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政務報道中的語言風格研究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張愛玲 曹秋敏
【摘要】政務報道語言風格中的官腔一直被詬病,近幾年雖有所改善,但「病灶」未除,仍反覆發作。只有從官方到媒體都意識到官腔的危害,找到癥結,對症下藥,才有可能根治頑疾。
關鍵詞 政務報道;官腔;研究
政務報道指的是「圍繞著黨政領導機關的施政活動所形成的新聞報道,大體上包括會議、領導幹部的活動、文件刊布、機關工作運行動態等方面的報道內容。」①而官腔是一些官員特有的語言方式,幾乎是空話、套話的代名詞,公眾雖然嗤之以鼻,古今中外的官員卻沿用至今,可見其頑強的生命力。
政務報道中的官腔由來已久。由於這類新聞政治性強,口徑嚴格,媒體報道都小心謹慎,打官腔在所難免。在中央改進作風的「八項規定」中, 「改進新聞報道」是一項重要內容,中央主流媒體率先垂範,政務報道改進明顯。從全國範圍看,政務報道中的官腔雖有所減少,但是「病灶」未除,仍反覆發作,地方媒體的表現尤為明顯。
一、「臨床表現」
1.思維官僚化。地方媒體報道地方黨政領導的活動,本來無可厚非,關鍵是如何報道。從地方黨報到地方新聞聯播,新聞報道的編排通常不是以新聞價值大小確定,而是以領導人的職務高低來確定。在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官僚思維更為嚴重。2013年2月,某省媒體對塌橋事故的報道共1300字,提到16位省市領導的重視,1134字表揚省委省政府領導如何辛苦工作。
2.內容模式化。根據不同內容,政務報道已經形成不同的報道模式,似乎只要套用就可以了。這幾年,各種會議壓縮,會議報道減少,但會議報道基本沿用原有模式,即出席會議的領導名單+會議議程+會議內容。會議內容依然用「會議強調」「會議指出」「會議要求」「會議號召」依次羅列。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也基本套用這樣的模板:省委省政府(或者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成立了專門應急處置小組,組織人員不惜一切代價開展救治……
3.語言公文化。《新聞聯播》被稱為「中國政壇的風向標」,風格沉穩莊重,因其官話套話曾飽受詬病。多年前,網友曾總結《新聞聯播》的政務報道語言:會議沒有不隆重的,閉幕沒有不勝利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領導沒有不重視的……這兩年,公文化語言正逐漸退出《新聞聯播》,但地方媒體上還時常出現。某地媒體報道地方領導與政協委員座談交流,開篇就是:為使廣大政協委員及時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某地經濟發展的新特徵新趨勢,有針對性地參政議政,應政協組織邀請,某某領導與政協委員就某地經濟發展形勢進行座談交流……
2013年初,人民日報聯合人民網徵集「你最反感的官話套話」,這條微博的轉發量很快超萬,新浪微博「推薦話題」有關「官話套活」的信息已達10萬多條,可見公眾對官話套話的反感程度。
大眾傳播學和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均表明,受眾需求的滿足與否是衡量傳播效果優劣的基本標準。②政務報道的目的本來是通過媒體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發揮應有的導向作用,但政務報道官腔多,已經嚴重影響了傳播效果,不僅導向作用難以發揮,還會增加受眾與黨委政府間的隔閡和誤解。
二、「癥結」所在
1.一些政府官員存在官腔。一些官員不擅長跟公眾交流,一開口就是官話套話。在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時曾這樣總結官員的「說話」能力:「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我們就是處於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怎麼能使群眾信服呢?」③
2.新聞傳播中的「唯上」意識。新聞傳播的對象是受眾,服務對象也是受眾。作為新聞的組成部分,政務報道是黨政機關發布信息的渠道,如果信息得到有效傳播,既可以發揮媒體的傳聲筒作用,又可以推動各項工作。但在實際操作中,個別地方媒體領導將「為受眾服務」變成「為領導服務」,為了緊跟各地黨政領導的步伐,經常把「政務新聞」和「領導活動」畫等號,領導活動報道多,且占據重要版面和大量時段。
3.媒體的慣性思維。媒體有時把政務新聞等同於政治宣傳,僅僅試圖通過報道會議和領導活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政府工作,達到教育受眾的目的。政務新聞首先是新聞,如果不能有效傳播,也無法達到教育受眾的目的。在長期的政務報道中,媒體和記者都積累了很多經驗, 「但有些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又會成為框框,限制了記者的創造性的發揮」。比較典型的是兩會報道,每年一度的兩會應該是信息的海洋,代表委員建言獻策,記者的報道空間很大。很多記者會場內專注於各級官員的發言和表態,會場外忙著對明星代表委員圍追堵截。受眾很難通過媒體的報道,看到那些基層代表和委員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聲音。
「新聞報道的文風,不僅是新聞專業問題,實質是改進作風、聯繫群眾。文風、黨風、政風本為一體,且與國家道德精神互相關聯。」黨風、政風的問題均不在筆者的探討範圍,本文僅從文風方面探討擺脫官腔的有效途徑。
三、「對症下藥」
第一,採取受眾視角。從新聞報道視角看,有官方視角、媒體視角和受眾視角。以往官方視角常常就是媒體視角,居高臨下,拒受眾於千里之外,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媒體只有以受眾視角報道政務新聞,受眾才會買賬。老百姓一般不關心地方黨委政府開了什麼會,哪些領導出席,哪位領導講話,「強調」了什麼,「指出」了什麼,但他們有權知道會議決定的哪些內容將怎樣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從這個角度看,政務報道是一座「富礦」,需要記者從受眾視角進行深入挖掘。媒體以受眾視角報道政務新聞,還必須打破慣性思維,以新聞價值的大小來編排新聞,決定內容的取捨。
第二,使用百姓語言。如果說報道視角決定了傳播立場,報道語言就決定了傳播效果,政務報道改進文風的重點是改進新聞語言。「新聞語言是一種傳播信息的語言,需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其傳播目的是使受眾獲取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完成信息的有效傳播。」政務報道想要受眾接受,必須使用百姓的語言,說百姓聽得懂的話。記者要放下身段,虛心向百姓學習,從民間語言中汲取營養,豐富新聞語言。對政策性強的內容,要學會替百姓算賬,學會打比方。
第三,學會講中國故事。媒體的政務報道常常缺少人情味,似乎講政治與講人情水火不容。其實恰恰相反,講故事、抓細節是政務報道擺脫官腔的有效途徑。領導幹部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有作為普通人流露感情、傳達情感的時候。比如訪問印度,很多受眾記住了和彭麗媛笑意盈盈共盪鞦韆的畫面。記者抓住這樣的細節,政務報道就有了溫度和人情味。李克強總理的記者招待會已經形成獨特的李氏風格,那就是用小故事講大道理,用具體數字談大話題。在闡述重大問題時,他很少宏大敘事,經常用細節和故事說話。比如回應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問題時,李克強除了列出具體數據,還講到他在西部走訪過的兩個貧困家庭,說自己很心痛。網友評價:「他講的這些故事舉重若輕,既好理解又有說服力。而且總理不愛說官話的特點特別接地氣,老百姓喜歡。」李克強在政務活動中講中國故事的做法值得媒體借鑑。
政務報道改進文風、擺脫官腔意義重大,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受眾的期盼,更關係到媒體的未來發展。早在2003年,李良榮教授就談及:「時政報道(即政務報道)不突破,我們國家的新聞改革難言成功。」⑦時隔十幾年,這仍是一個課題。改進政務報道的文風,徹底擺脫官腔,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本文系綏化學院2014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R1401004)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衛國.改進和創新政務報道【J】新聞愛好者.2010(21):96
②王宇,淺議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的五個方面【J】,中國編輯.2010(1):56
③沈雨祥,領導幹部要善講群眾語言[J].今日浙江2014(8):49
④丁柏銓,李衛紅論時政新聞的改革創新[J].采編寫.2006(4):7
⑤⑥李婷婷從新聞報道語言的變化看主流媒體文風的改進【J】新聞愛好者.2013(4):79-81
⑦段功偉.重新審視時政報道[J].新聞戰線.2011(4):71
(作者簡介:張愛玲、曹秋敏,黑龍江省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