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精選關於高校就業問題調查範文

2023年11月14日

- txt下載

精選關於高校就業問題調查範文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從精英化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逐步轉變,大學生就業也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一方面完成了從“包分配”到“自主擇業”的轉變從而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的壓力與日俱增。人們在探求緩解就業壓力的途徑時,往往會不約而同地指出,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應只是被動就業者,更應成為能夠創造就業的創業者。而在現實中,創業對我國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的促進是十分明顯的,與此對應的是,創業促進了就業:1997-2001年,創業不活躍的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和聯營單位凈減少5343萬個工作機會,而創業活躍的公司、股份合作單位和私營企業共提供了1407萬個新增就業機會。
  在此背景下,創業教育被適時地引進了我國高校的課堂。1998年,清華大學在國內管理學院中率先為MBA開設了“創新與創業管理方向”,其中包括8門課程。兩北工業大學在2000年成為最早為本科生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高校。2002年,教育部將清華大學等9所院校確定為開展創業教育的試點院校。之後,又有一批院校緊隨其後,紛紛開設各種指導學生創業的課程和培訓。
  對比國外的高校創業教育,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興起一方面與國外一樣,是經濟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的需要,另一個特殊背景是我國高校學生就業“雙向選擇”的政策轉向和就業壓力的加大對創業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實際上是為了適應當前就業形勢的需要,各高校在定位時也大多取廣義的創業教育,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出的“創業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它對於拿薪水的人同樣重要,因為用人機構或個人除了要求受僱者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來越重視受僱者的首創、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因此,促進就業是我國大多數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出發點。但客觀地說,處於“初級階段”的我國高校創業教育,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應該仔細思考,認真解決。

  二、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促進就業的視角,結合實際來看,筆者認為,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創業教育觀念不合時宜
  高校創業教育觀念的落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仍有許多高校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相當一部分高校的創業教育仍然停留在舉辦零星的創業講座階段,這種蜻蜓點水式的講座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把大學生創業教育納入到系統的學習和課程體系中的高校仍在少數。這種點綴式的創業教育對促進就業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其次是對創業教育涵義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創業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而不是“老闆”,片面性的理解必然導致現實中創業教育的重精英教育,教育機會不均等;重短期效果,輕長期效應;重技巧培訓和能力提高,忽視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培養等問題的產生。如果把創業教育僅僅理解為“企業家速成教育”,恐怕促進就業的初衷是要失落的。
  2、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創業教育體系
  完整的創業教育體系應與學校既有的教育體系形成有機的結合,涵蓋創業教學、創業實踐等環節,具體來說要在指導機構、教育模式、師資隊伍、理論研究、教材編寫、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評價體系、輔助性的“第二課堂”活動以及實戰性的實踐活動等方面具有系統性和規範性。至於創業教育體系的有效性則是指它的就業效應。但由於創業教育涉及到教學的系統改革,創業教育也不是開設幾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要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到學生培養的方方面面,這就牽涉到學校的教學改革問題,涉及到學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問題,甚至涉及到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深層次問題,鑒於此,我國高校尚未有形成完整有效的創業教育體系的成功案例。
  3、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人為割裂
  從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大學生創業情況來看,有能力在畢業後短時間內進行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仍是少數,而多數的學生仍需通過先就業再創業的途徑,經過較長時間的準備才能實現自主創業。因此,創業教育不能和就業教育割裂開來,甚至取代就業教育。有學者認為創業教育的實現意味著就業教育的衰落,筆者認為是值得商榷的。當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基本任務和就業教育是一致的,即拓寬學生就業渠道,解決學生“出口”問題。因此,在我國現階段,創業教育的實施應樹立大就業觀,致力於提高學生就業力,促進大學生就業,沒有這個落腳點,創業教育勢必淪為“空中樓閣”,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做秀”。
  但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和就業教育仍普遍存在著“兩張皮”的狀況。創業教育由一些講授企業管理理論的老師擔任,就業教育由就業指導人員擔任,教創業的不管就業,管就業的不懂創業,二者“井水不犯河水”。這種人為割裂很容易讓學生誤解創業就是一部分“能人”的專利,而導致創業教育難以推廣、深入;同時也容易使就業教育的資源流失,導致學生就業力培養機制的完善缺乏強有力的支持,這對目前許多就業教育體系仍處於發展階段的高校而言無疑是令人擔憂的。

  三、促進就業視角下的高校創業教育創新


  在我國現階段,高校創業教育應當致力於促進就業,但由於上述問題的存在,高校創業教育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高校創業教育必須有所創新,從創新觀念、創新組織人手,找到有效的創業教育模式。
  1、高校創業教育的觀念創新
  (1)處理好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關係。要發揮創業教育的就業效應,就需要處理好創業教育和就業教育的關係。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就業教育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學生進入高校後(甚至在上大學之前)即能通過自我職業生涯規劃和專業的指導明確自己的職業取向,換句話說,自己是否能夠自主創業、在什麼階段進行自主創業大多已經初步明確,這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毫無疑問是事倍功半的。美國等國家(也包括我國)創業教育的嘗試都是從有職業經驗和創業能力的MBA層次的學生開始的,這恰恰說明就業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基礎,創業教育應該是就業教育的自然延伸。
  (2)創業教育應致力於提高學生就業力。大學畢
  業生處於從學校到社會的轉型期,多數人將進行初次職業選擇。影響這個過程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是大學生的就業力。創業教育的就業效應落在實處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就業力。大學生就業力指的是大學生們獲得最初就業、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取新的就業所需的能力。就業力是大學生就業的保證,也是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基本組成部分。國外一些研究機構把大學生就業力具體化為以下七個方面的技能:基礎技能:學習的能力;基本能力技術:閱讀、寫作、計算的能力;溝通技術:傾聽、表達的能力;適應性技術:解決問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開發技術:自尊、動機、目標設定、職業生涯規劃等開發自我的能力;群體效果技術:處理人際技術、團隊工作、協商的能力;影響技術:影響他人一同工作的能力。1999年召開的第二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把創業能力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中的創業態度、創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創造機會的能力;對承擔風險進行計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業經營概念,如生產力、成本;自我謀職的技能。二者對比後我們發現,創業型人才具有的是多維度的知識技能結構體系,但進行謀職所需的就業力是創業型人才必備的能力。因此,提高學生就業力與培養學生創業能力之間並不存在衝突,相反,創業教育應將學生就業力的提高作為基本目標加以考慮。
  2、高校創業教育的體系創新
  (1)健全指導機構。高校創業教育指導機構的建立至少應包括三類人的介入:一是高教管理人員,二是專業創業教學、科研人員,三是就業指導人員。校外創業成功人士和校內大學生創業社團領袖則可以作為必要的補充(見圖1)。如果條件成熟,將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指導機構歸於一個部門,這種機構設置充分體現了創業教學與實踐、理論與實務、創業與就業、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有機結合,尤其有助於打破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兩張皮”狀況,從而為創業教育發揮促進就業效應奠定堅實的基礎。
  (2)完善支持體系。封閉式的傳統教育模式是不能勝任創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因此高校創業教育必須要有健全的外部支持體系。一個完善的創業教育外部支持體系應該包括以下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高校自身的支持。首先應注重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和貫徹創業教育的思想,特別是在實踐教學的環節中,更要貫徹創業教育的精神,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業,獨立工作的能力;其次是通過開展創業教育講座、設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創業諮詢機構,對政府相關創業政策進行大力宣傳;三是積極發揮各級學生管理機構和社團機構的作用,積極開展創業計劃大賽等非課程性創業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業教育氛圍。第二個層面,是教育行政部門。可通過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等手段在政策層面推進創業教育的發展;組織各高校任課教師定期進行培訓,召開學術經驗交流會;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將創業教育納入高校教學水平評估考核範圍。第三個層面,是社會。應該積極營造鼓勵創業的環境。包括政府出台鼓勵支持“全民創業”的政策、措施;針對自主創業的社會融資渠道;敢於冒險的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團隊的市場培育機制、建立高效的創業企業“孵化器”機制等等。
  (3)建立評估機制。在實際工作中,創業教育評估機制和就業教育評估機制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建立評估機制的關鍵在於設立全面、合理的評估指標,注意指標動態和靜態、主觀和客觀的結合。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客觀指標;其次是通過問卷調查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觀察學生對創業意識、創業精神的主觀認同程度;第三是在對畢業生跟蹤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畢業後在不同的規定時間段內取得的成就;另外學生在各種創業競賽活動中的成績也是很好的評估指標。
  為了更好地評價大學創業教育項目,Vesper(1997)在多年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主要應當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評價:提供的課程、教員發表的論文和著作、對社會的影響力、畢業校友的成就、創業教育項目自身的創新、畢業校友創建新企業情況、外部學術聯繫(包括舉辦創業領域的重要學術會議和出版學術期刊)。
  (4)加強師資隊伍的多元化建設。目前在開展創業教育的各高校里,從事創業教育教學和培訓的教師大多自身缺乏創業經歷,在為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訓時,純知識的講授多於實戰中的真知灼見,難免陷入“紙上談兵”的尷尬。可是創業教育中的核心部分――自主創業培訓尤其注重實踐和實務,若沒有親身感悟,簡單的照本宣科根本無法把握創業的精髓和實質。在美國一些創業教育開展得較好的院校,專職從事創業教育教學的教師也不過一兩人,絕大部分師資來源於從校外各領域聘請的“創業導師”。豐富的創業經歷使他們的講授貼近創業實際,生動而發人深省,深受學生歡迎。有專家認為,從中國實際出發,根據目前國內外創業教育的成功實踐,創業教育師資體系的構成要素應當多元化,可包括經濟管理類專家、工程技術類專家、政府經濟部門的專家、成功的企業家、孵化器的管理專家、創業投資家等六個方面。
  3、高校創業教育的模式創新
  創業教育的核心內容包括創業理論、創業實務和創業實踐三個方面,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包括課程體系,還包括非課程體系;不僅要學校參與,還需要社會介入;不僅要具有理論性,還要具有實踐性。本文在借鑑國內外高校創業教育體系和項目的基礎上,從提高大學生就業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要求出發,提出一個多維的包括創業課程、創業講座、創業技能競賽和“創業者俱樂部”四個部分的創業教育模式。
  (1)創業課程。創業課程的設置的對象原則上可以包括所有類型的學生,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專業特點則可以分別設為必修課或選修課。各高校在設置創業課程時應結合學校的特點和學科優勢,形成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創業課程。需要指出的是,就業指導課程,尤其是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必須是學生修讀創業課程的準備。道理很簡單,把一群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的學生趕進創業教育的課堂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創業課程首先要注重設置的系統化。美國從事創業教育的先驅者百森學院所創立的教學模式在這方面值得我們借鑑。這一模式通過系統化的創業課程設計,使創業教育被貫穿於學生的四年全部學習過程中;其次,在教學中要加強專業學科與其它學科課程的交叉融合。在培養學生系統掌握本學科專業技術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選修經濟學、管理學、法學、藝術學以及外語、計算機等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其作為“通才”的能力素質;其三,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更多地採用創業案例進行教學,體現出成功創業者的創業方法、過程和規律等,並充分表現出其創業精神,這樣的教育效果更直觀、生動,更能啟發創業思路、拓寬創業視野。
  (2)創業講座。創業講座對於彌補學生社會經驗的不足、課堂教學的局限和教師創業經驗欠缺具有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創業講座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聘請客座講師開設系列的講座,這類似於在學校
  開設一門創業課程,但其開放性較強;二是論壇的形式,邀請多位社會人士針對某一主題進行主題發言並進行開放式的討論;三則是有著不同創業背景的社會人士針對創業各個層面內容分別進行的系列專題講座。創業講座可以長期化和制度化。各高校應該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和校友網絡,凝聚一批具有豐富創業和經營管理經驗的社會人士,並且通過聘任客座教授或兼職講師等形式,形成一種固定、常設的創業講座制度,使創業講座活動成為學校創業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3)創業技能競賽。創業技能競賽是一系列競賽活動的組合。是大學生模擬創業、提高創業能力、培養創業素質的一項有效方式。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科特點來設計創業技能競賽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如可以包括職業生涯規劃競賽、職業形象設計、管理競賽、科技作品競賽以及創業計劃競賽等等。其中職業生涯規劃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應該成為核心的內容。
  職業生涯規劃是規劃者在認識自我、評估環境的基礎上對職業目標的選擇和職業發展策略的確定。這是一個創業者自我識別的過程,也是一個將自己的創業意願轉化為可執行的具體計劃的過程。能夠進行自我規劃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必備的素質。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就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內已有一些高校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取得不錯的效果。
  創業計劃競賽目前成為一項風靡全球的校園活動,並已形成了一個全球商業計劃競賽網絡。創業計劃競賽過程中,學生要經過組隊、選項目、培訓、市場調查、完成創業計劃書以及答辯等階段。通過參與這個過程,學生獲得了寶貴的模擬創業經歷,學習積累了創業知識,培養了創業能力,鍛鍊了團隊精神、溝通交流和組織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因此,高校在探索創業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創業計劃競賽這個載體,構建培養模式和訓練體系,激發學生的創業精神和事業心,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業技能。
  (4)創業者俱樂部。我們暫且採用“創業者俱樂部”來指稱準備創業和已經創業的學生之間交流、溝通、學習和實踐的一個平台。這個平台兼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一個重要的創業教育模塊,因為學生可以在這個組織里學習、積累和檢驗創業知識,就像企業集群的成長機理一樣,創業者在平台中可以獲得群體效應;它具有“孵化器”的作用(一些高校即在校內成立了創業孵化中心),通過這個平台,准創業者和創業者可以獲得諸如培訓、風險投資、項目、技術、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幫助學生創辦企業或者新創企業的成長管理;它更是一個交換信息整合的平台,通過一種互動的方式把學校、風險投資機構、企業、科技園、“孵化器”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等創業教育支持體系連接在一起,獲取各界的支持和參與,使大學生創業活動具有一個很好的生態環境。在這個創業生態系統中,既可以加強高校與社會、企業之間的聯繫,又可以密切學生與風險投資界、企業界等的聯繫,從而豐富學生的創業學習和實踐,放大高校的創業教育功能。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