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探討跨越式發展戰略與中國對外貿易戰略

2023年10月04日

- txt下載

畢業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對跨越式發展戰略形成的歷史過程及其優勢轉化功能的理論考察,結合中國當前對外貿易的總體特徵研究,探討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選擇問題。
關鍵詞:跨越式發展戰略;優勢轉化;中國對外貿易
  
  通過經濟發展戰略,改善本國經濟發展狀況,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
  發展經濟學的實證研究及諸多經濟學家都為發展中國家開出了不少發展戰略的「良方」,可是它們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卻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效果,經濟發展戰略成為經濟學界敏感而謹慎的話題。隨著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化,中國只會進1步加大開放的力度,經濟將會更加「市場化」,中國也將更深層次的融入到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中去;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將更多的與外部發生密切聯繫,更多地受到世界經濟衝擊和波動的影響。因此,審視以往中國的對外貿易經驗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選擇適合自己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顯得尤其重要和關鍵。
  
  1、跨越式發展戰略的理論考察
  
  (1)跨越式發展戰略的提出
  跨越式發展是發展經濟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之1,各個國家尤其是後進國家的跨越發展成為發展理論關注的焦點。傳統的發展理論是對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總結,是西方化的標準,而每1個民族有自己特定的歷史環境,不能完全依賴移植西方文明發展自己的文明,後進工業國的發展不能完全遵循已開發國家的發展經驗,只能借鑑其經驗進行自我創新,否則將陷入依附性發展的歷史悲劇。後進工業國要想擺脫現有的落後局面,就要採取跨越式發展。跨越式發展理論和戰略應運而生。跨越式發展戰略的最大特徵可以歸納為兩點:1是產業結構的大幅度轉換,在相對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下,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發生非自然演進,導致製造業內部的歷次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的更替,其轉換強度和轉換條件的孕育過程相對於自然演進要強烈得多。2是後進工業化國家的政府作為產業激進發展的重要參與人,通常以調控者的身份致力於實現最大化的經濟增長;後進工業化國家大多採取了宏觀的產業結構政策以及為促進所謂的新興產業而配套的國家融資、稅收優惠、進口限額等相關政策,使工業化進程在政府這1強制性組織的干預下大為縮短。因而,在政府干預下的產業結構大幅度轉換變成了跨越式發展的集中表現形式。
  (2)跨越式發展戰略的優勢轉化功能
  產業結構基礎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基於的前提條件,產業結構大幅度轉換是跨越式發展的集中表現形式,產業結構的構建和轉換要依據本國的要素稟賦狀況。迄今為止的貿易理論研究表明,在比較優勢的多方面來源中,最常見的仍然是各國間要素稟賦的差異。從1國的要素稟賦狀況出發而形成的比較優勢仍然是該國產業構建的重要依據和貿易的主要基礎。
  根據赫-俄理論,1國應根據其要素稟賦選擇其產業結構,而該國的要素稟賦結構取決於其自然稟賦狀況和經濟發展階段。在發展初期,資本通常是稀缺要素,因此該國就會在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上表現出優勢,隨著資本積累和人口增長,土地和森林等資源將會越發稀缺,比較優勢將會逐漸向資本密集型產品轉移。隨著資本的進1步積累和勞動力成本的逐漸提高,資本將會成為相對充裕的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也將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要素稟賦的差異引致要素價格的差異導致不同產品供給能力的差異。所以,採取了比較優勢戰略的國家,資本積累的速度將遠高於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稟賦結構得到較快的提升。由此,在競爭性的市場體系下,隨著要素稟賦結構和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1個經濟的產業技術結構也會自然而然地升級。
  比較優勢戰略是發展中國家構建自己產業結構的基礎,但由於比較優勢戰略的實施需要發展中國家具備發育完善的市場體系,而且該戰略過分強調1國的供給條件、生產條件的不變性和各國間的資源、生產要素的不可流動性的靜態特徵,而忽略了貿易的動態利益,即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的演進、技術的進步以及制度創新的推動作用,長期執行單純的比較優勢戰略會造成1國的產業結構不能得到升級,而且具有固化原有產業分工的作用,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當比較優勢戰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之後,發展中國家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貿易發展戰略,突破比較優勢戰略的束縛,實行競爭優勢戰略,將由1國資源稟賦和交易條件所決定的靜態比較優勢,轉化為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潛在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
  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不是1個能夠自發完成的過程,要依靠跨越式發展戰略實現兩者的轉換。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過程就是跨越式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跨越式發展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複雜動態體系,在相當程度的市場競爭狀況下,通過微觀產業組織政策和宏觀產業結構政策,優化資源配置,轉換產業結構。在優化和選擇的過程中,生產要素得到積累和提高,產業結構得到轉換和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國家目前所達到的經濟發展水平依賴的完全市場競爭狀況,對於處在全球經濟1體化時代的各國經濟,該前提顯得過於苛刻,對於企圖依據資源稟賦來構建和轉換產業結構以至於達到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後進國家的跨越發展遠遠不夠,更何況已開發國家也在1定程度上曾依賴了政府的力量。依據日本的跨越發展經驗,日本政府在日本戰前發展、戰後恢復、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大幅度轉換的過程中的干預作用,強力支撐了每1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的實現。依據經濟背景的變化,現代西方貿易理論也適時修改了赫-俄理論嚴格的前提假設,以使其更加符合當代西方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在其理論框架中加入了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因素,而且對貿易政策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給予更多的關注,提出政府的干預作用對國際貿易發展的促進作用。例如戰略性貿易政策,就是要通過政府的干預或激勵,改變或鼓勵企業既定的戰略行為,發展本國產品的出口和相應產業的競爭優勢。所以,發展中國家的跨越發展要依賴政府的力量,只不過其干預的方向和方式要區別於已開發國家。 2、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總體特徵
  
  從總量上看,近2十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和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1980年我國的出口總額為181.2億美元,排名第2十六位;到2002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6207.9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七大出口國;2003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提高到8512.1億美元,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2004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達11547.4億美元,在世界排名中上升到第3位。2005年,這1系列數據的變化標誌著我國作為世界貿易大國的地位已經基本確立。從結構上看,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已由初級產品為主轉變為製成品為主,1995年至今,又實現了以紡織服裝為主向機電產品出口為主的關鍵轉變,反映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變化。
  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傳統比較優勢正逐步喪失,國際市場占有率正逐步下降,競爭力不斷下降,如我國紡織品的出口,在數量大增的情況下,出口效益低下,出口結構提升緩慢,在國際上單純依賴成本優勢參與競爭,因而面臨國外各種貿易壁壘的打壓,更強化了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的比較優勢下降趨勢。而同時,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出口的競爭優勢尚未建立,這使得我國外貿產業面臨雙重發展壓力。這與長期依賴成本優勢、不重視科技開發和結構升級的發展戰略密切相關,也與相對更加依賴勞動力低廉國家的競爭有關。這種來自於勞動力廉價的比較優勢如果不儘快轉化為競爭優勝,可能將導致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始終處於產業低級層次和價值鏈的最低端。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也較滯後,與商品貿易的強勢形成鮮明對比,2005年我國在世界排名第八,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以勞務輸出、對外工程承包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信息服務、諮詢、廣告、金融、專利等高附加值的新興服務業的出口競爭力明顯不足。
  
  中國在向世界市場進軍的同時,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貿易摩擦,尤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摩擦日益增加。目前,我國國際經濟摩擦的主體已經從已開發國家轉變為發展中國家。從總體上看,1979~2004年期間,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數量最多的10個國家來看,美歐依然是最多的兩個地區和國家,但發展中國家直追而上,在10個國家裡,發展中國家占了6個。
  發展中國家對我國出口商品進行大規模實施反傾銷等貿易措施,嚴重影響中國出口商品的貿易額,打擊我國相關出口地區和企業的發展,容易引發國際經濟摩擦連鎖反應,增加了中國出口貿易的風險。這與執行出口至上的發展戰略有密切關係,儘管中外貿易摩擦的根源在於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但中國出口增長過快和巨額貿易順差也是誘發中外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3、中國對外貿易跨越式發展戰略的選擇及其政策含義
  
  中國對外貿易跨越式發展戰略的制定,要結合現階段的經濟積累狀況來考慮長期性的目標指向,體現將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換的戰略意圖,對外貿易跨越式發展戰略,不是單純的計劃制定,而應當讓利益集團從政府制定的宏觀政策中,展望各自能夠獲得的市場份額和市場利益,促使企業家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向利好項目大膽投資。因此,中國實施對外貿易跨越式發展戰略的整體性框架應該是:以產業結構提升為目標的積極而可行的貿易政策,提高對外貿易部門的效率和競爭力,改善國內引資和投融資環境,採取靈活安排的匯率機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發展。
  採取適合本國對外貿易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產業發展戰略是中國對外貿易跨越式發展成敗的關鍵,遵循比較優勢,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跨越式發展戰略可以更好的利用中國的資源稟賦,加速稀缺生產要素的人均占有,從而形成產業結構的大幅度優化升級。在此過程當中,政府在利用比較優勢對新興產業進行選擇、產業間的協調發展等問題上可以起到與市場機制同等重要的作用。
  適合本國對外貿易的產業發展戰略應當是出口創匯戰略和利用進口促進發展戰略並重的兩個部分,出口至上戰略中除了繼續實施商品出口戰略,還應當考慮資本和服務貿易的出口戰略,利用進口促進發展戰略應當包括進口產品戰略和進口安全戰略。
  以上戰略的政策含義在於:除關係國防安全的最重要資源型產業外,把大量資源型耗能型產業逐步向境外轉移;把以產品出口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逐步改造為以資本輸出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生產逐步推向銷售國,國家積極支持組織跨國企業,甚至可以投入必要的強化政策,政府的產業政策主要是扶持最有希望在國際市場占據戰略地位的產業發展;利用外資政策要為產業政策服務,通過引進外資首先著重引進技術,利用引進的技術提升中國的產業結構轉換。
  
  參考文獻:
  1、余新海.跨越式發展中政府有效干預的經濟學解釋[J].上海經濟研究,2002(2).
  2、汪青松,盧衛強.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和後發優勢[J].商業研究,2005(8).
  3、孫文遠.發展中國家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目標產業選擇[J].求索,2004(7).
  4、楊雪.貿易發展趨勢與我國的外貿戰略調整[J].商業時代,2007(2).
  5、劉艷,姚榮東.外貿進1步發展的短期和長期戰略探索[J].商場現代化,2007(4).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