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老年急性、亞急性肝炎的臨床特點、病因及預後研究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胡濱
湖南省馬王堆醫院感染科,湖南長沙 410016
[摘要] 目的 分析與探討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的臨床特點、病因以及預後情況。 方法 選取該院2006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肝炎患者共78例作為AH(Acute Hepatitis)組,老年亞急性肝炎患者共92例作為SH(Subacute Hepatitis)組,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了解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的臨床特點、病因以及預後情況。結果 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患者性別分布均為男性高於女性,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齡分布與亞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齡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凝血指標、總膽紅素水平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病因基本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肝炎患者的併發症發生率前3位分別為肝性腦病、電解質紊亂以及腦水腫,而亞急性肝炎患者併發症發生率前3位分別為肝腹水、電解質紊亂以及肝性腦病。兩組患者發生不同併發症後的死亡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在年齡分布、凝血功能、總膽紅素水平等臨床特點以及併發症類型、死亡率等預後方面的差異性較大,應作為兩種獨立的疾病進行診斷與治療。
[
關鍵詞 ] 急性肝炎;亞急性肝炎;臨床特點;病因;預後情況
[中圖分類號] R57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a)-0013-02
[作者簡介] 胡濱(1979.11-),男,湖南常德人,本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感染方面的工作。
過去急性肝炎多發於青少年,但由於環境污染、生活習慣改變、社會老齡化等多因素影響,老年急性肝炎的發病率呈現增多的趨勢[1]。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通常均由黃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均為數周至數月不等,但大量文獻與臨床經驗證實,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的臨床特點、發病原因以及預後情況均存在較大差異,應作為兩種獨立的疾病進行診斷與針對性治療[2-3]。該研究就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的臨床特點、病因以及預後等進行分析與探討,現分析2006年3月—2012年3月間該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肝炎患者78例和亞急性肝炎患者92例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年齡≥60歲的老年急性肝炎患者共78例作為AH組,老年亞急性肝炎患者共92例作為SH組。比較兩組患者的病程、發病至入院時間、受教育程度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2000年病毒性肝炎與肝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對於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的臨床診斷標準[4]。
1.2 調查方法
該文調查方法具體如下:①所有資料通過查閱患者完整病歷獲得;②調查內容包括:老年急性肝炎(AH)組與老年亞急性肝炎(SH)組患者的發病原因、臨床特點(年齡、性別、凝血功能、膽紅素)以及預後情況。
1.3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8.0軟體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採用[n(%)]表示,組間比較採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特點
2.1.1 性別分布 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分布可得,兩組患者均為男性多於女性,AH組主要為60~70歲年齡段,SH組主要為71~80年齡段,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1.2 凝血功能特徵 比較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項指標可得,AH組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PT)與凝血酶原活動度(PTA)與SH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漿纖維蛋白原(FIB)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1.3 膽紅素特徵 比較兩組患者的總膽紅素平均水平可得,AH組患者平均為(281.0±260.8)μmol/L,SH組患者平均為(176.8±162.5)μmol/L,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74 6,P=0.011 3 <0.05)。
2.2 病因
對兩組患者的病因進行分析可得,AH組與SH組患者的病因基本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併發症發生率與預後
兩組併發症情況及預後情況見表3。
3 討論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日益嚴重,老年急性肝炎在臨床上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加之老年患者的恢復能力差、基礎疾病多、使用的藥物種類多,藥物性肝損害所占比重較高,且更易發展為重型肝炎,老年急性肝炎患者的預後情況與青少年相比明顯更差,死亡率也高[5]。相關研究中顯示[6],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均有發展為重症肝炎的可能,但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的臨床特點有一定差異性。因此對於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進行正確的特點分析,能夠有助於醫生準確判斷病情、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改善患者的預後情況與臨床療效[7]。
根據該研究結果顯示,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患者的性別分布主要為「男多女少」,該研究認為主要原因為男性生活習慣規律性較女性更差,合併基礎疾病類型較多,機體免疫力不足,可能和男女免疫系統差異有關。老年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齡主要分布在60~70歲,而亞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齡主要分布在71~80歲。目前臨床上關於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年齡分布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文認為若想獲得更為準確的年齡分布情況,需增加樣本量進行研究。通過以上資料分析,該院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患者病因,以藥物性損害為主,考慮為老年人基礎疾病多,所用藥物種類較多,且部分老年人更迷信中藥「土方、秘方」療效,而老年患者肝臟再生及解毒能力較差,更易致肝衰竭,故老年人藥物性肝臟損傷應更引起重視。
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患者比較,凝血功能各項指標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AH組患者的PT值明顯長於SH組,而PTA值則明顯低於SH組。而凝血酶原時間與凝血酶原活動度均為反應肝臟損害嚴重程度的靈敏指標,因此兩組存在顯著性差異。併發症的發生與急性或亞急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AH組的最常見併發症為電解質紊亂、感染、胸腹腔積液以及肝性腦病,SH組最常見的併發症為電解質紊亂、胸腹腔積液、感染及肝性腦病。老年肝炎患者均常並發電解質紊亂及胸腹腔積液,但急性肝炎患者出現危重併發症如嚴重感染、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徵等均比老年亞急性肝炎發病率更高。在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醫生應當根據老年急性肝炎與亞急性肝炎的特點進行針對併發症的預防性治療,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預後情況。
綜上所述,根據兩種疾病不同的臨床特點與病因進行準確的診斷,並針對其常見併發症進行針對性的預防性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後質量的重要措施。
[
參考文獻]
[1] 談逸雲,申惠國,黃燕,等.不同型別急性肝炎臨床特徵比較[J].中國臨床醫學,2008,15(3):374-376.
[2] 張健,金曉華,張有濤.動態檢測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肝病及其治療過程中的意義[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4982-4983.
[3] 朱洪怡,楚毅,霍繼榮.46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病因學及其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1(9):130-131.
[4] 王寧,常麗麗,張靜,等.急性肝炎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變化的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2013(7):2856-2858.
[5] 鍾石英,曾偉強,葉宏英.老年人急性肝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藥資訊,2010,2(10):161-162.
[6] 張強,孫鳳霞.急性、亞急性肝衰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誌:電子版,2012(2):165-167.
[7] 段英,邢卉春,王笑梅,等.藥物性亞急性肝衰竭臨床特點及預後[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誌:電子版,2012(3):217-220.
(收稿日期:2014-03-24)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