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淤地壩建設對改善黃土高原區域環境的影響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摘要:淤地壩是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改變微地貌,增加良田面積,有效攔截泥沙,防止溝道侵蝕,減少水土流失,能有效攔蓄洪水,減少災害,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有利於區域植被的恢復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壩代路,便利 交通 。

關鍵詞:淤地壩建設 區域環境 黃土高原
一、黃土高原區域環境特徵
黃土高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在內外侵蝕營力作用下,形成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峁梁密布、支離破碎、地形起伏劇烈的地貌特徵,溝壑密度可以達到3.47~5.10km/km2。據不完全統計,僅陝北地區長度在1km以上的溝道就達近3萬條。該區以乾旱、半乾旱氣候為主,氣候乾燥,四季分明,降雨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由於惡劣的 自然 環境,再加上劇烈的人類活動,使得天然植被遭到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繁,人民生活貧困。
淤地壩不僅具有、攔泥、增產、淤地等功效,而且在改善 農村 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作用也非常顯著。
二、淤地壩建設對區域環境的 影響
淤地壩修建於溝道中,大型淤地壩壩高在30m以上,小型壩也在5m以上,淤地壩的建設,改變了原溝道自然條件。據無定河普查資料,黃土丘陵區小流域面積在3~5km2的溝道自然比降一般為3.5%左右,而淤地壩建成後的溝道比降為0.8%。淤地壩不但穩定了溝床,防止了溝蝕的 發展 ,而且在溝道中形成山間小平原,有利於實現機械化和化,有利於農業生產。
1.改良土壤,增加良田面積
該區劇烈的水土流失,不僅嚴重地阻礙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使耕地面積逐年減少,成為影響區域環境的重要因素。淤地壩一般修築於乾溝和支毛溝,支毛溝多為荒溝,增地作用明顯,土壤水肥條件較好。據統計,淤地壩土壤的含氮量是坡地的1.2倍,磷是坡地的4倍,鉀是坡地的5.2倍,有機肥是坡地的1.25倍,土壤含水量是坡地的2.5倍。
2.有效攔泥、防止溝道侵蝕減少水土流失
淤地壩不僅可以攔截大量的泥沙,而且可有效防止溝道侵蝕。據調查,骨幹壩單壩平均攔泥300萬t/座,大型壩平均攔泥148.8萬t/座,中型壩平均攔泥32.1萬t/座,小型壩單壩平均攔泥3.2萬t/座。據調查,在黃河下遊河床清淤1m3泥沙需投資10元以上,而上中游的淤地壩每攔蓄1m3泥沙,所需投資還不到1元。據陝西省局測算,該省3萬多座淤地壩50多年累計攔蓄泥沙51億t,這些泥沙如果按1/4沉積下遊河床,以每噸清淤費10元 計算 ,就可為下游節省清淤費用近130億元。因此,在黃土高原地區大規模開展淤地壩建設是一項一舉多得的重大舉措。在黃土丘陵區,地貌單元可以分為溝間地和溝谷地兩類,溝緣線以上為溝間地,以下為溝谷地,據黃河委員會綏德站觀測 分析 ,溝間地和溝谷地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56.5%和43.4%,而溝谷地徑流量占總徑流量的59.3%~83.5%,平均為64.7%;泥沙量占總輸沙量的57.9%~69.5%,平均為61.3%,可見溝谷地的侵蝕程度較高。淤地壩的建設可有效地防止溝谷侵蝕,由於抬高了侵蝕基準,可以防止溝底下切,溝岸擴張,減少了重力侵蝕的發展,從而控制了淤地壩上游的溝道侵蝕,同時由於淤地壩的滯洪作用,對壩下洪水也有一定的減蝕作用。
3.攔蓄洪水 減少災害
淤地壩可以攔截上游的洪水,有效削減洪峰流量,減輕洪水災害。以小流域為單元,梯級建設淤地壩,層層攔蓄,具有較強的削峰、滯洪功能和上攔下保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對下游造成的危害。如2002年7月4~5日,陝西子長縣發生大暴雨,降雨量317.3mm,占當年平均降水總量的61.6%,子長水文站實測洪峰流量4670m3/s,為5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只有2座骨幹工程由於多年淤積,滯洪庫容難以抵禦洪峰而潰決,而2000年建成的苗家溝骨幹工程及放水設備完好無損,攔泥近20萬m3,真正實現了泥不出溝,同時減輕了下游壩庫的洪水壓力。
子長縣史家畔鄉丹頭壩系,流域面積65.1km2,水土流失面積64.5km2,主溝長16.2km有長0.5km以上的溝道169條。多年平均侵蝕模數17000t/km2·a。至2002年,流域內共有淤地壩70座,其中骨幹工程3座,大型壩6座,中型壩30座,小型壩31座,總庫容2300萬m3已種壩地146hm2。從支毛溝到乾溝,由骨幹壩與大中小型淤地壩組合而成的壩群體系已形成一個滯、排、淤、種相互配合的有機整體,並已具有以壩系群體抵禦特大洪水的能力。
1989年7月21日,內蒙古准格爾旗黃甫川流域普降特大暴雨,12座治溝骨幹工程削洪量達89.7%,還保護了下游260hm2壩地和340hm2川、台、灘地的安全,減災效益高達200多萬元。
4.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
淤地壩在工程運行前期可作為蓄程,解決當地工農業生產用水和發展水產養殖業。十年九旱的定西縣花岔流域,多年靠窖水和從幾十里外人擔畜馱解決飲水困難。通過壩系建設,不僅徹底解決了水荒,而且每年還向流域外調水50多萬m3,發展灌溉133hm2。淤地壩不僅能有效滯洪,還能涵養水源,增加溝道內的流水長度。據綏德試驗站多年觀測,陝西綏德縣韭園溝小流域壩系形成後,牲畜數量增加1倍多,發展水澆地180多hm2,溝道流水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
5.有利於植被的恢復改善生態環境
淤地壩建設解決了農民的基本糧食需求,為優化土地利用和調整農村產業、促進退耕還林還草、發展多種經營創造了條件。綏德縣王茂莊小流域,有壩地27hm2,在人口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縮小的情況下,糧食總產卻連年增加,使大量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土地利用發生了顯著變化,耕地面積由占總面積的57%下降到28%,林地面積由3%上升到45%,草地面積由3%上升到7%。壩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15%,產量卻占流域糧食總產的67%。實現了人均林地2.4hm2,草地0.33hm2,糧食超千斤。環縣趙門溝流域依託壩系建設,發展舍飼養殖,累計退耕還林還草217hm2,既解決了林牧矛盾,保護了植被,又增加了群眾收入。 目前 黃土高原區已湧現出一大批「溝里壩連壩,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戶戶有餘糧」的富裕山莊。淤地壩建設,為建設高產穩產基本創造了條件,實現了少種多收,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和持續增產的能力,解除了群眾的後顧之憂,調動了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為大面積「封山綠化」、實施封育保護、實現「糧油下川,林草上山」提供了可靠保障。
6.以壩代路,便利交通
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淤地壩壩頂成了連接溝道兩岸的橋樑,大大地方便了當地群眾的交通,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且為實現機械化和化創造了條件。有些地方利用淤地壩過溝,減少了修路和建橋費。如山西汾西至寧夏的公路也有多處以壩代路,陝西省靖邊縣青陽岔至橋溝灣路段內,有8處跨越大溝,都是以壩頂代替橋樑;內蒙古准格爾旗至東勝市的公路,在沙圪堵至納林鎮路段內也是用淤地壩頂代替橋樑,節省了大量的建橋費用。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