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論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參與公眾的發展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參與公眾本身存在以下 問題 :參與公眾的參與水平發育不均衡;參與公眾本身整體上正處於發育階段;參與公眾的結構不合理;參與公眾的組織化程度較低且 發展 不平衡;參與公眾的參與需求旺盛但理性、能力不足;參與公眾參與過程中理性和情緒的失衡。至少在現階段,作為參與主體的公眾仍然處於發育階段,其成熟程度還難以支撐充分有效有序大規模的 政治 參與。所以,不僅要促進公眾參與,更要促進公眾本身的發育和成熟。促進參與公眾本身發展的措施包括:推動 社會 階級—階層結構由金字塔形結構向菱形結構的轉變;普及政策參與的公民 教育 ;促進非政府組織發展;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關鍵詞:公共政策;參與公眾;政策參與;政策制定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policy formulation the public who participate in the formulation show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y are not at the same cognitive level in participation, and they are just in an immature phase as a whole The struc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imbalance makes them not fully rational and qualified to do well in participation which is required more And they will view something sometimes in participation impetuously The facts reveal that thEir present maturity is hard to support the largescal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rderly and efficiently So, the growth and maturity are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the public who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policy formulation, of which some measures to be taken include foste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yramidtype social structure into rhombictype one, propagating the civil education for participating in policy formulation, exped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deepening the political reform
  Key words:public policy;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擴大公眾參與,推動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不僅是整個政治文明建設的趨勢、潮流,而且已經是黨和政府明確的目標和價值導向。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推動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就很有必要對作為參與主體的公眾本身的發育和成熟程度進行 分析 ,以此為制定和推行相應的政策和策略奠定認識基礎。 目前 對公眾參與的 研究 大多集中在公眾參與的必要性、意義、渠道等方面,對參與公眾本身的發育和成熟程度缺乏深入的研究。但是,不深入認識和把握參與公眾本身的發育和成熟程度,就難以有效應對和引導公眾參與的潮流。本文集中分析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參與公眾的發育和成熟程度,並就促進參與公眾的發育和成熟提出若干建議。
  
  一、 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參與
  公眾的發展現狀
  
  1 參與公眾的參與水平發育不均衡
  首先,參與主體權利—利益意識的不均衡。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公眾權利意識要強一些, 農村 和小城鎮的公眾權利意識要弱些;教育程度高的公眾權利意識要強一些,教育程度低的公眾要相對弱些;涉及直接利益的公眾參與意識要強些,不涉及直接利益的公眾參與意識要弱些。大中城市的文教科研、黨政機關的從業者因其工作性質、文化素質和政治信息接受程度等原因,參與意識較強;而工人、農民、個體勞動者的大多數,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工人、農民、個體勞動者的參與意識相對弱一些。由於 經濟 社會文化發展的高度不平衡所導致的公眾參與意識的不均衡將在我國長期存在並 影響 著公眾參與的發育[1]。
  其次,公眾的政策影響能力不均衡。由於教育水準、參與能力、組織程度,以及與政策制定體系的關係密切程度不同等原因,不同的公眾對公共政策的影響能力是存在巨大差異的。某些壟斷行業能夠強有力地施加影響以阻礙某些不合理制度的修訂,而大多數弱勢群體自身對政策制定的影響能力是相當有限的,他們更多依靠有正義感的記者、學者、官員來間接影響政策制定。一般認為,在權利意識、組織水平和政策影響能力之間是有正相關關係的;但從權利意識到組織水平,再從組織水平到政策影響能力,顯然已經融入了更多也更複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
  
  2 參與公眾本身整體上正處於發育階段
  在時間維度上,參與公眾還處於轉型過渡期,由於多種 歷史 和現實因素的影響,作為政策參與主體的公眾在一段時期內將不可能作為成熟的參與者出現在政策制定的政治舞台上。這就意味著無論是政策制定主體還是相對中立的觀察者都不能期望公眾的政策參與行為規範成熟,也意味著不恰當、不適合、不規範的行為都是可能經常出現的;而這也更需要寬容和引導,而不是封殺和遏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參與公眾恰恰好似一個正在發育的少年,魯莽、偏執往往都是難免的。
  
  3 參與公眾的結構不合理
  在政治學和社會學 理論 中,中等收入階層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也是公眾政治參與的主導力量。我國目前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是金字塔形結構,而不是菱形結構,這就意味著在我國現階段,精英階層是少數,中間階層也大大發育不足,中下層占絕對多數。而這種社會結構進一步轉換到政策影響能力上,差距更大。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精英集團對政策的影響過大。「十幾年的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掌握文化資本、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本的總體性資本精英集團。」「目前尤其應當注意的是總體性資本對政治和社會決策的影響和左右。總體性資本的精英集團雖然人數很少,但對於社會決策的影響力頗大。……總體性資本影響決策是對於中間層參與決策的最大的威脅。」[2]其次,社會中間層雖然快速發育,但是政策影響能力很低,因為中間階層是一個很鬆散的集合[3]。再次,龐大的中下階層對於公共政策制定影響力更弱。現階段,由於社會精英集團影響過大、中等收入階層發育嚴重不足、中下階層規模過大所導致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不合理必然不利於形成健康有序良性的公眾公共政策參與。
  
  4 參與公眾的組織化程度較低且發展不平衡
  首先,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並存。從表面上看,我國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發達完善,組織健全完備:工人有工會、職工代表大會,婦女有婦女聯合會,青年有共青團、青聯、學生會,工商業從業者有工商聯,消費者有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似乎除了農民沒有相應的組織之外,其他社會群體都有相應的正式組織。但是,至少在現階段,這些組織更多的只是動員性、執行性參與,在表達自己所代表群體的利益、參與和影響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功能還發揮得遠遠不夠。正式組織的參與功能發揮不足,非正式組織同時大量存在。例如,農民集體上訪時的組織就是典型的為表達群體利益的非正式的、臨時性的組織。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正式組織的參與功能發揮不夠,才導致了非正式組織出現,並補充甚至代替正式組織發揮參與功能。
  其次,無論正式組織還是非正式組織,在內部自我整合機制、程序,外部的政策參與程序、規則方面建設都還很不規範、很不健全。這一方面影響到組織的自治能力,另一方面影響參與的規範性和有序性,兩者合成就直接影響公眾參與的質量和效益。原子化的公眾個體是不可能有序有效地參與到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來的;沒有發達的社團參與就沒有民主的公共政策制定,公眾必須組織起來;公眾的組織程度直接決定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層次。
  公眾參與的組織化程度不均衡。公眾參與和影響公共政策制定,可以以個體的身份參與和影響,但更多也更需要組織起來整體地參與和表達。公眾參與的組織程度直接影響到參與的秩序、成本和參與的質量。但在這個方面,公眾內部也是高度不平衡的。代表強勢集體的公眾組織比較發達、活躍,而越是弱勢群體其組織程度也越低,甚至只能依靠秉持社會正義、學術良心的學者專家的呼籲才能引起注意和重視,而難以自己發出自己的聲音。
  
  5 參與公眾的參與需求旺盛但理性、能力不足
  公眾整體的參與需求上升,不同的參與需求彙集成為推動公眾參與的社會潛流,但是與需求相對應的是參與能力和參與理性不足。從邏輯上說,需求是一回事,相應的能力和理性又是一回事,缺乏能力支持和理性導向的需求是令人擔憂的;從經驗上說,需求旺盛,而能力、理性不匹配必然導致參與的低劣無序。
  首先是個體的理性和能力不足。傅達林指出,憲政意義上的公民必須具備以下四種意識要素:主體意識,權利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4]。很顯然,這幾種意識目前在我國仍然是很欠缺的,而這就意味著公眾個體參與理性和能力的不足。
  其次,團體的理性和能力不足。托克維爾專門比較了歐洲和美國政治結社的不同,並指出這種結社的不同極大地影響政治。歐洲的社團「總把自己看成是無法發表意見的人民的立法機構和執行機構,並憑著這種想法去行動和發號施令」,「主要目的是行動而不是空談,是戰鬥而不是說服」,「這些社團的成員,要像戰場上的士兵一樣服從命令。他們信奉盲目服從的理論,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一旦聯合起來,就立刻放棄了自己的判斷和自由意志」;美國的社團「人人都認為社團只代表人民中的少數」,社團內部「沒有人放棄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但要用自己的意志和理性去成就共同的事業」[5]。對比之下,我們的社團離理想的標準還有相當的距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