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原)治理企業的奧秘——《論語》

2023年09月22日

- txt下載


(原)治理企業的奧秘——《論語》
口張清平
習 總書記前不久來到曲阜孔府考察。參觀孔子研究院時,他饒有興趣地翻看桌上擺放的展示的《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時,他拿起來翻閱:「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他還說: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一定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這部書為什麼叫《論語》呢?這要追溯到我國古代人寫作的體例。古代書籍的寫作體例,人體分為「著作」、 「編述」, 「鈔(抄)纂」三大類。由鈔 (抄)纂而成的書籍,古人稱為「論」。《論語》的「論」宇,實為排比資料、纂輯成編之意, 「語」者,語錄也,是集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漢書·藝文志》在解釋《論語》一書得名由來時說: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接,聞於夫子之語也。……夫子即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稱之『論語』。」由此可知, 「論語」實為輯纂孔夫子及其弟子語錄之意。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改革開放以來,投資者和企業高管們一直在苦苦尋求企業管理秘籍,前些年人們紛紛學習西方管理理論,到後來發現西方管理理論與中國企業實際情況「水土不服」。由於學習不系統,往往一葉障目,斷章取義,反而把企業搞的更糟,鬧出不少笑話。
在人們迷茫之時,習總書記的一番話如醍醐灌頂,指明了企業管理真諦就在《論語》中。
筆者近讀日本作者寫的《論語與算盤》一書,本書在論述《論語》)與商業應用如何結合,值得國內投資者和企業高管們認真一讀。
關於日本政治走向不是本文討論話題,但在日本研究《論語》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卻比國內成績斐然。在日本,「《論語》十算盤」已經成為一種著名的經營模式,其基本精神就是「義利合一」,即以公益為利,利即是義——承認謀利有其正當價值,但必須用道德對其進行規範指導,使其符合社會**。
該書探求二戰後的日本在一片廢墟上以驚人的速度恢復了國力的根本性原因,不少研究者認為,這與儒家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延續是分不開的。日本「工業之父」澀澤榮一曾用《論語》作為培訓企業管理者的必讀教材;日本學者村山孚的《新編論語》在日本企業界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松下電器商業學院通過學習《論語》、《大學》等儒家經典,確立了「商業之道在於道」的經營思想。
筆者認為,符合社會**的經營模式就是商業之道。既是說: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於融道於商,探求中華千年文化的精神傳承:論語、孟子、道德經等百家著作之文化精髓,並一以貫徹於商業經營中,「義利合一」,從而成就永續經營,造就基業長青。
相比之下,國內企業界張口閉口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者多,談論《論語》、《孔子家書》者少之又少,說明人們喜歡「術」這類小聰明,對「道」這類大智慧缺少深層理解,這又說明什麼呢?浮躁!浮躁心態像霧霾籠罩著整個企業,也迷著了很多人的眼睛,毒化了人們心靈,人們看不清企業方向,導致企業做不優,做不強,做不長。三十多年來,世界500強里中國民企仍榜上無名,迄今沒有出現一個類似麥當勞肯德基企業,足以說明了這一點。
縱觀企業管理具體內容很多,歸納起來無非兩個字:人和事。事又是人做的,所以,說來說去,企業管理歸根結底落到一個「人」字上。《論語》解決人的問題。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篇幅也不長。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論語》里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人應該如何看待世間萬物,如果對待這些問題時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
如何解讀中庸?歷來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說中庸是騎牆派。如果什麼東西都是A+B除以二,都折中,那就完了。
筆者認為,「中」,是整全的,由於我們水平知識所限,我們不可能同時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變成合理。當它大小合理的時候,這個中,就代表大;當它小才合理時,這個中就代表小;當它極端才合理的時候,中就代表極端。什麼東西只要都走在中間,那是不可能有長進的。
「中」是未發的中。「庸」是中節的和。這是合理的標準解釋。沒有發出去的就叫「中」,一發出去,發得合理就叫「庸」。這樣去理解中庸就簡單多了。比如人都有喜怒哀樂好惡之情,未髮狀態謂之「中」,發的合理適時,即為「和」。
孔子特彆強調處理事情要「時中」,「時中」在企業管理中應該理解為時時刻刻都中節,時時刻刻都要合理。做的事事處處都合理,是不容易做到的,不是一般企業能做到的。但這是企業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或許在這一方面,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明代名臣張居正。張居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卓越的改革家之一,在榮登首輔之位後,他理政達十多年之久。在這期間,他整肅教育,廣攬人才,革新賦稅,梳理刑政,一掃當時的萎靡、頹廢之風,而他所做的一切都依據於《論語》與《孟子》。當然,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張居正絕不生搬硬套,而是結合自身所處的現實狀況,有選擇的運用《論語》中的管理思想。在擔任萬曆皇帝老師期間,他曾為《論語》加註,並從中總結出「明大體」、「認本真」等主張。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從《論語》中汲取什麼?又如何將之活學活用到企業管理之中?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尋找到傳統管理與當下管理的共同點。
今天的企業管理者越來注意到,在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員工的素質,依靠企業的培訓力度,依靠團隊文化建設的今天,孔子以人為本,注重學習教育和全面發展的儒家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是很有借鑑價值的。
翻開《論語》,開門見山,孔子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麼孔子將學習之事放在首位?足見學習之事重要性事關企業、個人的前途和命運。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如果80年代是注重質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設計的年代,那麼21世紀的頭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時代,在未來的10年中,企業的變化會超過它在過去50年中的總變化。如今變化眼花繚亂,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因此必須以接納而非抗拒的心態面對今天的社會,而學習是任何事業成功的基礎。日本的成功企業特彆強調員工的學習,除了新職工上崗培訓外,還要集中時間組織在職職工學習培訓,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更應強化研修。邊工作邊學習已成了日本企業的風尚,他們的管理人員甚至在《論語》、《孟子》、《德道經》等古籍方面的研修,超過了我們的專家教授。國內企業管理者更是無法比擬。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於1990年發表了一本轟動世界的書《第五項修煉》,該書於1992年榮獲世界企業學會最高榮譽的開拓者獎,聖吉本人也於同年被美國《商業周刊》推崇為當代最傑出的新管理大師之一。該書的中心論點在斷言:在新的經濟背景下,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增強企業的整體能力,提高整體素質;也就是說,企業的發展不能再只靠像福特、斯隆、沃森那樣的領導者一夫當關、事必躬親、親力親為。自己是諸葛亮,別人都是阿斗。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夠設法使全體員工全身心投入並有能力不斷學習創新的組織——學習型組織。
為了使組織的實務能有效改善,管理人員必須將各種終生學習與實踐的原理落實到每天的工作上。這些修煉與原則,已成功地發展為理論、工具與方法,實際運用於個人、小組與團隊的學習當中。這就是聖吉歸納的五項修煉,特別適用於長期的組織改革上。這五項修煉也就是他第一本書《第五項修煉》的核心,包括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與系統思考。美國的許多企業都接受了他的觀點,對企業進行了「修煉」,結果企業面貌煥然一新,充滿生機。
我們需要學習《論語》哪些內容?怎樣理解這些內容?學習後結合企業實踐靈活運用?這又是我們下一步需要繼續探討的話題。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