选自1992年第1期《语文月刊》)
【分析】贫困是一笔财富。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要奋发图强。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改变生存环境,自然产生“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有志气者“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封建社会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饥寒交迫可以使人意志消沉,也可使人成就伟业,就看你如何对待、如何利用。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逆境的信心和斗志。逆境又是生活大方而富有的馈赠,它随着年代的推移而自然增值,时间越久,利润越高。西方一位哲人说得好:愿意的人,命运跟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历经磨难的人适应性很强,知难而进,不畏艰险,能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摩顶放踵,披荆斩棘,百折不挠,“虽九死其犹未悔”,直至成功。从这个意义上看,贫困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和生活的馈赠呢?
然而,并非说富裕是坏事,优越的物质条件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与重要因素,关键是如何对待,如何利用。富贵本身不是坏事,但“富贵易淫”却是人之常情。人富贵了,饱暖安逸之时常常易陷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之中,养尊处优,甚至花天酒地,生活作风糜烂。由此看来,富贵岂不成了坏事?孟子谆谆告诫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这个意思。
【联系实际】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寒门;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是个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的人;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出身于缝鞋匠家庭,衣不蔽体;居里夫人刚满10岁就去打工,供姐姐读书……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每披阅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常掩卷长叹,感慨万端,难怪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能受天磨真好汉,不经磨难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人,更难当大任。由此看来,幼时贫困何尝不是一笔价值连城的可观财富呢?
【例3】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去巴黎开会,会后的宣言里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重新寻找智慧。”
2?全国政协委员、原外交部副部长宫达非认为:当前的社会公德水平日趋下降,渎职失责,弄虚作假,损人利己,几乎到处可见。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伦理道德教育,儒家思想是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主流,儒家十分重视人的自我修养。过去我们只承认阶级的伦理道德,不正视、不承认一般的伦理道德,片面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属于封建性质。
3?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新加坡编写儒家伦理教科书,在中学设置儒家伦理课,这种做法很好,值得我们借鉴。
4?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深圳时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陈添锡:《东方风来满眼春》)
【分析】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一分为二,世界上没有绝对坏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好的东西,否则,便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影响较为深远,儒家学说又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的深远影响、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不容低估。如果把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完全视为糟粕,予以排斥和摒弃,这就等于把婴儿同污水一起倒掉,污水倒掉不足为惜,可我们不能把婴儿——儒家经典中的精华也一起倒出去,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古代的、外国的文化不能搞“一刀切”,兼收并蓄要不得,如果一律排斥也不行;须知,新世界的文化大厦是在旧世界文化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排斥与摒弃腐朽消极的东西,学习与吸取科学的、积极的东西。
【联系实际】建国以来,我们对儒家思想虽在学术上有一分为二的态度与说法,但在具体行动上基本上还是“一律排斥”、“完全否定”的,几乎是谈儒色变,推崇孔孟的儒家言论与主张必遭批判。“文革”后期,“四人帮”又搞批林批孔,思想界一度极为混乱。其实,儒家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见解、关于个人的自我修养的一些看法是极有见地的。其中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义不为,无勇也”,“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学礼,无以立”;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舍生取义”等精辟的言论。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都产生过和继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新加坡华人占76%,论面积可谓“弹丸之地”,然而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为什么该国公民彬彬有礼,交通秩序、社会公德、文化教育令人叹服呢?这不能不与新加坡在中学就开设儒家伦理课有关,每个公民从小时起就受到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加强自我修养,社会公德怎能不好?
我们有些人身在宝山不识宝,洋人肯定的便顶礼膜拜,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怪现象。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国真正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然而“天下文明,匹夫有责”,这有待于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
第二节概括准要点
概括要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阅读材料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不好,又会直接影响提出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概括要点的目的,在于准确地把握住给定材料,以便进一步着手解决问题。能不能有效地解决面对的主要问题,取决于是否能对复杂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候情况复杂,问题纷呈,相互交错,这就得分析出主要症结所在,才能着手解决问题;有时候问题比较集中,那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适当的分寸尺度。
一、申论考试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
申论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应弄清“材料”反映的问题。
(2)善于对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分清有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分清可解决的问题和不可解决的问题。
为此,必须了解、熟悉申论测试材料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申论测试的材料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材料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有一定影响面而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客观陈述为主。这类问题涉及的对象往往是双边的、具有“案例”的某些因素,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由12则“子材料”合成的申论测试材料(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情)便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种,材料是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摘录、“组装”而成的。它可能是影响范围很大的突发事件,也可能是积久未解的社会“难题”,与“新闻综述”有些形似,但绝非是成型的新闻综述。例如,200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由11则“子材料”合成的申论测试材料(PPA事件在全球引起的反响)便属于这种类型中的前一种情况,即“突发事件”类。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申论测试材料是由诸多信息“拼合”而成的。这些信息(无论是客观陈述的,还是评析议论的)大都具有相关性或连带性,但有些材料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的。申论测试材料并不是一篇文章,其各则“子材料”的码放,可能是错落、杂糅的,不一定体现严格的时空顺序或严密的逻辑顺序。
了解申论测试材料内容与结构的特点是确定解读思路与方法的前提。解读过程,是对各则“子材料”含义、性质、价值确认的过程,是对各则“子材料”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的分析判定的过程,是对各类不同信息整合的过程。只有一步步顺利地完成了解读的全过程,才能弄清整个测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才有可能按命题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可行的对策,即“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申论测试对考生提出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能有效地检查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阅读、处理政务类材料的能力。
二、概括要点的要求
从给定材料中提炼观点,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综合和灵活的运用。运用得成功与否,则取决于考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分析概括能力或思维能力,其中的关键是平日的素养。从材料中提炼或确立观点,要力求达到四种境界:
1?求准
这要求善于进行发散思考和连类比较,即不但对材料本身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和权衡,而且将类似的材料拿来进行斟酌比较,从而找到对材料来说最为恰当、中肯的理性概括。试看下面的例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

  0/4  下一頁 txt下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