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真菌性鼻旁竇炎的影像學診斷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真菌性鼻旁竇炎相對少見,主要由麴黴菌感染引起,其次為毛黴菌,其它少見的還有念珠菌、孢子菌、隱球菌和放線菌等。影像學檢查可以顯示真菌性鼻旁竇炎的病變形態特點,了解病變的部位、範圍和併發症。筆者收集本院2001年3月—2009年6月期間經手術或臨床證實的真菌性鼻旁竇炎32例,並對其X光片、CT、MRI的影像學特點進行了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本組共32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29-63歲,平均41歲。X光片攝副鼻竇瓦氏位;CT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SOMATOM Emotion6螺旋CT掃描機,層厚4mm,層間距4mm,採用冠狀位掃描;MRI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MAGNETOM C 0.35T磁共振成像系統,層厚4mm,層間距1mm,T1WI、T2WI橫軸位和冠狀位成像。
2 結果
非侵襲性真菌性鼻旁竇炎30例,其中累及上頜竇28例,蝶竇9例,篩竇7例,額竇1例。X光片示鼻旁竇內密度增高29例,骨性竇壁增厚、硬化3例;CT示鼻旁竇內軟組織密度填充32例,呈不規則息肉狀2例,病灶內散在點片狀或砂粒狀鈣化27例,竇壁增厚、硬化11例,CT增強掃描病灶邊緣強化23例,不均質強化6例,無明顯強化1例;MRI示T1WI呈低信號28例,等信號2例,T2WI呈低信號27例,病灶邊緣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23例,MRI增強掃描病灶邊緣強化24例,不均質強化5例,無明顯強化1例。
侵襲性真菌性鼻旁竇炎2例,均位於上頜竇,X光片示鼻旁竇內密度增高2例,骨性竇壁模糊1例;CT示鼻旁竇內軟組織密度填充2例,骨性竇壁破壞2例,眶內軟組織腫脹,密度增高,眼球突出1例;MRI示鼻旁竇內病灶T1WI呈等低信號,T2WI呈等高信號 2例,眶內軟組織腫脹,T1WI呈等低信號,T2WI呈等高信號,眼球突出1例。
3 討論
真菌性鼻旁竇炎在鼻腔和鼻旁竇內可致病的真菌有多種,以麴黴菌最為常見,少數可為毛黴菌等。曲菌病大多屬非侵襲性,發生於一般尚健康或有過敏體質者。臨床表現常似一般鼻旁竇炎症,但可有涕中帶血,鼻分泌物中有小痂結,近年來報道的病例以溫濕地區為多。少數麴黴菌具有侵襲性或呈爆髮型發作,多發生於機體免疫功能受損或低下者;病變 發展 快,常向眼眶或顱內擴展,有骨質破壞,可似惡性病變。毛黴菌病大多發生於免疫功能不良者,可見於糖尿病、白血病和淋巴瘤等長期應用化療、激素和抗生素的患者;以起病急,破壞力強,鼻腔和鼻旁竇為好發部位,多向面深部、眼眶和顱內擴展,可出現諸多併發症。
真菌病的基本病變為粘膜炎症後形成肉芽腫,毛黴菌等致動脈內膜炎和血管周圍炎,血管栓塞可導致組織壞死和骨質破壞。真菌病可發生於鼻腔和任何鼻旁竇,多為單側,以上頜竇最為常見,篩竇、蝶竇和額竇病變易招致眼眶和顱內侵犯,偶有與呼吸道、口腔、咽部等真菌病變伴發。
普通X線片可以顯示鼻旁竇內的病變,骨性竇壁的增生、硬化和骨質破壞也可以顯示,但缺乏特異性徵象,與普通炎症及腫瘤病變鑑別有較大難度。
CT可較好顯示真菌性鼻旁竇炎的某些形態特點,了解病變侵犯部位、範圍和併發症。在CT上表現為鼻腔和鼻旁竇內軟組織呈結節狀或息肉樣不規則增生,病變密度多較高或欠均質,可為造影劑部分增強。竇內無或有少量積液,有的病變組織可充滿竇腔,病變周圍有較低密度水腫帶。麴黴菌的增生軟組織內半數以上可見點狀或斑塊狀高密度鈣化,有的也可呈線隔狀密度增高,系真菌菌絲壞死區鈣鹽和鐵等結合產物,這一特點常為支持本病診斷並與一般炎症鑑別的要點。很多屢發或偶發涕中帶少量血絲的鼻旁竇炎者,就是由上述特點獲得診斷的。
曲菌所致鼻旁竇病變常限於單側上頜竇或蝶竇,可引起竇壁骨質硬化,少有骨質破壞。侵襲型病變可有骨質破壞,多呈斑點狀而非大片破壞,有的骨質侵蝕可為多中心或多個鼻旁竇侵犯,可傾向真菌病診斷而與惡性腫瘤鑑別。
侵襲型病變常向鼻旁竇周圍結構蔓延,可出現鄰近眼眶、頜面深部結構(顳下窩、翼齶窩和鼻咽顱底等)的軟組織密度增高,增強掃描可更清楚,有的也可形成膿腫和壞死低密度病灶。顱內侵犯可為炎症增生病變和腦血管阻塞所致缺血或出血的混合性改變,也可出現低密度膿腫,其周圍有不同程度增強及輕度水腫帶。轉貼於論文聯盟 http://www.lwlm.com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