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七年級物理教學反思

2023年10月01日 - txt下載
七年級物理上學期教學反思
首先,學生基礎薄弱。
1.描述物理現象、表達物理概念和規律、解答物理問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不能較準確的使用物理語言。
2.解題素養差:不規範、不嚴謹,缺乏條理和邏輯。
3.數學運算和推理能力太差,必備的數學知識如函數、方程、平面幾何等掌握不好,給學習物理造成很大障礙。
採取的辦法還有今後的設想:
課堂上儘可能多的讓學生去描述物理現象並通過自己的抽象、歸納出物理概念,練習中增加問答題和論述題的份量,探究實驗要求學生對實驗的原理、設計思路、操作過程、數據處理方法、實驗結論、實驗誤差分析和反思進行詳細的記錄,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字表達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解題規範,課堂上進行案例分析時,先讓學生上台板書他們的解答過程,然後對其進行分析講評,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應該怎樣表達更規範;督促學生複習鞏固相關的數學知識,當課堂上要用到某一個數學知識點時,課前提醒學生做好準備。
其次,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
1.習慣於淺顯的定性研究,不肯動腦進行深入的定量探究。
2.不認真看題目,不習慣對題目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不肯花功夫記憶知識,基本概念、公式、原理不去熟練掌握。
4.做作業時圖完成任務,過分的依賴教材、參考資料或同學,獨立完成作業的意識不強。
採取的辦法還有今後的設想:
課堂上儘可能的把定量探究的實驗交給學生去完成,強化探究意識,培養科學、嚴謹的探究態度;課堂上進行教材閱讀訓練,先是由老師就教材內容提問,讓學生討論回答,逐步過度到要學生對教材內容質疑,學生討論、老師指導解決,從而培養認真閱讀、深入鑽研的學習品質;為了強化學生對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的理解和記憶,課堂上增加一些小測驗,用幾分鐘的時間對上一堂課學過的重點知識進行檢測,並請成績優劣不同的學生上台展示,練習中增加一些對概念的判斷、公式的推理、原理的一解多題訓練;為了增強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意識,除了從道理上講清獨立完成作業的重要性之外,還適當布置當堂練習,在老師督查下完成。
由於課時有限,沒有足夠的課堂練習時間,高中物理對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能力要求又比較高,很多時候物理課後沒有作業或者作業很少,但是一些概念、規律及情景需要學生在課下加深理解,然而很多學生所欠缺的正是課下的功夫,導致很多學生反映「一聽就懂,一做就不會」。這一點是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二個班的學生總體來講都存在「懶」的特點,懶得動筆、懶得動腦懶得總結。針對這種情況,我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1.課堂紀律要求嚴格,決不允許任何人隨意說話干擾他人。這一點雖然簡單但我認為很重要,是老師能上好課、學生能聽好課的前提,總的來說,這一點我做得還不錯,幾個「活躍分子」,不敢隨便說話。
2.講課時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應,一旦發現學生有聽不懂的,儘量及時停下來聽聽學生的反應。
3.儘量給學生最具條理性的筆記,便於那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回去複習,有針對性的記憶。
4.注重「情景」教學。高中物理有很多典型情景,在教學中我不斷強化它們,對於一些典型的複雜情景,我通常將其分解成簡單情景,提前滲透,逐步加深。每節課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情景」,每講一道題,我都會提醒學生「見過這樣的情景嗎?」「你能畫出情景圖嗎?」「注意想像和理解這個情景」。
5.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首先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使學生知道它們的由來;對每一個概念要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在講授物理規律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物理規律的表達形式,而且更要明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單位,規律的適用條件及注意事項。了解概念、規律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如:運動學中速度的變化量和變化率,力與速度、加速度的關係,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恆定律的關係,通過聯繫、對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6.重視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的訓練。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訓練的重要途徑是講解物理習題。講解習題時我把重點放在物理過程的分析,並把物理過程圖景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物理習題做示意圖是將抽象變形象、抽象變具體,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從高一一開始就訓練學生作示意圖的能力,如:運動學習題要求學生畫運動過程示意圖,動力學習題要求學生畫物體受力與運動過程示意圖,並且要求學生審題時一邊讀題一邊畫圖,養成習慣。解題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答物理問題的能力。
學生反映的情況:
1、 課前不做,覺得沒有時間。
2、由於課前沒有準備,因此上課覺得沒法聽講;聽不懂,然後就不聽了。
3、上課經常走神。
4、下課不會整理。
5、上課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
6、課後做作業是效率太低。
學生要求與希望:
1、老師有時適當慢講,有時講的學生跟不上。
2、老師看到學生迷茫時,要問問是否明白了,是否需要重複。
3、老師可以嘗試使用「高壓政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