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農耕用具在美麗鄉村景觀中的運用與表達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提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農耕用具為主體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漸被機械化農業生產所取代,農耕用具因其功能的喪失被集體淘汰。然而,農耕用具作為農耕文明的有形「符號」具有歷史與文化的雙重意義與價值,如何使其融入新型美麗鄉村景觀建設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溪霞鎮仙里新支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為例,歸納出農耕用具在鄉村景觀中的創新表達手法,這些創新性運用不僅增進了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同時增強了村民對鄉村記憶的歸屬感。
[關鍵詞]農耕用具;美麗鄉村;景觀
[作者簡介]余雯婧(1994—),女,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境設計理論及實踐研究。(江西南昌 330031)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重視農業發展的國家,農業的興旺衰敗與農耕用具的發明創造密切相關。農耕用具經過不斷傳承與持續改良,種類繁多、數不勝數。如今,農業機械化迫使農耕用具面臨淘汰的困境,但它是支撐中華農業文明極為重要的物質條件之一,對中國農耕文明的發展和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將農耕用具以景觀小品的形式「變廢為寶,古為今用」,突顯鄉村地域景觀特色和地域生活風情,成為美麗鄉村建設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溪霞鎮仙里新支村美麗鄉村規劃項目進行了深入調研分析,並對村內現存農耕用具進行調查,通過文獻閱讀、實地考察和群眾訪談,總結出農耕用具在鄉村景觀小品中的景觀化表現形式,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參考和借鑑案例。
一、農耕用具的溯源及歷史地位
農耕用具的發展是伴隨農業生產而發展起來的。勤勞智慧的祖先為了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他們使用當地的鄉土材料進行勞動工具的發明與製作,將它們製作成攜帶方便、易於使用的工具,從而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完成農業耕作活動。當然,在不同發展時期和生產環節,他們發明了不同類型的農耕用具適用於不同性質的農業耕作。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的手段主要是採集、狩獵和捕撈,直到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從食物的採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真正意義上的農業才開始出現。[1]
中國的農耕文化分為五個階段,它分別是新石器時期(萌芽時期):人們依靠大自然中的食物賴以生存,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耕作方式為種植業,農耕用具以石質工具為主;夏商周時期(形成時期):隨著金屬冶煉和青銅鑄造技術的快速發展,青銅農具比石質農具更堅硬、可塑性強,而被大力推廣;春秋戰國與秦漢(成熟時期):農耕理論技術與農耕用具發明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農耕用具的變革促使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鐵質農具比青銅農具更去階級化,易打磨和採集的特點,而被民間廣泛推廣使用;魏晉南北與隋唐(發展時期):水利工程和農業灌溉的發展,使得農業灌溉與平整土地的農耕用具不斷改進;宋元與明清(發達時期):該時期以傳統農業為重心,開始興修水利,農作物種類和產量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農耕用具配套設施趨於完善。[2]
中國的農耕用具涉及農、林、牧、副、漁等各類農業生產活動,並且它在不同發展階段有著各階段的社會特徵與標誌性農耕用具(表1)。[3]在漫長的傳統農業經濟社會中,農耕用具是世世代代的祖先創造和發明出來的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具,它由人創造,屬於文化範疇,應加以保護和傳承。農耕用具在農耕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功能逐步優化,性能更加精良,對當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依舊保有重要的影響價值。換句話說,中國農耕用具的發展記錄了農業歷史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
二、農耕用具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隨著工業文明的崛起,鄉村建設步伐的推進,古老的農耕用具正在被大量丟棄,許多鄉村石磨盤、翻車、竹籃等傳統農具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城市塑料製品入侵鄉村,一旦身懷手藝的老者去世,青壯年外出務工,傳統手藝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傳統的農耕用具實物消失,其手工工藝將面臨失傳的困境,鄉村景觀建設走上了『舊物扔了換新顏的城鎮化設計途徑。美麗鄉村建設對於鄉村來說即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著名農業考古學家陳文華先生提出:在一二千年以前,中國農村形成了耕作制度、耕作方法、品種資源、栽培技術、農耕用具,其中農耕用具是按照歷史時間脈絡發展,性能逐漸優化。農耕用具發展至今,其形式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我們不應扼殺歷史;另一方面,傳統農耕用具相比機械化農具在提高農業單產上,有著顯著的優勢。[4]由此可見,傳統農耕用具的歷史價值和實用性在中國農耕歷史和農業耕種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保護和利用好農耕用具,對傳承中國農耕文化和發展鄉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案例分析
仙里新支村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溪霞鎮下轄的一個自然村,緊鄰105國道,北鄰溪霞農博園,西望怪石嶺景區,西南側有溪霞水庫和千畝果業生產基地。新支村三面環植,植物資源豐富,有古樟樹、毛竹、柚子樹、棗樹、柿子樹、絡石、箬竹等,該村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風景資源,有條件打造成為一個休閒旅遊度假為導向的美麗鄉村。
(一)農耕用具的文化科普性
文化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進行傳播和傳承,媒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文化傳播和傳承有的以文字形式為記載,有的以具體實物為存在。而農耕用具以具體的物件為文化載體進行文化傳承,它承載了中國農耕用具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作為鄉村景觀規劃師有責任和義務,將面臨淘汰困境的農耕用具『復活融入景觀空間中去,以空間文化形式展現出來,而不是將其簡單的擺放在博物館供人『欣賞和『觀摩。仙里新支村美麗鄉村規劃設計項目將場地劃分為生態入口區、禪意休閒區、活動稻田觀賞區、民宿體驗區四大功能分區。在活動稻田觀賞區內,遊客在遊玩的過程中,通過觸摸傳統農耕器具和聆聽農耕用具功能解說,與祖先進行一場跨時空的精神對話,仿佛置身於鄉村農業耕種場景之中,在步移景移間感知農耕文化所帶來的場域精神,潛移默化地感知中國農耕用具知識和農耕文化的饕餮盛宴,從而達到情景交融、傳播知識的目的。
(二)農耕用具的立面裝飾性
空間由三部分組成:地面、立面和頂面。在戶外景觀空間中,地面空間除了步行走道與休憩空間外,大部分被建築、植物、水域所占用;頂面空間大部分被茂密的樹幹和綠葉所覆蓋,而且在戶外做頂面空間的設計維護成本較高,景觀效果的可持續性難以維持;立面空間是距離人最近,暴露視野範圍最廣的一個空間區域。合理的利用立面空間,能夠豐富場地內的空間層次,並營造一定的文化氛圍,所以在景觀設計中立面空間的規劃設計是重中之重。在仙里新支村規劃設計中,鄉村的路網格局基本上是按照居民住宅的人流動線來規劃設計,而建築作為鄉村中龐大的立面體存在,人穿行在這些建築之間,建築牆面是離人視野最近的區域,將農耕用具作為景觀小品進行牆面裝飾,不僅有利於農耕文化氛圍的營造,同時建築牆面成為對外展示鄉土農耕文明和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窗口。
農耕用具可以用於建築牆面裝飾,也可以作為立面景觀小品而存在。在新支村的生態入口區,利用當地的農耕用具(石磨盤、陶罐)與鄉土材料(廢瓦片、碎石)等,打造村入口景觀形象。設計師利用豎向格柵形成半實半虛空間,利用當地石材堆砌1.5m的景觀擋牆,牆體立面開有大小不等的洞口,將石磨盤、陶罐置於其中,使牆體虛實有秩,打破了石牆的沉悶,增強小品視高的橫向動勢,富有律動感。鏤空的瓦片、粗糙的石材、秩序的陶罐、質樸的磨盤,材料之間色彩與肌理的鮮明對比,遠處植物以借景的方式融入其中,景觀小品通過農耕用具與材料質地的對比與肌理的衝突獲得豐富的空間層次效果(表2)。[5]
(三)農耕用具的人景交互性
鄉村旅遊成為城市居民緩解生活壓力和舒緩身心的首要選擇,相對於走馬觀花式的視覺鄉村游已不能滿足消費者市場的需要。當下,「精神文化缺失」、「互動參與性低」、「風貌趨同化」的景觀空間形態遭受質疑,體驗式景觀成為人與心靈對話的空間場所。在西方,美國景觀設計師約翰·西蒙茲(John O. Simonds)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設計不應是場所、空間和內容,應該是一種體驗。由此可見,人與景的交互性在景觀規劃設計中成為不可忽略的因素。人景交互包括:知覺的感應、行為的互動和情感的交流三個層次;人景交互類型包括:人與人造物、人與動物、人與環境三種。[6]農耕用具由人發明創造,被人使用,它是人與人造物交互的過程。在新支村的禪意休閒區,放置了石磨盤、舂米對、風谷機、石碾、竹籃、壇罐等物件,設計師預先規劃園路引導,讓人們到達各類農耕用具景觀節點,通過使用不同功能的農耕用具來滿足造訪者精神體驗的空間場所。
農耕用具的人景交互能夠喚起當地村民對舊時農業耕作時的場景畫面,遊客重溫農耕文化的歷史記憶。讓農耕用具文化融入鄉村,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願景與目標。[7]
四、結語
農耕文化在中國鄉村生根發芽,它是農村人共有的歷史記憶,也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象徵。[8]美麗鄉村建設不應只注重外在美,更應注重精神內涵。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而農耕用具作為農耕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具有獨特的文化地域屬性,農耕用具與機械化農業相比,雖然後者生產效率更高,但將農耕用具作為農業現代化的絆腳石,無疑對中國農耕文化發展會產生歷史斷層。如果鄉村建設隨意放棄農耕用具在鄉村景觀小品中的價值,鄉村只徒有其表沒有文化價值意義,那就等於城鎮建設在美麗鄉村的生搬硬套。將農耕用具在鄉村景觀小品中復現,能夠提高鄉村的文化性、互動性與趣味性,並開發出一整套關於農耕用具的文創產品,形成鄉村旅遊帶動鄉村文創產業與鄉村民宿產業發展,鄉村產業發展推動農耕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良性局面。
[參考文獻]
[1][5]陳文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史[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孫丹丹.基於農耕文化的農業博覽園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3][4]陳文華.試論我國傳統農業工具的歷史地位[J].農業考古,1984,(1).
[6]金子亮,劉旭.風景園林中的人景交互[J].新鄉學院學報,2018,(11).
[7]李枝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鄉愁符號」的保護與傳承[J].江西社會科學,2014,(9).
[8]穆希.保護農耕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J].創造,2015,(5).
[責任編輯:朱晨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