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析漢代陶狗造型藝術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文/ 劉曉融 楊絮飛
【摘要】在厚葬盛行的漢代,陪葬品不僅在數量和規模上空前繁榮,而且在種類上也豐富多彩,堪稱空前絕後。在漢代,個人財富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往往是通過擁有禽畜的多少來代表的。現實生活如此,墓葬中的陪葬品也會體現這一現象,從而動物俑在墓葬中開始普遍流行。然而,在漢代眾多動物俑中,出土的陶狗數量不僅豐富,而且生動傳神、別出心裁,它反映的不單單是現實生活中狗的形象,更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輝煌的美學光彩。
【關鍵詞】:陶狗;形象;造型
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狗已經不能單純地理解為一種動物,它也是一種精神生活的需求,其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後漢書·南蠻傳》記載:在帝高辛氏的時候就有以狗頭人身形象出現的盤瓠,到目前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對狗的圖騰崇拜,都反映了狗在我國古代社會中乃至當今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漢代,不僅有眾多與狗相關的文獻記載,而且漢墓中出土的陶狗和畫像磚(石) 中狗的形象也十分普遍,這並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充分說明了豢狗在漢代社會生活中十分普遍。狗作為一種精神現象的象徵體,積澱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因素。
一、漢代人對於犬的文化認識
狗擁有鋒利的牙齒、矯健的四肢、敏銳的嗅覺和聽覺,成為狩獵的得力「幫手」,這對於早期以漁獵為生的人們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它忠誠、聰明機智、勇敢、善於看守門戶,這些優點使得它成為人們較為喜愛的原因。
狗是原始信仰的一種載體:在自然界中,那些具有多產、大腹的動物便更能引起人們的崇拜。狗一年可生育四次左右,是典型的多產動物之一。它與人類祈求多產的願望相吻合,這種情感正是圖騰觀念的追求。因此,古代人以狗作為圖騰崇拜對象。河南淮陽泥泥狗的發展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靈狗」的塑造與祈子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泥泥狗身上的紋飾圖樣實質上都是一些通過抽象變形的生殖符號,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內涵的核心。這種圖騰崇拜經過幾千年的變化發展還是興旺地存在著,充分說明了狗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狗又是靈魂庇護者,應劭在《風俗通》中記載:「 殺白犬,以血題門戶,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用陶狗來陪葬也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早在距今8000 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中,公共墓地內就發現有十個葬狗坑,到仰韶文化時期,在中原地區發現了多處以狗殉葬的實例,尤其在商代不管是貴族或平民的墓葬中,殉狗幾乎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漢代狗被製成大量的陶製品隨葬墓中,尤其是東漢時期,隨葬陶狗成為一種習慣。狗幾乎可以稱之為漢代自上而下的「時代寵兒」,漢高祖的父親就是一個玩犬的高手,漢武帝甚至建有『犬台宮』,《三輔黃圖》載:「『 犬台宮,在上林苑中,去長安西二十八里』犬台宮外又建築了『走狗觀』。」①「東漢末年靈帝更是愛得發狂,史稱他於『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緩』。」②在四川等崖墓中,可常見狗咬耗子的畫像石。墓最怕水淹,人們認為,鼠屬水性,狗屬土性,土能克水,這可能也是漢墓中大量出現陶狗的原因之一。
二、漢代陶狗造型藝術特色
崇尚寫實是漢代陶狗造型的最主要特徵:河南輝縣出土的陶狗以較強的寫實造型而著名,陶狗頸部微微前伸,作張口吠叫狀,就連吠叫時臉頰凹陷處刻畫得也十分到位。如果你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狗,就不難發現,其實發怒時的狂吠撲咬,而是面對潛在危機或警惕時,發出的吠叫,目的是為了提醒主人要提高警惕。它的雙眸雖然沒有刻畫出瞳孔,但也絲毫未影響其傳神。健壯的四肢穩穩有力地支撐著肥壯的身體,雖然沒有安裝基座,但整體造型卻十分穩定,體現了當時高超的藝術技巧。對那種特有的本質神情的把握是那樣的準確到位、塑造的是那樣的活靈活現,然而手法卻那樣的簡練與乾脆,怎不叫人為其嘆服啊!
誇張變形是漢代陶狗造型的主要變現手法,南陽漢代出土的陶狗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豐富、造型誇張。以一件紅釉陶狗為例:陶狗做匍匐狀、頭左顧向上抬起、兩耳向上豎立似葉形,眼睛注視遠方,吠叫時露出牙齒,前肢伸直、後肢彎曲於腹側,尾巴拖地而尾尖上翹。從頭的造型來看,頭的扭轉角度與身體之間近似直角,定格在這一角度的造型非但沒有彆扭的感覺,反而加強了狗聽到動靜後的迅猛反映。工匠還誇張地把眼球刻繪得圓鼓外凸,強調狗發現敵情時的敏銳與警惕。在整體造型中最誇張的部分要數頸部的塑造,圓柱似的粗脖子,其筋骨刻畫得卻張弛有力,長長的頸部遠遠超過與身體的正常比例,卻真實地展現了狗猛伸長脖子追蹤獵物的肢體語言。陶狗的四肢塑造得特別短小,似乎是為了加強狗起身時的靈活度刻意設計的,使人不得不佩服工匠在運用比例上的高明之處。在雕塑藝術中,為了提升穩定性,對於形象的生動把握和「支點」加強是非常重視的。因此,漢代陶狗往往多蹲坐,四肢粗壯。由於對陶狗許多部位都進行了誇張變形,所以恰恰是這些感覺「怪異」的造型卻把狗特有的品質表現得十分逼真。
「形神兼備」是漢代陶狗的主要藝術風貌。東漢科學家張衡曾經說過「: 畫工惡畫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事實難形而虛偽不窮也。」劉安在《淮南子·汜論訓》中也說「: 今夫圖工好畫鬼魅而憎圖狗馬者何也? 鬼魅不世出,而狗馬可日見也。」然而,漢代陶狗均以其形象生動、拙中寓巧而見長。「這些陶狗,有的壯若雄獅,野性未羈;有的形似猛虎,猙獰可怖;有的類同狐狸,機敏機警;有的貌似人面,活潑可愛。」③每隻狗的形象,無不生動逼真,活靈活現,陶工將客觀的表現與主觀的再現完美地融合起來,從而塑造出神似而形異的獨特藝術效果。「可見漢代審美已經達到相當高度,那些重神忘形的作品決非是造型能力不足,而是作者為達到形神統一的審美境界,而做出的必要的藝術取捨。」④這些漢代陶狗的塑造,通過用心的觀察,可以發現從氣質的表現上張揚其活力,這就是漢代陶塑傳世之精華。它們的形象或寫實或誇張,表現出不同狗的性格特徵,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代雕塑藝術的爐火純青技藝。
陶狗在被「定格」的動作、神態,以及性格的傳達中,呈現出精彩微妙的藝術特色。同時,強壯的造型以及在它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憨態的神情,賦予了陶狗擬人的神韻。這種致傳神而盡精微所凝合成的藝術遺存,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傳移模寫和誇張變形的手法、形神兼備的效果、雄渾奔放的氣勢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民族雕塑藝術增添了璀璨光芒,是中國雕塑史中不可多得的一頁。自古以來,民間畫工有「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畫獸難畫狗」之口訣,狗是人常見之物,個性鮮明,所以難於表現。古今有畫馬、畫牛、畫驢等專業畫動物高手,卻罕見畫狗高手。在漢代墓葬中卻有無數個造型生動傳神、個性鮮明的陶狗形象,不能不說這是中國造型藝術史中的一個奇蹟。
注釋:
①②朱積孝.中國的狗文化[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3).
③ 劉紅玉.南陽漢代陶狗的藝術魅力[J].南都學壇,2008(5).
④楊絮飛,李國新.漢畫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劉曉融 楊絮飛,浙江農林大學藝術設計人文茶文化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