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膀胱癌根治術後尿液「路在何方」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根治性膀胱切除和尿流改道是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手段。膀胱切除之後必須為尿液找出路。
尿液是人體賴以排泄廢物的載體,沒有尿人不能活、尿不能從應該出來的地方出來而是積在體內或流到體內其它地方問題就非常嚴重。這就是膀胱切了之後一定要做尿流改道將尿液排除體外的原因。
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後常需行永久性尿流改道術,目前尿流改道術尚無標準治療方案,臨床常用術式包括不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膚造口術、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膚造口術、原位新膀胱術等,最終目的為替代切除的膀胱,保護患者腎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一、非可控性尿流改道
非可控性尿流改道是最古老的一類尿流改道方式,顧名思義,尿液不能自控,需要終身佩帶尿袋或集尿裝置。
1、輸尿管皮膚造口術
1963 年Johnston 最先報道了使用輸尿管皮膚造口術作為尿流改道的一種方法,手術可分為雙側造口和單側造口。若條件允許,儘量採用單側造口,便於尿液收集。該術式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不干擾消化道功能、術後恢復快等優點,適用於不能選擇原位膀胱重建的患者早期的病例易發生輸尿管狹窄、壞死及泌尿系感染。由於手術技術的提高,在輸尿管有足夠的可利用長度和充分保護其血液供應的情況下,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可以達到與迴腸膀胱術類似的效果,特別適用於年齡大、體質差、耐受力低、不能承受複雜手術的患者;尤其是在集尿袋改進後,不強調乳頭狀造口,出現乳頭壞死、狹窄、逆行感染的機率大大降低。
2、迴腸膀胱術(迴腸導管術,Bricker術)
其中一種術式至今還在用,那就是腸導管術,由一個叫Bricker醫生髮明並用於臨床,大致的做法截取一段15公分迴腸作為輸出道,一端閉合後與輸尿管末端吻合,另一端與腹壁造口。術後只需要從一個造口集尿,尿液相對容易收集且體內不需要帶管。主要缺點是需腹壁造口,終身佩戴集尿袋。手術併發症及術後遠期併發症均要低於新膀胱手術。術後早期併發症可達48%,包括尿路感染、腎盂腎炎、輸尿管迴腸吻合口漏或狹窄。Shimko 等對1057 例行迴腸膀胱術的病例進行分析(中位隨訪6.3 年),術後晚期併發症中腸道併發症最常見,占20.3%,腎臟併發症占20.2%,感染性併發症16.5%,吻合口併發症15.4%,尿路結石15.3%,代謝異常12.8%。伴有短腸綜合徵、小腸炎性疾病、迴腸受到廣泛射線照射的患者不適於此術式。Briker 手術作為經典的尿流改道術式,具有手術簡單、安全的特點,仍然是一種廣泛被應用的尿流改道方式。
二、可控性尿流改道手術
與不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膚造口術相比,經腹壁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膚造口術後患者無需使用集尿袋,生存質量顯著提高。基本做法是用病人自己的一段腸子(小腸40-60公分,大腸25-20公分,或大小腸聯合應用)做一個人造尿袋放在肚子裡儲存尿液,再用一小段腸子或闌尾(經過技術處理)將肚子裡的人造尿袋連接到肚皮上,定時通過它插尿管將人工尿袋中的尿液放空。這種尿流改道手術後因為不需要掛尿袋,大受病人歡迎,手術方式也層出不窮,在上世紀80~90年代曾經紅極一時,可控回結腸膀胱術後晚期併發症有貯尿囊內結石形成(10%~14%),腸造口狹窄(7%~11%)及輸尿管吻合口狹窄(7%~8%)。由於回結腸末端被製成貯尿囊,患者代謝性酸中毒、維生素B12 缺乏和腹瀉的發生率也較高。經常導尿也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機率。此類手術技術複雜、需要用較長的腸管,術後併發症多,在20 世紀末西方國家應用較多,在我國少有應用。
對於慢性腎衰竭或尿路梗阻導致的腎功能受損(血清肌酐> 150 ~ 200 μmol/L),不能行任何類型的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膚造口術。伴嚴重肝功能、腸道功能損害(尤其是炎症性腸病)的患者,首選不可控尿流改道皮膚造口術治療。
三、原位新膀胱
全膀胱切除後如何選擇尿流改道一直為人們所關注,理想的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手術方式應儘可能使患者接近正常生理狀態,即:高順應性、無返流、無吸收、排尿可控制、保護上尿路,對腎功能及內環境無或僅有輕微影響,手術操作簡單,遠期效果可靠,儘量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大量研究表明原位新膀胱術是最理想的膀胱替代術,其具有良好的貯尿排尿功能,貯尿囊壓力低,術後生活質量高等特點。一般利用末端迴腸做成一個代替膀胱的儲尿囊,一端與輸尿管末端吻合,另一端與尿道吻合。原位膀胱術手術複雜,手術時間長,術後併發症多。此術式主要優點是不需要腹壁造口,仍從尿道排尿,對生活質量影響小。缺點是可能出現尿失禁和排尿困難,部分患者需要長期導尿或間歇性自我導尿。根據報道22%的患者術後出現各種併發症,遠期併發症包括白天及夜間尿失禁(分別為8%-10% ,20%-30%)、輸尿管腸道吻合口狹窄(3%-18%)、尿漏留(4%-12%)、代謝性疾病、維生素B12 缺乏病等近年來對控尿結構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發現尿道橫紋括約肌、陰部神經及尿道肌筋膜支持組織對控尿功能的意義,保護這些結構可使原位新膀胱術後尿失禁發生率明顯降低。早期很少發生尿瀦留,但長期隨訪發現有一半的患者出現尿瀦留。早、晚期併發症發生率分別為20 %~30%和30%,主要由輸尿管與腸道或新膀胱與尿道吻合口引起。另一缺點是尿道腫瘤復發,約為1.5%-7%,如膀胱內存在多發原位癌或侵犯前列腺尿道則復發率高達35%,術後應定期行尿道鏡檢和尿脫落細胞學檢查。這種方式對患者自身的條件要求也較高:尿道近端甚至膀胱頸部必須沒有腫瘤生長,並且多點活檢為陰性,而且所選擇用於重建新膀胱的消化管道也必須正常。尿道外括約肌損傷或有尿道梗阻性病變也是原位新膀胱術的禁忌證。
原位新膀胱術現嚴重併發症而患者經濟能力無法支撐由此而產生的進一步治療時,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因此除病情之外(如尿道有無腫瘤等),患者和家屬對手術結果的預期、對終身定期隨訪的依從性、對併發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經濟承受能力,也應成為選擇尿流改道方式的重要依據。對於隨訪依從性差或沒有經濟能力保障終生定期隨訪,不能接受或無經濟能力承受因併發症而再次手術者,不適合作原位新膀胱術,以迴腸膀胱術為好。
四、組織工程膀胱
一直以來,腸代膀胱術都存在代謝異常、黏液分泌增多、感染、結石等一系列併發症,但由於膀胱上皮獨特的彈性和通透性,很難找到理想的替代物。組織工程膀胱的興起和發展,為膀胱的修復和替代帶來了新的希望。動物實驗研究發現,應用種子細胞-支架材料構建的組織工程膀胱,具備了膀胱的基本結構。在動物實驗研究基礎上,2006 年Atala等首次將組織工程膀胱應用於7例脊髓脊膜膨出伴膀胱功能異常(高壓力、低順應性)的患者。他們成功再造了有三層細胞組織結構的組織工程膀胱,並移植到患者體內用於膀胱擴大術,經過2~5 年的追蹤隨訪,組織工程膀胱的功能和形態均獲得了持續改善,活檢顯示新膀胱具有移行上皮、黏膜下層和肌層的正常結構。雖然組織工程膀胱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能,但是目前其研究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主要包括種子細胞來源受限、缺乏理想的支架材料和生物反應器、組織工程膀胱血管化不足、膀胱功能恢復欠佳以及醫學倫理學的衝突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