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青海藏區城鄉教育布局調整後存在問題及對策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魯臨琴
近年來,青海藏區在加強農牧區教育布局調整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教育布局調整有效整合了地區教育資源,降低了教育成本,辦學條件得到徹底改善,基本實現了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實踐中,也存在著問題和困難,影響藏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一、城鄉教育布局調整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寄宿制學校規模過大,學校管理和服務面臨挑戰
海南州教育布局調整後,學生由分散轉向集中,學校辦學規模由小變大。全州中小學總數由調整前的372所縮減為66所,校均學生規模由調整前的205名增加到1200名。縣城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人數一般都在2000人以上。
1.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教師既要忙於教學又要忙於學生的管理工作,長期超負荷工作,許多教員不堪工作重負,萌生了調離現崗位或提前退休的想法,教師隊伍呈不穩定狀態。同時,由於教師的教研活動被更多的管理事務所擠壓和替代,教師大量精力用於學生的管理,教學質量、教師培訓等受到較大影響。
2.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壓力和風險。寄宿生人數多,學校人員密集,學生在校時間長,學生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衛生安全責任重大。如貴德縣第一民族寄宿制學校,學生餐廳一日三餐需要400斤牛肉、400斤大肉、380斤羊肉、1500斤麵粉、1200斤大米、青油320斤,雞蛋767斤,牛奶420斤。而這些食材的採購和加工中,稍有疏忽,就會釀成大禍。學校的校長和教師以及管理人員普遍感到工作壓力很大,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3.導致教師編制普遍緊缺。寄宿制學生數量的劇增,而教師的編制沒有相應增加,導致教師的實際編制短缺。同時,隨著教學工作逐步規範和儀器設備的增加,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教學能力明顯不足,突出反映在音體美以及小學科學、中學理化生實驗教學等方面。由於教師數量少,師生比高,因此教師與學生的個別交流只能以群體或班級交流的形式進行,深入溝通和學習指導就更難以實現。教師更多地關照兩頭的學生,致使大多數表現中等的學生所享有的教育關照度更低。從而導致學生的歸屬感弱化,影響他們在自信、自尊、自我控制和責任感方面的發展。
4.後勤團隊建設薄弱的問題日益突出。編外聘用人員數量大,財力難以負擔。全州共聘用編外人員2760名,州縣財政每年要承擔4000多萬元的工資。編外聘用人員的任務重、難度大、待遇低,與正式教職工同工不同酬,目前標準月工資為1500元,嚴重影響了編外聘用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造成後勤隊伍極不穩定。此外,後勤人員大多為40、50和臨時聘用人員,由於受自身文化素質所限,直接影響到其服務能力和水平,給學校後勤服務能力的提升帶來很大困難。
(二)親情教育缺失,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布局調整後,許多學生從小學開始寄宿,寄宿生很少有跟家人團聚的機會,再加上學生因寄宿而嚴重缺乏參與本社區生活的機會,學生的「社會化」遭到了嚴重的阻礙,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能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學生的親情意識、親情教育等嚴重缺失。許多低年級的寄宿生,突然離開家庭,離開父母,缺失了親情關懷和照顧,在學校除了學習還要處理與老師、同學、後勤管理人員之間的各種關係,由於長時間的寄宿,受到的委屈無處傾訴,會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八、九歲的寄宿學生,不少因為戀家、戀父母,出現不同程度焦慮和不安,情緒情感極不穩定。由於受編制的影響,寄宿制學校很難配備專門的心理健康指導教師,致使寄宿管理尤其是對低齡學生的生活管理、親情教育難以到位,學校德育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三)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傳統或現代文化生長的土壤,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減弱了學校教育對農牧區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海南州是藏族人口占到總人口63.3%的農牧大州,對於一個農牧區來說,傳統的遊牧文化,能與現代文化對接、交融的恐怕也就是在鄉村的學校了。村中的學校對村民的「面對面」的文化傳播與示範作用,是任何現代傳媒手段所不能比擬的。對農牧民來說,鄉村學校是農牧區文化傳播的核心,是新思想新知識輸入農牧區的窗口,更是提升鄉村文化品質的重要陣地。飄揚在學校的五星紅旗,學生們歌唱祖國的歌聲,學生們在家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探討,將承載對國家的依附。鄉村教師、鄉村學校,乃至學校里的琅琅讀書聲都構成了農牧區鄉村的文化氛圍,也是一扇農牧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鄉村學校在許多時候、許多地方還承擔了農牧民技能培訓、群眾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而布局調整帶來的是許多村莊學校的消失,隨之而來不但使當地學校教學設備(設施)、師資等有形資源消失,而且對農牧民來說,信息交流和傳播的渠道中斷。
2.有可能出現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斷層的危機。在歷史上,藏族的文化特別是民間文化的傳承是通過一代一代的人完成的,每一個人都無形中成為一個文化的傳承者,而人們最初的民間文化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是在家庭和村莊裡得到的。農牧區小學的大量撤併,使得農村孩子過早地離開了其生養的鄉土環境,從小就與鄉村生活、鄉村社會、與鄉村文化形成隔離。集中到中心村,或者中心城鎮後的小學,在教育內容、教學環境、教育方式等方面越來越脫離農牧區生活實際,向城市學校靠攏。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是缺少「根」的,他們缺乏對農牧區本土文化的感情,缺乏接受民族傳統文化薰陶和教育的寶貴機會,致使民族文化的傳承出現危機。在所調研的學校中,雖然也針對民族地區實際做了些文化調適,比如保留雙語授課和一些本土技能的教授。但是一來能教授本土技能的師資缺乏,使得課程開設方面存在困難,二來在考試、考分的考核方式主導下,很難靜下心來紮實開展一些與考分無關的課程,導致許多民族文化、民間技能面臨著本鄉本土的傳承者在鄉村「無人可傳」,而在學校「無人可教」的尷尬境地。許多學生的民族特徵逐漸弱化,除了血統,與他人無異,這不利於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對策
(一)樹立三個理念
1.在辦學方向上,學校成為親情化學習樂園。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干預,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在校生的鞏固率都有重要影響。寄宿制學校不僅是教育的場所,也是孩子們生活的場所,因此,學校如何對其管理,實施怎樣的教育生活就會直接影響其身心發展與生活質量,這正是校長如何辦寄宿制小學、如何促進寄宿學校發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寄宿制小學生所處的特殊成長發展階段,在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方面應該關注親情化,在學生的身體與智能發展方面應該關注快樂學習,因此寄宿制小學的辦學方向應該確定為親情化的學習樂園。要把學校辦得像家庭一樣,通過建立各種親情化的管理制度與管理措施,開展「家長學生見面日、爸爸媽媽同我學」等家長學生互動活動,讓孩子在學校體會家庭般的溫暖;要把學校辦成學習樂園,通過開展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與優質的教育服務,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與氛圍中成長,從而獲得健康而全面的發展。
2.在育人目標上,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農牧區寄宿制小學要轉變貧困文化的封閉狀態,摒棄單一升學的城市化取向,為學生的健全發展提供出路。在學生的培養目標上,寄宿學校不僅追求成績卓越,還要為發展學生多種能力與健全人格打下基礎。英國的克拉倫登委員會(Claren-don Commission)曾對英國的寄宿制學校評價道:「良好的寄宿學校生活是對經驗的擴大或額外的鼓勵和刺激,這將發展和強化學生的性格並釋放他們的全部能量。」英國厄平罕公學校長思林(Edward Thring)曾指出:「沒有什麼東西比寄宿制學校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及價值觀念。」農牧區寄宿制小學應該充分發揮寄宿學校的優勢功能,合理安排學生在校的學習與生活時間,有效開發各種課內外的教育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全面健康發展。
3.在學校管理上,注重寄宿學校育人的系統功能。寄宿制學校的重要作用不只在於常規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更在於它日常生活與管理中的隱性教育功能。它可以潛移默化地將健康向上的意識文化傳遞給學生,從外在的言行舉止到內在的思想意識都加以滲透,從而為培養與塑造卓越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與基礎。因此,農牧區寄宿制小學的校長與管理者,應該積極轉變管理觀念,摒棄簡單機械的看管式寄宿管理模式,探尋寄宿學校育人的系統功能,創新學校管理思路,努力將寄宿制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成績,真正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培養優秀卓越人才貢獻力量。
(二)規範學校規模,配齊相關專業人員
教育部、國家民委《關於進一步做好民族地區寄宿制中小學管理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全寄宿制中小學學生食宿全部在學校,生源覆蓋面廣,因主要建在縣城或鄉鎮以上地方;半寄宿制中小學學生不完全在學校食宿,招生範圍相對集中,學校一般應設在鄉或村所在地,一部分學生集中食宿。民族地區寄宿制中小學的布局規劃,由學校所在地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綜合人口密度、居住分布、生產生活、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等各方面因素統籌安排。對於道路偏遠、交通不便,居住相對分散,不具備建立寄宿制中小學的地區,必須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避免因學校布局調整造成適齡的少數民族學生失學。本著規模和效益協調發展的原則合理設置寄宿制中小學教學班。
從寄宿制學校實際運行情況看,縣級寄宿制學校學生人數控制在1500人左右為宜,在調研中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學校校長及教師對這個標準是認同的,認為是合理的。因而,要科學規劃,以在校生1500人左右為標準規劃建設。同時,要完善學校相對集中以後的學生宿舍、食堂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使寄宿制學校硬體設施建設各項指標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標準。
為解決寄宿學校相關專業人員不齊全的情況,國家與地方政府應該根據寄宿制學校的實際,按照寄宿生數量與比例為寄宿學校配置安全保衛、生活管理及食堂服務等工作人員的編制,並保障相應人員的經費,以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為寄宿制學校的科學管理提供保障。一些改擴建的寄宿制小學,由分散辦學到集中辦學,在人員編制上,專任教師數量較多,生活教師、後勤管理人員卻很少或沒有。這就要求對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師編制構成進行重新調整,一方面,減少專任教師數量,通過加強專業課教師的配置提高專任教師質量;另一方面,讓教學能力相對較低的教師,經專業化的培訓後從事學生的生活管理與心理輔助等工作,從而保證寄宿制小學的相關專業人員配備,促進學校實施有效管理。
(三)多種方式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足
1.挖掘寄宿生活的親情補償功能。「寄」不單單是「住」那麼簡單,而需要人性化、生活化、育人化。寄宿學校要使學生在寄宿期間學有所長,但也要讓其體會到家庭的溫暖,使人格發展健全。在英國公學的宿舍里,舍監和保姆共同負責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的訓導,他們是宿舍的管理者,又是學生的長者。舍監與學生一同進餐並定期邀請學生家長到校做客,為的是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舍監和宿舍成員共同營造宿舍這個大家庭,每位學生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由這個用愛心澆灌起來的集體,既可以給遠離父母的學生以家庭的歸屬感,又可以使他們免受外界包括家庭的不良影響。海南州乃至藏區寄宿制小學也應該借鑑英國公學寄宿制舍監管理的經驗,為學生宿舍配備富有愛心與責任心的宿舍管理者,他們既負責寄宿生的生活管理與監護,又要努力將宿舍營造成「替代式家庭」,給寄宿生以親情的呵護與照顧,補償寄宿學生親情的缺失,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寄宿學校可以利用寄宿生在學校時間多的特點,舉辦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寄宿學生創造豐富而有意義的學校生活,拓展育人功能。課餘生活的開展不僅使學生在校期間不感到寂寞,而且能培養興趣,陶冶情操,鍛鍊能力,使學生保持一種活潑、快樂、健康的心態,有利於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寄宿制學校的育人質量。通過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
3.建立學校與家庭有效聯繫制度。教育從來就不是學校自己封閉起來就能發揮良好作用的事業,所以牧區寄宿制小學也應積極建立與家庭、社區的有效聯繫制度,增進家校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一方面,學校應採取多種措施,儘量多讓父母與孩子進行交流。如,建立家長與學生的電話聯繫平台、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的大型活動等,增加家長了解學生寄宿學習與生活的機會;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建立教師與家長的定期聯絡制度,密切家校交流,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感與學習狀態,協助學校共同培養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以及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同時,學校定期為學生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強化父母的教育意識,使父母掌握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提升親子溝通的質量,幫助假日回家的兒童獲得父母最有效的支持。
4.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教育行政部門必須為每所寄宿制學校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由專業教師採取活動性、參與性、體驗性和個性化突出的教育方式,使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及時得到幫助,避免因問題的累積而導致心理障礙突顯。
(四)高度重視和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安全管理
1.發揮現代物流作用。開展寄宿制學校的蔬菜、食品、燃煤、生活用品等實行統購、統配、統送試點,以保證採購食品的質量、衛生及合理價格,最大限度降低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成本。
2.因地因校制宜,統籌解決寄宿生交通問題。建議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城鎮寄宿制學校學生放假時間,採取放月假或半月假等方式,緩解接送學生的交通壓力。學校離家較近的由家長接送,離家較遠的借鑑貴德縣做法,由當地政府統一協調,教育部門和交通部門研究協商解決城鎮寄宿制學校接送學生交通問題,交通部門統一安排車輛,以優惠的價格定期定時定點派發班車接送學生上學、回家。
3.建議由各地區政府統籌協調。教育、衛生、人事、財政等部門結合本地區實際,配備專職醫務人員、專業設備及基本藥品,推行專業醫療機構與教育部門和學校聯點共建,政府保障基本經費,積極支持開展建立學校衛生保健工作良性機制,妥善解決農牧區寄宿制學校校醫配備、醫務室建設和學生看病就醫問題。
(五)尋找鄉村學校替代性載體
教育布局調整後,有些鄉村出現學校消失成為現實的問題,並且基本沒有可能在短期改變。為了豐富鄉村文化活動,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必須尋找和解決原本學校對鄉村文化所具有功能的替代性載體。從海南藏區出發。第一,大力辦好各種鄉村文化活動,解決好「缺位」問題。把廢棄學校改造成鄉村公共文化場所,充分利用其價值。以廢棄學校作為新農文化場所建設的重點,加強文化硬軟體載體建設,諸如圖書室、閱覽室、娛樂室、科普室、體育健身室、醫療室以及文藝宣傳隊等。第二,主動適應廣大農牧民「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文化需求,在滿足農牧民群眾文化娛樂需求的同時,在活動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場知識,讓農牧區群眾從活動中學到更多致富本領。第三,要把特色文化建設作為農牧區文化自覺創新的最佳切入點。農牧區有著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這些民間文化最適合農牧民的認知方式和審美習慣,接觸起來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積極挖掘農牧區現有的、獨特的歷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資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聞樂見的風格的同時,充實其內容,創新其形式,賦予時代性、教育性,使其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為農牧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和精神產品。第四,民族傳統文化進學校進課堂,解決好「後繼無人」的問題。在民族寄宿制學校特別是地處縣城的民族寄宿制學校里,開設藏族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如民間歌舞、《格薩爾》說唱、藏戲表演、民族歷史、民族宗教、民族體育、唐卡製作等,開展每周一課、建立興趣小組、聘請民間藝人講課、舉辦各種比賽和展示、集體過民族節日、建設民族文化牆和走廊等活動。通過開設有關課程、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在新的起點上以新的方式實現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廣大。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