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論跳躍式區域增長結構效應及其實現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內容 提要:本文根據西方已開發國家、二戰後日本和新興 工業 化國家、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跳躍式 經濟 發展 史實,針對知識經濟下跳躍式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特點,論述了跳躍式區域經濟增長結構效應及其生成機制,提出滿足空間平等與總體效率最優均衡、實現市場調節與政府制度變遷和宏觀調控的彈性均衡等跳躍式區域增長結構優化標準,說明了跳躍式區域增長結構優化路徑。
  
  關鍵詞:跳躍式區域增長結構效應 報酬遞增機制 自增強機制
  
  
  傳統經濟增長 理論 針對農業國的工業化 問題 ,提出「大推進」均衡發展模式和「突擊式」非均衡發展模式,這種理論是傳統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 時代 的產物,已經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增長結構和增長機制的新變化。
  
  
  
  跳躍式區域增長結構效應的形式
  
  1.聚合效應。知識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結構和增長機制已不同於傳統物質經濟:經濟增長主要不是靠物質投入,知識、技術、信息、人才、制度、政策等稀缺資源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經濟增長機制除市場機制外,政府制度結構變遷機制、宏觀調控機制等成為決定區域經濟增長結構和速度的主要機制。稀缺要素越密集,區域經濟發展中「聚合效應」越顯著,外部規模經濟性越強,經濟增長速度越快,發展水平越高。
  
  2.極化效應。由於各區域在制度改革權力、政策供給等方面享受的優惠待遇不同,對技術、人才、信息等稀缺要素的占有不同,加之 自然 環境和 社會 歷史 條件的差異性,價格機制引導生產要素為追求更高的經濟收益率向最優區位或發達地區集中,推動發達地區跳躍式經濟發展,而欠發達地區由於技術、資本、人才凈流失,制度、政策供給不足,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
  
  3.擴散效應。傳統經濟增長依賴於資本、勞動等物質投入,受 科學 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產業擴張和城市化進程緩慢,傳統產業或城市發展規模有限,生產要素通過雙向式平面傳遞,「擴散效應」易於實現。知識經濟下,人才、知識、技術密集的區域或產業通過要素有機聚合,產生集聚經濟性,獲得規模經濟收益,只會強化發達地區「極化效應」,弱化對欠發達地區的「擴散效應」。
  
  4.規模經濟效應。規模經濟包括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主要表現在區域或城市規模經濟與產業規模經濟兩方面。規模經濟性取決於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其 應用 程度,是一個歷史範疇。 科技 發展水平越高,規模經濟彈性越大,經濟增長曲線向上移動;反之,科技發展水平越低,規模經濟彈性越小,經濟增長率越低。因為知識技術密集產業專業化報酬遞增,其邊界擴張具有無限彈性,知識技術密集產品生產具有高沉沒成本、低複製成本、規模經濟顯著、邊際收益遞增的特點。
  
  5.鄰近效應。以獲取外部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為目標的產業集聚具有「鄰近效應」。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可以共同利用地方資源優勢和公共基礎設施,節約運輸費用,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知識、經驗、技能傳播,激發新思想、新 方法 的應用;便於 企業 在交往中建立相互信任與合作關係,樹立企業聲譽和產品信譽,加速市場資本積累,形成本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資源互補,減少對外部資本的依賴性,降低市場波動風險,形成持續發展能力。
  
  6. 網絡 效應。企業「扎堆」和密集的城市群體構成一種高效的專業化協作網絡,可以加速技術創新,促進知識、信息交流,降低交易費用;以眾多的城市群體為「發展中心」,以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為增長點,以立體 交通 通訊網為依託,以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服務化和生態化為目標,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區域性的網絡體系,是實現區域經濟跳躍式發展的必要條件。
  
  
  
  跳躍式區域經濟增長機制
  
  1.市場機制。市場機制是一種自動調節機制,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無序性,它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引導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向收益率高的區域和產業,形成集聚經濟性,推動這些區域或產業跳躍式經濟增長;而欠發達地區由於稀缺要素大量流失,經濟增長中產生滲漏機制,導致貧困惡性循環。因此,市場機制會引起區域兩極分化。
  
  2.制度結構變遷機制。制度結構變遷機制的差異是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根源。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政府制度結構安排不均衡,東部地區具有制度改革自主權,制度變遷起步早,享受的政策優惠多;而中西部地區不享有制度改革自主權,制度供給不足。制度結構變遷的差異,造成區域發展的巨大差距:東部沿海地區實現了跳躍式經濟發展,而西部地區制度結構僵硬,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3.宏觀調控機制。政府宏觀調節屬自覺的再次調節,具有順市場調節和逆市場調節二重性質,是為了糾正「市場失靈」,是對市場調節的補充和完善,是政府對宏觀經濟活動的積極干預過程。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途徑是政策工具和經濟參數的調節,既包括調節總需求的財政、貨幣政策,調節總供給的產業結構政策及維持物價穩定的收入政策,也包括利率、匯率等經濟參數的調節;其主要目標是保持充分就業,物價穩定,促進區域經濟跳躍式協調發展,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4.自增強機制。自增強機制是經濟體自我繁殖。自我強化的過程和趨勢,具有多態均衡、可能無效率、鎖定和路徑依賴性,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是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制度和政策是一種俱樂部產品,是可再生的替代性的戰略資源,具有累積性、加速性和報酬遞增的特點,它對受惠地區帶來「放大效應」,而給非受惠地區帶來「擠出效應」。自增強機制使落後地區制度結構與政策結構處於低水平均衡狀態,自主制度變遷機制難以形成,嚴重阻礙經濟發展。
  
  5.報酬弱增機制。報酬遞增機制是一種加速成功和加劇損失的正反饋機制,具有累積性、加速性和不可逆性特點,它決定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和方向。發達地區人才密集,產業技術含量高,享受的優惠政策多,基礎設施完備,信息流動快,報酬遞增機製作用強,跳躍式經濟增長技術時間長;而不發達地區經濟實力弱,資金、人才大量流失,產業技術含量低,政策供給不足,基礎設施落後,信息不靈,報酬遞增機製作用弱,跳躍式經濟增長難以實現。因此,報酬遞增機制只會強化發達地區的優勢地位,削弱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力。
  
  
  
  跳躍式區域增長結構優化標準
  
  1.維持空間平等與總體效率的最優均衡。新古典增長理論主張集中有限資本和資源,優先發展聯繫效應和引致投資大的產業,以及經濟條件好、增長效率高的地區,以其跳躍式發展帶動相關產業和地區高速發展,卻忽視了非均衡增長給落後地區帶來的「擠出效應」。新興古典經濟學將跳躍式經濟發展看成是分工自發演進的結果,忽視政府制度變遷和宏觀調控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實踐證明:無論在傳統物質經濟還是知識經濟條件下,分工自發演進模式只會擴大區域發展差距,區域增長結構效應的實現空間是有限的。因為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結構「瓶頸」制約突顯,要求不發達地區保持一定發展速度,才能實現國民經濟跳躍式增長。空間平等與總體效率的最優均衡要求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服務化進程中,以專業化經濟性和分工協作網絡為基礎,在發展階段、增長速度、產業結構升級、人均收入和社會福利待遇等方面保持合理比例,以便為區域增長結構效應的發揮創造有利條件。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