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消化科患者恐癌心理大匯總(一)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消化科門診中部分患者的發病可能與恐癌心理和對疾病的不正確認知相關。因此,「去偽存真」確定真正的處置靶標,並取得患者的認可是醫患溝通的首要任務。

事實上,國內外對 Barrett食管的認識,甚至診斷仍處於較混亂的局面。我國人群與西方人群存在種族差異。現階段,我國人群中食管癌的發生率逐年下降,而食管癌的主要組織類型為鱗狀細胞癌。Barrett食管只與腺癌有關。如果反流症狀不嚴重,組織學炎症不顯著,以及活檢組織學觀察沒有不完全性腸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這樣的 Barrett食管惡性變的機率極低,以至於無需特別隨訪和治療。

事實上,萎縮性胃炎只有極少部分可能發展為胃癌(大約1-4%),著名的的「腸型胃癌」演變假說「萎縮一腸化一不典型增生一腸型胃癌」客觀上未被相當比例的消化專科醫師準確了解和掌握,各種渠道不準確、不恰當的信息給患者造成了近乎災難性的心理應激。事實上,組織學上的胃黏膜炎症是每個人(包括健康人)均存在的。胃竇黏膜的腺體減少,見於生理性和各種病理性原因。隨著年齡增長,各種損傷因素的積累,胃竇腺體的減少是「歲月的痕跡」。我國人群出現生理性胃竇黏膜腺體減少的年齡始於35~45歲。病理性胃竇黏膜腺體減少見於各種可能的病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藥物以及食物理化特徵性損傷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胃竇黏膜腺體減少在整個胃竇黏膜的分布是不均質的,雖然反覆的胃鏡檢查獲得的活檢標本可對照性較差,但仍不失為一種好的定期複查方法。

腸化是胃黏膜適應腔內理化環境而發生的適應性改變,嚴重程度和類型(如小腸型化生和結腸型化生;完全性腸化生和不完全性腸化生)受局部腔內環境(炎症以及反流至胃的腸內容物)的影響。臨床上觀察到的腸化胃炎雖然說和胃癌關係密切,但癌變的機率也只在5%左右。且目前的研究認為,小腸性腸化生一般不會癌變。

事實上,中國關於慢性胃炎伴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否清除的問題,一直爭議不斷。先前國內外都認為根除了幽門螺桿菌,胃炎就會治癒,因此,目前在我國存在著「逢幽必殺」的現象,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也會因抗生素的反覆應用,帶來某些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由於耐藥後幽門螺桿菌重新轉為陽性,又會給患者再次帶來新一次應激,造成抑鬱、焦慮的復發。另外,幽門螺桿菌陰性患者,或者經根治幽門螺桿菌已經轉陰的一些患者,上腹不適症候群並未消失,說明這些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狀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無關。目前指南中推薦的必須清除的情況是消化性潰瘍;早期胃癌術後;胃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縮糜爛。

至於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否引起癌變的問題,國內外都存在著爭議,正方支持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癌變;反方認為胃癌的發生是多因素的,環境、飲食,心理及遺傳等因素協同影響癌變的發生。高幽門螺桿菌感染區,胃癌發病率並不高。根據我們實踐中的體會,更傾向於多因素協同致癌理論。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