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析遼寧老工業基地社會保障基金籌集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遼寧作為東北老 工業 基地的代表,國有大中型 企業 比較集中,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步伐的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由於參加社會保障的人口基數大、下崗職工人數眾多、離退休人員逐年增加等因素,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各方矛盾愈發尖銳。為有效解決這些矛盾,應根據遼寧的實際情況採取徵收社會保障稅、發行社會保障國債、變現部分國有資產等多元措施拓展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
  關鍵詞:老工業基地;社會保障;基金籌集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採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這是對當前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統籌 發展 的 科學 判斷,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遼寧是一個以資源型產業和重化工業為主的地區, 社會保障問題具有參加社會保障的人數多、人口老齡化嚴重、籌資渠道單一等特點。因此, 遼寧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一、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及其籌集模式
  
  社會保障基金是根據國家有關 法律 、法規和政策的規定,為實施社會保障制度而建立起來、專款專用的資金。社會保障基金是社會保障制度順利運行的關鍵因素,是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 經濟 基礎。社會保障基金的運行一般包括籌集、支出、運營和監管等(見圖1)幾個環節。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是社會保障基金的財務收支過程,在這個運行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否則就會造成基金的收支不平衡,從而導致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出問題。社保基金的籌集是指由專門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按照社會保障制度所規定的計征對象方法,定期向勞動者所在單位或勞動者個人徵收社保基金的行為。它是社保基金運行的起點和核心環節,它關係到能否建立充足穩定的社保基金,實現社保基金的良性運行,以保證社會保障功能的實現。其中基金籌集是社會保障基金運行的首要環節,它通過社會保險征繳機構向不同的征繳主體徵收社會保險費,來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戶[1]。
  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模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劃分。按基金的調劑範圍可分為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模式,社會統籌體現了社會成員橫向之間的收入調劑和風險分擔,個人賬戶體現了職工一生收入的縱向調劑風險分擔。按有沒有基金積累可分為現收現付制、完全基金積累制和部分基金積累制[2]。
 
  1.現收現付社會統籌制
  由社會保險機關為已退休職工需支付退休養老金的總額進行社會籌資,即由單位和職工個人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統籌費率)繳納保險費。這種方式的養老負擔是代際轉移,由在職一代負擔已退休的職工的養老費用;這種模式易於操作,具有通過再分配達到公平為主導的特性。但這一模式已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各國政府都將面臨退休高峰期養老金支付的危機,因此這一模式儘管很好的體現了再分配的功能,目前仍是改革的對象。(見圖2)在收支函數關係中,X始終等於Y,即支付額等於收入額,這與現收現付的名稱正好吻合。
  2.個人賬戶儲存基金制
  從職工參加工作起,根據規定,按工資的一定比例由僱主和雇員繳納保險費,計入個人賬戶,作為長期儲存積累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權歸個人。職工到達法定退休年齡,按個人賬戶積累總額以養老金形式逐月發放給個人。這一模式將自我保障融入社會保險,激勵機制強,利於監督管理,具有以效率為主導的特徵。該模式在過渡到老齡化退休高峰期時有足夠的資金,不存在支付危機。東方發展 中國 家以此作為法定的保險制度,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的中央公積金制度,而在西方國家把它作為第二層次的企業養老金和私人年金計劃。(見圖3)隨著時間延續,個人的積累逐漸增多。在職工退休時,再逐期發還給職工。
  3.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基金積累制。積累基金建立在個人賬戶基礎上,同時,又保留了社會統籌互助互濟的機制。單位繳納的保險費大部分統籌調劑用於支付已退休人員的費用,職工個人繳納的保險費和單位繳納的統籌保險費的一部分進入職工個人賬戶。這一方式引入了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同時,又保留了社會統籌互濟的優點,但同樣會使賬戶內的基金面臨著保值增值的風險。(見圖4)混合制初期的積累率一般較低,以後逐漸提高,這是考慮到年輕人收入較低積累也應較低的實際情況,以後隨著收入的增多,積累率再逐步提高。
  
  二、遼寧社會保障基金緊張的成因分析
  
  社會保障基金的運行涉及到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由於其數目龐大,收支運動過程複雜,從而對整個經濟秩序形成了巨大的衝擊。總體來說,中國缺乏向競爭性分散化的基金管理轉變的明確路徑,面臨全面社保基金這個新的政府機構成為最大機構投資者的危險[3],遼寧同樣也面臨相同困境。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有企業改制轉制力度的加大,下崗失業工人逐年增加,老齡化程度提高等因素,使遼寧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基金支出壓力增大,更使得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愈發重要。分析遼寧省社會保障基金緊張主要有以下原因:
 
  1.參加社會保障的人數多,經濟運行質量不高
  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典型代表,城市化高,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擁有大批的在職職工及離退休人員。截至2006年末,全省人口數共計4 210.4萬人,就業人員合計2 128.1萬人,占全省人口的50.54%。全省參加養老保險人數為1 248.8萬人,其中在職職工865.8萬人,離退休人員383萬人。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覆蓋率上 計算 ,遼寧省參加社會保障的人數都在全國排在前列。加上老工業基地經濟效益低下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經濟運行質量受到國有企業改制影響,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人數居全國首位。遼寧的經濟困境導致企業的籌資能力弱化,企業保險基金赤字使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出現困難。以養老保險基金為例,從2001年至2006年,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包括在職和離退休人員)增長22.1%,基金收入增長117.3%,基金支出增長99.8%,基金收入的增長率低於基金支出的增長(見表2-1)。這些數據無疑暴露了社會保障基金緊張的經濟因素,社會保障基金收入與支出的不平衡現狀。
  2.企業虧損額巨大,下崗失業人員過多
  從形式上看,社保基金來源於五個渠道:國家資助、企業繳納、社會成員個人繳納、社會捐贈、基金的運營增值,其中前三個渠道是社保基金的主要來源。目前,遼寧個人繳費的比例還很低,基本上還是以企業負擔為主。2006年遼寧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614.1萬,企業占74.30%,為456.3萬人。其中在企業範圍內,國有企業的參保人數為209.2萬,占全省企業事業保險參保人數的45.85%,占據了半壁江山。
  據統計,2006年遼寧省社保基金收入205 056萬元,基金支出156 105萬元,累計結餘為-31 955萬元,巨大的基金缺口使失業保險金的發放處於尷尬境地。政府不得不增加對社會保障補助。2006年遼寧省社會保障補助開支為2 024 175萬元,占全國的10.75%,高居全國首位。
  3.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離退休人數逐年增多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到一定標準的一種人口社會現象。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截至2006年,遼寧省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56&,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54%。按照國際公認的60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10%且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7%的標準衡量,遼寧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結構比例增加,提高了老年贍養率,對養老保險體系提出挑戰。所謂老年贍養率是指65歲以上人口占15—64歲人口比例。[5]遼寧老年贍養率變化見圖2—3。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6年遼寧老年贍養率增長了3.13個百分點,對於現在處於10%左右老年贍養率的養老保險體系已需要中央財政注入資金,那麼,當老年贍養率越來越高時,無論中央財政、地方財政、企業繳費還是個人繳費任何一方都面臨巨大壓力。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突出使養老保險體系負擔沉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