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略論住宅私密性的演變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摘要: 對住宅的私密性有兩種理解:一為住宅內部各空間相對於彼此所具有的私密 性,一為住宅作為整體相對於外部環境所具有的私密性。其中,討論前者就不得不討論隔間牆。
關鍵詞: 住宅設計 私密性
隔間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幾年來諸多調查顯示,許多民族的各式各樣原始居處,其原型幾乎一律單室居處。所有日常起居均在唯一的單室居處內進行,正是所謂之「食寢同所」。
那麼,這樣一種內部開敞的居住模式又是如何消隕的呢?也許不僅僅是因為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吧——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並不僅僅停留在生理特徵的比較確認;隨著人逐漸脫離動 物的蒙昧,同時豐富起來的還有人的心靈與頭腦。隔間牆不只是性的遮羞布,它的存在還能防止人的靈魂被偷窺與打攪。
但有時,私密性並不那麼單純,表達著向著自由而從旁人的視野中逃逸的夢想;反而是為了追求欲蓋彌彰的效果,以突出自己在這個處處設限的 社會 中所擁有的特權。有例為證:現今 居住在四川涼山的彝族住居,仍可見其為"食寢同所"的大空間,一家人圍著火塘團聚。但由於是母系社會,便以竹子編成的隔間牆在大空間的後方隔出「別室」,作為女主人的臥室 ,男主人和小孩則在火塘旁隨地就寢。其中竹子編成且毫無門戶的隔牆在隔絕視線、聲音、氣味等方面的功效實在有限,它的存在含有相當大的象徵成分。象徵什麼呢?象徵女主人的「特殊性」、「階層性」。
這說明,保持隱私是人的權利,那麼在這個於不同的時期按不同的尺度—(性別、財富、年齡、階級……)衡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尊卑的社會中,必然地,隱私權不會平均到每個人頭上 ,而隔間牆作為這種落差的物質外延以至在實用性外還背負起額外的所謂文化意蘊,從而成為人類學、社會學的一個 研究 窗口,便不足為奇了。
當然,隔間牆的內涵不止於此。譬如:在日本的傳統民居中,常有一間"神秘"的房間,只 對某些特殊的用途如停放屍體、婦女生產才打開一用,平時則不准人越雷池半步。它的私密 性已不再是為了烘托某個有模有樣的偶像——家長、祖先、神……而是為了傳遞對某種沒有主角的現象如生命的輪迴的敬畏。但,仍是一種象徵。
當所有這些躲在表象背後的意義和包在意義外面的表象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沉澱下來,便形成一系列所謂「儀式」的東西,隔間牆在今人的眼中不再簡簡單單。
那麼, 現代 主義大師們如密斯、萊特等偏愛的流動空間是否是對上述原本便讓人窒息、加上 歷史 的法碼更讓人透不過氣來的一切的反叛呢?還是因為人們的確比以往擁有了更加「流動」的生活,更加開放的思想?抑或,只是建築師個人的審美傾向?不管怎樣,從當時用戶的反響來看,大空間並不怎麼受歡迎,因為它無法避免功能與功能、人與人的相互干擾,這可是 個實際 問題 。
但到了20世紀末,國外的一些住宅實例表明,部分居民也開始對公私分離、動靜分離、寢居分離等等滿不在乎。想想吧:衛生間和臥室之間唯一的隔斷是一道透明玻璃,還只是為了防 止浴盆里的水流出來打濕床鋪才設置的,雖然這種組合方式早先也有,但那似乎僅限於簡易旅館或監獄,而難登大雅之堂;睡覺的地方緊挨起居的地方倒也罷了,關鍵是前者沖後者完 全開敞,即使是客人也能窺見個中究竟……凡此種種,不禁讓人猜想,這又是怎樣一種古怪的趣味呢?無可否認,家庭結構的簡單化與規模的縮小,讓家庭成員在 內容 與意義上獲得更 多行動的自由,但除此是否還有其它呢?
再來看看對住宅私密性的第二種理解;在住宅內部的邊界似乎在走向消亡的同時,住宅與周邊的分野也開始模糊。
一度,人們喜歡將自己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和這討厭的"城市"——殘酷的生存環境、雜 亂無章的街景、爾虞我詐的人際關係、光怪陸離的花樣——隔絕開,作出抗拒的姿態;但如 今,甚至有人通過網際網路將自己在「家」里的一舉一動展示在世人眼前。
為什麼?難道是浪漫的復古風潮嗎?在更早的從前,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下,主人在家中處理有關生計的事宜,與客戶、合伙人、供應商、僱工、學徒……打交道,甚至留宿其中 的某些人。但無論是貴族氣派的莊園,還是市民的前(下)店後(上)寢,都不見把深重的外牆拆解得稀巴爛;相反,它們也許比任何個人生活被分成住宅與辦公室兩個場所的 時代 更加需 要封閉的立面,好讓來訪者明白:誰對這裡發生的鬧哄哄的一切擁有最終的決定權?
社會化大生產則不同。它就象一個在無形的手撥弄下不斷擴展、加深的旋渦,將越來越多的人卷進去,身不由己;將越來越多的地方結成息息相關的一體,任何獨立王國的夢想都被擊得粉碎。物質形式的阻擋便也僅限於物質形式而 已,可以抵禦噪音、灰塵,卻無法解救我們成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個泡沫。
轉貼於論文聯盟 http://www.lwlm.com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