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江西豐城清溪梅燭

2023年08月06日

- txt下載

豐城梅燭是豐城市農村特有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節慶活動,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晚舉行。場面浩大,氣氛熱烈,方圓百里影響較大。
梅燭又稱「板凳龍」,這是清溪村每年正月十三都要舉行的民俗盛會。有「才子村」之稱的清溪,給板凳龍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梅燭」。
梅燭取意於「梅占百花之魁,春為一歲之首」、「燭乃光之源」等說法,且有李白《春夜宴桃李序》中「古人秉燭夜遊」的詩情畫意。豐城梅燭,流傳於錦江兩岸的豐城、高安、新建三縣(市)交界之處,其中以豐城市城隍鎮清溪村的梅燭最具地方特色,且區域性廣。
在清溪人看來,迎梅燭,比大年三十還重要。事再多再忙,也不能讓這千年民俗在這輩人手上被冷落;年輕人有再多外出的理由,也不能丟下千年的傳承不管不顧。這不僅僅關係到年俗,關係到一家人的臉面,更關係到清溪人千年來的榮耀。
這一天,清溪李家300多戶,挨家挨戶出板凳扛梅燭,祈禱開春風調雨順四季平安;這一天,十里八村萬餘人湧向清溪,爭睹梅燭盛況,共鬧元宵。
按照祖輩傳下的規矩,梅燭以板凳作龍,村裡每戶出一條板凳和一名男丁。
梅燭那天,全村戶主齋戒沐浴,每戶一塊橋板燈。出發前,漱口洗手臉,舉行試燭發燭程序,到時裝香鳴爆扛板出門至宗祠前廣場安板,俗稱「金板搭銀橋」。在各房的地段,由房長主持每個分支,家庭以老大、老二、老三分前後次序排列。全村五房十支,大房在前,小房接後,依順序接成一條長龍。
梅燭出巡,鳴鑼開道,族長長衫禮帽,手端香盤,文明引路。龍頭兩旁二人手執鋼叉,排除障礙。花炮手四人,朝燈四人,樂隊八人,顯得雍容大方,威而不猛,揚起清平盛世之風幡。祠堂前四個紅燈籠高照,在鼓樂鞭爆聲中,莊嚴肅穆。湖中蓮亭,煙花沖霄。在歡樂的人群中,梅燭龍繞湖亭三圈,頭尾相顧,流光溢彩,所到之處,香案供果,眾人合掌叩頭,祝福平安發財。
表演時,每條板凳上有三個燈籠三支紅燭,互相以「丫」形木栓連接成長龍,並按李氏族內大小排列、連接。村裡有300條板凳,近1000隻燈籠。前面由兩位端禮盤點檀香、穿長衫戴禮帽的禮生領隊。其次是頭鑼和頭燈。隨後是4個大燈籠,還有樂隊。接下來是梅燭頭,也就是龍頭,由5人抬舉。再往下就是長達一里的浩浩蕩蕩的梅燭隊伍,之後是梅燭尾。緊隨其後的是一面由4個壯漢扛著的直徑1米、長達2.7米的梅燭鼓。
梅燭隊伍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煙花爆竹、點香燭迎接,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一個傳說 傳承的不僅僅是祈福
清溪梅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族譜記載,清溪李家為唐高宗時「西平忠武王李晟」後裔。每年正月十三舞梅燭,是從唐代開始,祖祖輩輩傳下的規矩。
關於梅燭,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唐代年間,清溪大旱,民生多艱。「露龍」為拯救蒼生,違規降雨,因觸犯天條而被斬。村民為紀念「露龍」,祈求風調雨順,便於每年正月十三,抬板凳龍以紀念,千百年民俗,一直保留至今。
儘管只是傳說,但村民傳承的,卻不僅僅是紀念與祈禱。
村裡的老人說,梅燭因時代興盛而興旺,其呈現的是時代的變遷。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百姓生活越來越紅火,梅燭節日也一年比一年興盛,煙火一年比一年燦爛。
清溪梅燭,千年的守望,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美的享受,也是一種文化的潤澤與傳承。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