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居住區中兒童交往空間的環境行為學研究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康遠娥① KANG Yuan-e;唐文① TANG Wen;郭磊② GUO Lei
(①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昆明 650500;②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深圳 518000)
(①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②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00,China)
摘要: 本文通過對昆明市官渡區世紀城居住區的調查,針對目前兒童鄰里交往現狀,從環境行為學入手,對影響交往行為發生的要素進行研究,分析了交往空間的形態,對適合兒童心理行為特徵的交往空間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Shijicheng residential area in Guandu District of Kunming,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t analyzes the form of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suitable for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關鍵詞 : 居住區;鄰里交往;兒童環境行為
Key words: community;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children´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2-0105-02
1 研究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中湧入的新居民數量不斷增加,導致居住區內人口構成複雜,居民之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之對戶外交往缺乏興趣,失去了開拓新的社會交往群體的慾望。在這類社區中,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是人口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組人群像一條紐帶,能夠將不同年齡段的人聯繫起來。由於孩子之間的關係,促進了大人與小孩間的關係,進而又促進了大人與大人間的交往,所以Bell等人1973年說:「小孩才是真正的鄰居」。[1]環境行為學是通過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研究來實現人與環境共生關係的建構。1951年,心理學家K·Lewin提出人的行為是人的需要和環境兩個變量的函數,即環境行為基本模式:B—f(P·E)(式中B—行為Behavior;f—函數Function;P—人Person;E—環境Enviroment)。公式體現了:①行為是人自身動機或需要作出的反應;②行為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在實現自我目標的過程中疊加了外在環境刺激的作用:可能支持,也可能阻礙行為產生。[2]
而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是兒童除學校之外發生交往行為最為頻繁的場所,此空間的營造對兒童交往行為的發生起重要作用。本文就以兒童為中心的鄰里交往現狀,從環境行為學入手,對影響交往行為發生的各要素進行研究,分析了交往空間的現狀特徵,從感知、認識和偏好來分析環境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2 調查地點簡介
本文選取昆明市官渡區世紀城作為案例研究,內共有26個苑(雅春苑、探春苑等)可容納6.6萬人居住。世紀城包括住宅、SHOPPING MALL、巨型公園、社區、1所九年制學校及4所幼兒園等。
3 調查情況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訪談、觀察的方式對該居住區兒童的行為進行分析。調查兒童在居住區外部交往空間中的活動情況、對環境的感受;檢驗外界環境對個體行為的相互影響,提出居住區環境改善的措施。
調研時間選取天氣較好的工作日和周末時間,時間:上午10-12時,下午5-7時。
3.1 小區外部空間環境兒童交往行為發生統計
①觀察統計時間:
A.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晴,下午16:30-18:30;
B.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晴,上午10:00-12:00及下午16:30-18:30;
C.2014年3月1日,星期一,晴,上午10:00-12:00及下午16:30-18:30;
D.2014年3月8日,星期六,晴,上午10:00-12:00及下午16:30-18:30;(元宵節)
②在探春苑觀察得出的兒童行為發生(發生數量與分布)統計圖中選取代表性的圖,如圖1、圖2。
3.2 部分兒童交往行為觀察紀實
在實地觀察調研過程中,記錄了部分兒童的交往行為(圖3-行為記錄)。
①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晴,下午16:10-17:10。
正常工作日,16時多兒童放學,由於本區兒童大多在社區內的學校上學,5點之前兒童已基本離校回到住區。
行為記錄一:約16:45分,一個小男孩(一二年級左右)獨自在組團路逗留、玩耍。但僅玩不到十分鐘便離去;
行為記錄二:臨近17時,兩個小男孩和兩個小女孩在小區內的中央軸線的淺水池邊逗留、玩耍。
②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晴,下午16:30-18:00。
雙休日,天氣晴,適合戶外運動。但小區內人流比較少。
行為記錄三:17時,有個媽媽帶1-2歲左右小孩在小區內的中央軸線的淺水池邊看小魚。
行為記錄四:17:30分,小區內一個亭子內,幾個老人在演奏歌曲,其中有兩個小孩,小孩並沒有安靜坐著欣賞歌曲,而是跳來跳去。
③2014年3月8日,星期日,晴,下午16:30-18:30。(婦女節)
婦女節期間,預計可能兒童活動發生會較多(社區廣場有節日活動),但結果與前幾次差不多,小區內可見的兒童寥寥無幾。
行為記錄五:17:15分左右,有一位媽媽帶著約3歲的孩子在中央軸線的淺水池邊的亭子坐著,兩人在相互指點著(大概在看小魚),旁邊的座椅上坐著一位小孩獨自在玩吹泡泡。
行為記錄六:18時左右,人比較多點,老人帶小孩出來在健身器材邊上玩耍、健身。幾個大點(上1-3年級)的兒童,在滑輪。
行為記錄七:18:30分,一位老人帶著2歲左右小孩,拿著球朝健身器材(人多的地方)邊玩邊去。
行為記錄八: 15:00-18:00時,居住區(非組團)公共中心的廣場上正開展慶元宵的活動,參加的多是老人與小孩。
3.3 對兒童交往行為的觀察部分結果分析 ①整個中軸水系空間從平面上看對稱布置,屬於當前小區對稱的普遍設計模式,設計很精心,但如此豐富的空間卻較少有人及活動的發生。究其原因:空間內活動場所設置過於分散,沒有集中開敞的大塊空地;分散布置亭子、水池、兒童遊戲器材、健身器材等,使得組團內小規模場地過於分散,不利於人及活動的集中。②小區內專設兒童遊戲場地無人問津,原因分析:1)兒童活動場地布置遠離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周圍沒有人及活動的發生,無「集中場」的正效應場發生。所以,對於兒童遊戲場的設計,臨近成人公共活動場地是有必要的;2)場地內空地面積小,遊戲器具單一,整個空間單調乏味,無法吸引兒童。3)活動場地位於偏角,便捷性不好。4)由於周圍沒有人及活動的發生,兒童渴望「看」與「被看」的心理得不到滿足。
4 調查總結
通過對世紀城探春苑案例的分析,對易誘發兒童交往行為發生的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特徵總結:
4.1 空間環境中有人及其活動發生(公共活動空間) 調查結果顯示,兒童多選擇在人與活動發生較多的地方玩耍。正像揚·蓋爾所說的:「人往人處走」。空間環境中只要有人及活動發生,無論是人的集中停留或短暫的進出多會是兒童樂於玩耍的場所,如住宅出入口、臨街的過度空間等。因此設計者應該有意識的在設計與規划上合理的對兒童的行為方式進行梳理,特別是兒童自身獨立式與群體式的日常娛樂。①空間的集中設置。小區規劃將兒童遊戲活動場地與小區公共活動場地分開設置,中間有很大的間隔,造成了成人與兒童活動的分散,不利於成人對兒童的看護;同時小區內也有獨自分散的亭台設置,也造成人及活動的不集中。交往活動的先決條件是「相聚在同一空間」,並且可以向周邊輻射,形成行為發生的正效應場,也可以說,有活動發生是由於有活動發生。②空間環境的可逗留性。空間環境必須有讓人可逗留的場所或設施,避免單一、大面積的綠化。應在沿邊設置坐凳,及適當穿插開敞空間。許多居住區景觀單一併且缺少設計,活動形式單調,基本上停留在「單槓+滑梯」的模式上,這樣就忽視了兒童行為與心理的需要。
4.2 住宅組團空間 組團兩側的住宅最好形成「門對門」的空間對話,增強了空間的視線聯繫,從而誘發人及活動的發生。
4.3 簡潔、開敞的自由空地 兒童多喜歡在開敞的空地上自由施展,組團內部少有一塊完整的硬質鋪地。即使在中心公共活動空間也被設計師處處精心的點綴了花壇、長廊、淺水池等,把空間分割得支離破碎。而在寬大的場地上兒童可以盡情活動,或滑旱冰,抑或嬉戲打鬧等。
4.4 住宅出入口空間 宅前空間,是兒童交往行為發生最頻繁的場所,因此,宅前空間最好為硬質鋪裝的空地,並配置相應設施,同時可以借鑑國外一些住區的需求,納入一定的趣味性,個性化的公共小構件(如塗鴉牆、植物雕塑等),增加兒童自主鑑賞,使之成為兒童活動的積極場所。但要注意宅前空間與人、車行道的領域劃分。在觀察中發現,幾乎所有住宅出入口處都沒有可供人休息的場所、設施。兒童在出入口進行活動,經常是就依靠宅前的車行道,這樣對兒童是不安全的。
5 結語
社區戶外空間使用頻率最高是兒童,因此,真正從兒童的實際需要出發,才能創造出一個更人性化、更豐富多彩的兒童交往空間。創造新社區環境中的兒童交往空間,也是促進鄰里交往、提高社區人文環境品質的重要條件。對於住區外部空間與兒童交往行為的研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對它們的研究和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出現新的意義。時代的變化,兒童的心理也會發生變化,那麼他們的交往行為及對空間環境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崔木揚.略論環境行為對公共景觀設計的影響[J].三峽大學學報,2007(6).
[3]尹洪,冷欣,程輝.論環境行為學與公共空間設計[J].美術大觀,2008(07).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