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馬盛德:生產性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3年09月19日

- txt下載

新浪財經
  近日,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承辦的第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演講。
  馬盛德: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學者,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也非常榮幸參加「2012第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今天我們相聚在著名的北京大學這所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校里,共同交流、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覺得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我將倍加珍惜。下面我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談一點個人的思考,也是我對這一問題的一些粗淺的認識,請大家批評指正。
  眾所周知十一五期間,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就舉世矚目。有這樣一些標誌性的數字:第一、我國的非遺資源有近87萬項。這是經過近5年時間開展的全國性非遺普查獲得的。這意味著我們對自己國家非遺的資源第一次有了一個數字化的概念;第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有1219項。這是文化部分3批組織評審報國務院批准公布的。第三、聯合國(微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6項。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入選聯合國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第四、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88人,文化部分3批評審認定;第五、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1個;第六、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41個;第七、截止2011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非遺保護專項資金14.99億元;第八、我國第一部保護非遺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出台。《非遺法》2011年2月25日在全國人大高票通過,並於6月1日開始施行。這標誌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全面進入到了依法保護的新階段。
  以上這些數字充分表明了我國非遺保護事業的重大成就。
  在近十年來年的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原則,已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符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的保護制度。如對非遺的調查制度,建立非遺名錄的保護制度,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製度等,同時,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和完善。在保護工作中,我們提出了一些命題,探索了一些符合我國非遺特點和規律的保護方式和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如:針對處於瀕危狀態和傳承困難的非遺項目,提出了搶救性保護方式,即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將這些非遺項目進行搶救性記錄、拍攝、整理、保存、建檔,建立有效的傳承機制,力爭保存、保護好這些代表民族歷史記憶的文化遺產;針對非遺中部分具有生產性質和特點的項目,提出了以生產性方式保護,鼓勵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使這些非遺項目得到活態的傳承和保護,同時,在為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針對一些傳統文化積澱豐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較為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的特定區域,提出了整體性保護的方式,就是設立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在非遺保護中建立起一種整體保護的思路和理念;為了非遺保護事業的長遠大計,使非遺保護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立法保護的目標,使我國的非遺保護事業最終進入一個法制化的軌道,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等等。在以上的保護方式中,以「生產性方式保護」這一理念,引起了人們更多的關注。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方式保護」理念的提出
  非遺「生產性方式保護」這一理念,是在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進程中應運而生的,是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部分具有生產性質的項目特點而提出來的一種保護方式,它主要針對傳統技藝、傳統醫藥中的藥物炮製技藝和部分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一方式對具有生產性質和特點的非遺項目的保護是十分有益的,在保護工作的實踐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生產性方式保護」,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之一,它是指:在不違背傳統手工生產規律和運作方式、保證其本真性、整體性、手工核心技藝和傳統工藝流程的前提下,使傳統技藝、傳統醫藥藥物炮製技藝、部分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創造社會財富的生產活動中得到積極有效的保護。「生產性」是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共有屬性,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和技藝價值要靠人的手工創造來體現,只有在生產實踐中,這些非遺的傳統工藝流程、核心技藝等才能實現保護、傳承和弘揚。它的前提是,生產性方式保護,而不是生產性方式開發。在生產與經營流通等環節中使此類非遺項目得到有效、健康的發展,最終達到科學保護,這是這一保護方式的終極目的。這一保護方式與目前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中推行的生產經營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中,一般更為注重產品的生產與經營理念,強調創意和創造,注重文化產品通過市場的生產與經營活動所取得的經濟效益。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則重點強調「保護方式」,更加關注「生產過程」,關注蘊含和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的環節--手工藝生產實踐,這是二者的重要區別。但在工作實踐中有時往往容易混淆這兩個概念,因而使一些非遺項目的保護偏離正確軌道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堅守手工製作特色是「生產性方式保護」的底線
  在開展「生產性方式保護」工作中,一定要堅持非遺項目的手工製作技藝和傳統工藝流程這一重要性質,這是開展此類非遺項目保護工作的底線。同時,應更加關注「生產過程」,關注蘊含和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的環節。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如果我們一旦衝破這一底線,一旦項目的製作工藝被完全機械化,完全被現代工藝所取代,那將會斷送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從而也就喪失了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
  在對物質文化極度關注,甚至崇尚拜金主義的當今社會,人們在物質方面的慾望與需求表現的愈加強烈,這一現象同樣表現在非遺生產性方式保護領域中。當前,在一些地區,不少人群中,對於非遺生產性保護方式的理解出現嚴重偏差,一些地方只是一味地追求產品數量、經濟效益,甚至大肆開發非遺產品,以滿足人們強烈的物質慾望和經濟利益的獲取。這些行為,完全忽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的認識,忽略了非遺項目的手工藝生產實踐環節,從而也喪失了非遺產品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如:近年來市場上出現的印刷品唐卡就是典型事例:一些成本和價格低廉,工藝粗糙,加工生產又很快捷的印刷品唐卡在市場上頻頻出現,嚴重衝擊了傳統手工繪製、以珍貴的天然礦物質作為原料的唐卡藝術市場。前者的特點是周期短,成本低,生產快,但毫無收藏價值。而後者則周期長,投入精力很大,成本高,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特別指出的是,手工繪製的唐卡,在繪製前畫師們要舉行祭拜、洗禮等儀式,同時,在繪製過程中體現著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虔誠之心和敬畏之感。這一點恰恰是唐卡藝術十分重要的民族文化內涵,也是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最核心、最有價值的地方,更是我們在非遺保護中最應值得珍視和關注的點。而在機械生產下的唐卡則完全喪失了這些文化意義,徹底成為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的行為。如果我們對這樣一種現象熟視無睹,不加以制止及時予以規範,必將對這一古老而技藝精湛的藏族繪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最終也背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保護初衷。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page]
  在面對非遺項目的開發與利用問題上,我們必須要保持一種理性的思維,我們對祖先創造的這些偉大而優秀的文化遺產首先需要保持一個敬畏之心,在對非遺項目的開發利用時要有所節制,把握好一種"尺度",要適度地開發利用。我們絕不能把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較高文化價值的非遺項目,像開採一個小煤礦一樣那麼粗野。遏制過度開發、盲目開發、甚至大肆濫發現象的發生是我們保護工作的一個緊迫任務。
  三、非遺生產性項目的發展需要引入現代的設計理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項目的發展首先要立足於傳統的遵守和保護上,這是這些項目能夠成為民族遺產和國家層面加以保護的根本和基礎。但是,這些非遺生產性項目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必須與當下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只有這樣我們的保護工作才能具有廣泛的基礎,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這就需要在傳統的非遺生產性項目的合理利用方面融入或引進現代的設計理念,關注到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觀念。在思路上一手堅守傳統,一手面向現代。在保留傳統非遺產品生產方式的基礎上,要設計研發一些具有時代感和現代氣息的產品,贏得年青一代人的喜愛,從而在現代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以國家級非遺項目「衡水內畫」的實踐為例,傳統的「內畫」藝術主要生產各類的鼻煙壺產品,但它的這一傳統功能早已發生重大變化,而今需要在保留傳統工藝和繪畫技藝的同時,產品的生產需要有所創新,要研發一些新樣式和新功能的產品,這樣才能使這一傳統項目的技藝得以有效的傳承和保護。目前,該項目設計生產了一些精美的女性化妝盒、各類香水瓶、微型的個人肖像瓶及其它裝飾性和觀賞性較強的工藝品等新產品,將鼻煙壺的原有功能進行轉變,賦予了它新的內容,注入新的活力,目前這個產品遠銷歐美等地,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也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總結和關注的發展思路。
  一個好的產品需要有很好很獨特的個性化包裝和裝飾,這是產品進入現代市場的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也是現代人類社會消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現在不少非遺產品,內容很好,但作品缺乏好的包裝,缺乏藝術的點綴,與內容很不相稱,因而嚴重影響了非遺產品的市場。目前,我國非遺生產性項目的產品包裝工藝普遍比較落後,層次較低,有的包裝過於單一,甚至較為簡陋,缺乏新意和民族特色,嚴重影響了作品的效果。包裝未能起到提高作品品味,提升作品影響力的作用。如我國一些優秀的土家族、侗族、壯族、黎族等少數民族織錦技藝,在生產過程中很好的堅守著項目的傳統技藝,傳統樣式,產品十分精美,但由於一些產品包裝相對單一、簡陋,缺乏民族特色和個性化色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的發展,產品的經濟價值也未能達到理想的程度。還有一些民間美術類作品的裝飾也是如此,因包裝工藝水平較低,未能很好地提升作品的內涵,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作品的前景。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我以為需要有專業設計專家、非遺專家和傳承人的共同介入,需要政府管理部門的正確引導和有力支持。
  生產性方式保護,是我國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符合非遺自身的傳承規律的保護手段,只要我們在實踐中注意研究總結,遵循遺產規律,把握方向,注意引導,就一定能夠在帶動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